《菲律賓星報》網站4月18日發表美國威廉·勞埃德·加里森自由主義倡導新聞中心負責人兼高級新聞評論員托馬斯·納普的一篇文章,題為《拜登再次坐實華盛頓向全世界發出的信息:永遠別信我們》,全文摘編如下:
2020年2月,美國時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與塔利班達成和平協議,美軍有14個月的時間撤離阿富汗。近一年後,隨著撤軍幾近完成,僅剩2500名美國軍人留在阿富汗,當時總統喬·拜登剛宣誓就職,立即就開始抱怨5月1日的最後期限「難以遵守」。
這種說法表面看來很荒唐。美國軍隊很擅長動員。在日本偷襲珍珠港8個月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在薩達姆·海珊入侵科威特5個月後,美國就把69.7萬名軍人派到戰區,參加之後的「沙漠風暴行動」。對任何稱職的指揮官來說,把2500名軍人從A點調往B點只是一項周末愛好,不是重大任務。拜登要做的只是下個命令。
4月13日,白宮透露了一個新日期——9月11日,即美國「9·11」恐怖襲擊20周年的日子。時任總統小布希以遭遇恐襲為由宣戰,這場戰爭原本應是一場旨在消滅阿富汗「基地」組織的速戰速決的戰爭,但很快演變成長達20年的失敗(且傷亡慘重)的「建國」項目。

我們應該感到意外嗎?不。拜登只是在追隨幾位前任的腳步。鑒於美國長期背信棄義的糟糕記錄,塔利班也不應該感到意外。
美國參議院1795年通過的《卡南代瓜條約》第二條寫道:「美國承認奧奈達、奧農多加和卡尤加部落的保留地。美國絕不會再對該地提出要求或打擾。」從那時到1868年,美國不斷與美洲大陸的原住民部落進行談判,達成成百上千項條約,但或早或晚都會違反它們。到1920年,《卡南代瓜條約》中「承認」的奧奈達領地的面積已從600萬英畝縮減至32英畝。在國外,美國政府也採取類似的套路,總是把商定好的他方義務視為不容商榷,而把己方義務視為非強制性。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要求美國致力於銷毀核武庫。最近幾屆美國政府卻反其道而行,把重點放在實現核武庫的「現代化」上,同時要求伊朗履行超越《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規定的義務,而違反該條約對己方規定的義務。
正如喬治敦大學法律中心的戴維·科普洛所指出,1993年的《化學武器公約》要求美國在2012年之前銷毀化學武器庫存。而截至撰稿時,美軍承諾將在2023年實現這一目標。
同樣,按照科普洛所述,1963年的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要求各國政府必須告知被逮捕的外國公民,他們有權聯繫本國領事並尋求幫助。當有美國公民在海外被逮捕時,美國要求別國政府這樣做,但當外國公民在美國被逮捕時,美國卻經常「忘記」這一職責。
如此看來,當美國政府撒謊時,誰都不該感到意外。喬·拜登哪怕說一次真話,都讓人大感意外。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