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周年大慶的激發下,中國影市喜迎史上最強國慶檔,僅用了兩天半時間,便超越去年國慶檔19.1億總和,上映首日剛翻開的6.66億國慶檔單日票房新篇,次日即被自己以8.05億新紀錄翻篇,超越2017年中秋、國慶雙劍合璧9天長假創下的29.31億不在話下。單片方面,《我和我的祖國》一馬當先,僅用了兩天時間,便以6.75億的佳績把去年《無雙》7天6.28億的成績單撕了個粉碎,而且極有可能用半程假期,就把《羞羞的鐵拳》2017年開創的13.24億紀錄挑落馬下。
《我和我的祖國》之所以爆棚,除了70周年大慶助力,與其拼盤聯動的方式無不關聯。影片以主題命題形式,用七位導演的七部短片串聯起新中國70周年的7個高光時刻,鉤沉我們70年復興之路的滄海桑田。七部短片可以化整為零,通過不同導演、演員及其創作故事的魅力對觀眾各個擊破,功效類如春晚節目單,就算你對其中個別不盡滿意,總有那麼幾個擊中你內心的防線。七個故事同時也可以合而為一,攥成一記民族崛起的重拳,成為我們自我振奮和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
七位導演陳凱歌、管虎、張一白、徐崢、薛曉璐、寧浩、文牧野,都是當下中國影市的中堅力量,分別對位的《白晝流星》《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護航》,涉關載人航天、開國大典、兩彈元勛、女排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和國慶閱兵,皆為新中國70年的高光時刻。七個故事各有各的視角,然後通過黃渤、吳京、葛優、田壯壯、張嘉譯、王千源、張譯、任達華、任素汐、惠英紅、周冬雨、雷佳音、馬伊琍、佟麗婭、佟大為、劉濤、宋佳、高亞麟、彭昱暢、張子楓、杜江、朱一龍、劉昊然、陳飛宇、歐豪等數十位演員的演繹和傳導,不同魅力與氣質的故事因為70年的國運聚變,最後匯成一道悲欣交集的歷史激流,散發出時代與民族精氣。
七位導演以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中生代導演為核心,外加「80後」新生代導演文牧野和「50後」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個人比較喜歡第二段的《相遇》和第六段的《白晝流星》。《相遇》里的張譯演得太好了,沒幾句台詞,甚至連臉都藏進了白口罩里,依舊抵不住他眼睛裡的殺傷力。《白晝流星》里的田壯壯和人物更是渾然一體,把一位將病態深藏、慈愛袒露的老人演繹得入木三分——看上像是位戈壁深處的尋常老人家,骨子裡卻流淌著無私奉獻的涓流。在田壯壯表演節奏的帶動下,兩位年輕人劉昊然和陳飛宇退去了偶像光環,將兩位不羈的鄉野問題少年演繹的活脫脫的。
七個故事裡,最不按「常理」出牌的,亦當屬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前夜》有開國大典旗杆設計者林治遠的真人模板,《護航》把閱兵式護航飛行員設定為主視角,《相遇》以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幕後無名英雄為原型,《回歸》聚焦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旗手等群像,《北京你好》講的是北京奧運主場的東道主故事,《奪冠》看似兩小無猜的視角,落點依舊是女排奪冠的振奮。《白晝流星》本有中國載人航天的高光時刻打底,講的卻是另一個頗具現實立意的百姓故事。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順利返航,如同白晝流星一般划過內蒙古中部天際,並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艘在冬季返回的載人飛船,兩位宇航員景海鵬、陳冬創造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30天的新紀錄,翻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篇章。然而導演陳凱歌並沒有直接將鏡頭對準天上兩位宇航英雄,而是轉而講訴地表兩位走在犯罪邊緣的年輕人,在見證飛船返航的「白晝流星」後心靈蛻變,決意改寫命運的故事。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的著陸點內蒙中部,蒼茫大地視覺上是遼闊而詩意的,滿眼都是背包客旅行打卡的風物與人文,然而在這人跡罕至的戈壁深處,當地人卻保受貧瘠與窮困的囹圄。兩位少年沃德樂和哈扎布父母早亡,缺乏管教和疏導的他們過著流浪漂泊的生活,甚至走在了盜取和犯罪的邊緣。故事從他們少管所歸來開始,結束於他們目睹白晝流星後的蛻變,短短的兩天時間,將老李的奉獻和以德報怨,問題少年的不羈與蛻變,重大歷史事件之於個體命運的改變等濃縮打包,表現得躍然紙上。
故事篇幅很短,文學結構卻毫不含糊。關聯老人與少年的橋樑叫「扶貧」,隱線上,老李為扶貧事業奉獻了一生,明線上,他生命的最後一程讓兩位問題少年浪子回頭。少年與航天英雄之間的橋樑有兩個,一個叫「回家」,另一個叫「白晝流星」。宇航員從外太空「回家」,標誌著民族強盛,少年從少管所「回家」,不再流浪,意味著百姓有家可回;少年的父輩說只有看到「白晝流星」,才能改變這貧瘠土地的命運,少年終於看到了「白晝流星」,決定留下來改寫命運,不再無望流浪。「白晝流星」同時關聯兩頭,一頭是自上而下、讓少年靈魂振奮的神舟十一號飛船返航,事關大動脈的國計,一頭是自下而上、老李式的兢兢業業的扶貧扶助,事關毛細血管的民生。陳凱歌的創作還是留有一手的,言外之意,只有上下貫通,我們的少年才有希望和未來。
無獨有偶,去年央視電影頻道發起「脫貧攻堅戰——星光行動」大型公益項目,上百名明星為活動打call,李冰冰、黃曉明、景甜、姚晨、陳坤、周迅、白百何、吳京、陳思誠、佟麗婭、楊冪、黃軒等電影人接力下鄉,身體力行地深入各地貧困縣展開精準扶貧活動,並與各行業專家一道,調度各方資源,為貧困地區謀求教育、旅遊、環保、品牌等脫貧路徑,在活動的策動下,這些貧困地區湧現了一大批「網紅」產品。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也是上層建築脫貧攻堅戰攻堅克難的關鍵一年,年內要實現30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再減1000萬左右,為2020年全面脫貧奠定堅實基礎。陳凱歌的《白晝流星》開啟「宇航」和「脫貧」雙主題,涉關國計與民生,在七個命題故事裡可謂立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