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五分鐘了解產業大事
1
【台積電高雄廠準備整地今年動土,預計 2024 年量產 7nm / 28nm 工藝】
9 月 19 日消息,據台灣地區《經濟日報》報道,台積電去年 11 月宣布將在高雄設廠,但至今仍未動工,引起外界關注。台積電錶示,高雄廠規劃不變,預計今年會動土,目前已在準備進行整地工作,謝謝相關政府單位協助。
台積電高雄廠預計 2024 年開始量產,以 7 納米及 28 納米製程為主。
2 【三星繼續穩居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廠商,進一步拉大與英特爾差距】
9 月 19 日消息,市場研究公司 Omdia 的新數據顯示,三星電子在 2022 年第二季度的半導體銷售額再次超過了英特爾,連續第四個季度保持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領先地位。然而,由於內存半導體市場正在萎縮,這家韓國半導體巨頭可能會在下半年失去其領先優勢。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規模估計為 1581.13 億美元,比 2022 年第一季度的 1612.4 億美元減少了 31.11 億美元。三星電子第二季度的半導體銷售額為 203 億美元,比第一季度(201.55 億美元)增加 1.45 億美元。Omdia 將這一增長歸功於對伺服器半導體的持續需求和系統半導體(非內存)銷售的增長。三星電子的市場份額從 12.5% 上升了 0.3 個百分點至 12.8%,與英特爾的領先優勢擴大為 3.4 個百分點,上一季度是 1.4 個百分點。
3 【特斯拉:2022 年 8 月中國大陸新增 40 座超級充電站、168 個超級充電樁】
特斯拉中國最新數據顯示,2022 年 8 月新增 40 座超級充電站、168 個超級充電樁,已於全國 25 個城市(縣)上線。
截至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大陸建設開放 1300 多座超級充電站、9000 多個超級充電樁,配合 700 多座目的地充電站、1800 多個目的地充電樁,覆蓋 380 個以上城市及地區。
4 【因IC需求放緩,中國台灣8月出口訂單連續兩個月收縮】
路透社經調查發現,隨著全球需求降溫,中國台灣的出口訂單可能在8月份連續第二個月收縮,與7月的下降幅度相近。報道結合13位經濟學家的觀點預測,中國台灣的8月出口訂單將比去年同期下降3.7%,下調了原來下降3.4%的預期。
7月份的出口出現意外下跌,訂單較上年同期萎縮1.9%至542.6億美元,中國台灣當局預測,8月份出口金額將比2021年8月下降0.9%至3.7%。報道指出,通過中國台灣的出口訂單可以窺探高科技行業和亞洲出口需求的整體情況,中國台灣領先亞洲實際出口2~3個月。據悉,中國台灣8月份出口的數據將於本周二公布。
5 【華為稱正在推進5.5G技術,將涵蓋固定和無線領域】
9月19日消息,近日,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中,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稱,目前華為正在積極與行業夥伴合作,一起推進5.5G技術,這是5G的下一個演進方向,涵蓋固定和無線領域。他表示,華為的目標是極大地提升網路容量,確保無處不在的10Gbps/秒的速率。
2020年華為提出了5.5G,是5G能力的持續增強。在5G高速率、低時延、大聯接的基礎上,新增了上行超寬頻、寬頻實時交互、融合感知等能力。華為無線CTO童文博士指出為了滿足toC新業務和toB行業應用對5G提出的新需求,5G將邁向5.5G持續創新,實現eMBB/URLLC/mMTC等能力不斷增強,同時新增感知、無源物聯、定位、智能化等革命性能力,構築「下行10Gbps、上行1Gbps、千億聯接、內生智能」的5.5G網路。
6 【鴻海竹科6英寸廠產碳化硅元件正進行車規認證 預計明年量產】
據台媒《經濟日報》報道,鴻海旗下竹科6英寸廠已經生產出第一顆碳化硅(SiC)元件,目前正在進行車規認證,預計明年大量生產。
鴻海並預告,相關半導體布局重大突破,將會在10月18日的「鴻海科技日」展示成果。據悉,鴻海車載充電器碳化硅預計2023年量產,車用微處理器(MCU)2024年投片,自駕光達(LiDAR)則預計2024年量產,自有車用小IC也會涵蓋90%規格。
7 【隨著勞動力減少 中國正在加速推進機器人技術】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 ,從機器人行業貿易組織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最新數據,2021年對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同比增長 45% 至超過 243,000 台。
去年,中國占所有重型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的近一半,鞏固了中國作為全球機器人製造商第一大市場的地位。IFR 數據顯示,中國安裝的新機器人數量幾乎是美洲和歐洲工廠的兩倍。聯合國數據顯示,儘管與美國的貿易緊張局勢以及西方對過度依賴中國製造產品的擔憂日益加劇,但中國仍然是世界製造工廠,佔全球製造業的 29%。
據報道,快速的自動化也反映了中國日益認識到,隨著勞動力供應的減少和工資的上漲,加快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發展已是當務之急。
8 【消息稱三星系統 LSI 明年將獲得更多聯華電子 OLED 顯示驅動晶元產能】
9 月 19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據消息人士透露,三星旗下的系統 LSI 業務部門計劃明年從聯華電子那獲得更多 OLED 顯示驅動晶元產能,因為其主要客戶對該產品的需求很高。
外媒報道稱,聯華電子有一條 12 英寸晶圓生產線,該生產線生產基於 28nm 製程工藝的晶元。除了 OLED 顯示驅動晶元外,聯華電子也為三星代工 CMOS 圖像感測器。去年 4 月份,外媒報道稱,三星和聯華電子簽署了一項圖像感測器的代工協議。
9 【博世推出用於輕型商用車的新型緊湊型電驅動模塊】
據外媒報道,博世(Bosch)推出並開始量產用於輕型商用車的新型驅動模塊。該模塊由電機和集成逆變器組成,其中逆變器控制電機可實現與高壓電池的連接。
博世管理委員會成員兼移動出行解決方案業務部門主席Markus Heyn博士表示:「與其前代產品相比,新模塊可實現更高的功率和扭矩密度,並且更輕、更緊湊。」
10 【大眾:晶元短缺明年不會結束,供應鏈中斷將成「新常態」】
9 月 19 日消息,近年來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促使晶元需求量大增,不過由於疫情等因素,晶元供應鏈屢受衝擊,「缺芯」已成為制約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眾汽車董事會採購主管 Murat Aksel 告訴德國《汽車周刊》,大眾汽車不再認為晶元短缺會在 2023 年結束,這家德國汽車製造商正在為供應鏈中斷的「新常態」做準備。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