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一川
影片《人生大事》講述的是男殯葬師莫三妹在工作中偶遇逝者的外孫女小文,意外地在職業和人生態度上都發生轉變的故事。該片著力表現了他倆之間從尖銳對立到相濡以沫的變化過程以及莫三妹從市井小混混到正直、友善、負責任的市民的轉變過程。

電影《人生大事》海報。出品方供圖
影片精心刻畫了莫三妹性格和人生態度的縱向演變。第一階段是他與偏執於尋找逝去外婆的小文之間的尖銳對立,展現這位落魄殯葬師與純真小孤女之間水火不容的對峙。小文接連攪亂莫三妹的殯葬事務,使莫三妹的父親老莫對他更加恨鐵不成鋼。第二階段是他與小文關係緩和與相互幫助階段,表現他對人生諸多事件產生新體驗。小文意識到自己闖禍後主動設法彌補,請外婆生前舞伴和老莫幫助莫三妹。父子倆從對立轉向和解。第三階段是莫三妹與小文產生父女情的階段。小文在莫三妹的殯葬公司生活得其樂融融。逝去的二哥的故事,令莫三妹對人生產生了新體會。父親去世,莫三妹從逝者的旁觀者變成家屬,對父親的骨灰所做的絢爛煙花處理,象徵著他對生與死有了全新領悟。小文被生母海菲帶走,但逃回來指認莫三妹為「爸爸」,使他重新思索家庭和親情,主動邀請海菲留下來,讓觀眾對「這一家」的未來產生新的遐想。這樣層層遞進的三個階段,讓莫三妹的轉變過程令人信服。
交織於上述縱向敘事中的,是多重人生價值理念的橫向纏繞。首先是生與死的理念。全片把死放在人生頭等大事的位置,如外婆死亡之於小文、父親死亡之於莫三妹、莫三妹前女友熙熙丈夫老六死亡之於熙熙,都影響巨大。實際上,對死的認識始終離不開對誕生和生存的認識,如待產的熙熙在老六慘死後跪求莫三妹幫助復原亡夫遺體,而莫三妹出於對新生命的敬畏和同情之心忍痛答應。莫三妹重新思考愛與恨、善與惡、負責與逃責等一系列價值理念。對父親及死去二哥的關愛與怨恨,對熙熙及其丈夫的關愛與怨恨,還有對周圍鄰里(如婚慶店夫妻)和社會(如幼兒園)的善念與惡念,對家庭和職業的負責與逃責,多重人生價值理念交織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莫三妹的激變。
位於人物及事件背景板的,則是一系列豐富繁複的符號。這裡有殯葬符號,如壽衣、棺材、骨灰盒、黃紙、火盆、紙人等;有殯葬店緊鄰婚慶店的婚慶符號,如金首飾、婚紗、囍字、吉祥乾果、禮服、燈籠、禮花等;有百姓日常生活符號,如麻將、結婚證、房產證、留有外婆錄音的兒童手錶電話等;最後還有地緣生活符號,如大量使用的武漢方言、四川方言等。眾多符號化系統高密度疊加,為莫三妹的性格養成及其激變設置了合理化情境。
全片呈現出以喜劇風格開端逐漸轉向正劇的風格嬗變軌跡。因突然失去外婆而不安的小文攪亂了多起殯葬事務,殯葬店與婚慶店被安排為緊鄰,都帶來喜劇感。特別是莫三妹攜帶房產證去向熙熙求婚以及後來為領養小文而想向女合伙人銀白雪表白時,分別遇到老六和另一合伙人王建仁,他們都向莫三妹宣布他們「在一起」了。這些喜劇場景給莫三妹的人生增添了挫敗感,但也正是這些強烈刺激,使莫三妹產生了嚴肅地思考人生和為之奮鬥的願望和行動,助推了他身上愛、正義、同情等品質的生長,顯示出影片的正劇化風格。
該片折射出當代普通市民向善向好的生活態度和向上向前的人生奮鬥意向。正如老莫所說:人生是一本書,總會翻到最後一頁,有時是打句號,有時是打省略號。沒人能一直陪著你,但總會有人陪你,關鍵還是應當有聖人一樣的嚴肅和仁厚態度。一位普通市民未必能成為聖人,但只要有正確的人生態度,就能在生死、愛恨、善惡、負責與逃責等選擇面前作出正確的決定並付諸行動,最終品嘗到人生的美好滋味。這正是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啟示。
(作者為北京師範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