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曉鶴
「大熱大搞,不熱少搞」。
作為堅定的熱股投資散戶,張強堅持這句鐵律,對 IPO 的新商業企業進行「打新」。而所謂「大熱」的股票無疑是那些各領域第一股,2021年有「短視頻第一股」快手、共享出行第一股滴滴,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生鮮電商第一股每日優鮮,甚至還有保險科技第一股水滴、「智能按摩第一股」倍輕鬆。
而頭頂第一股光環的新股有多瘋狂?快手股價上市首日漲了161%,倍輕鬆則在上市首日漲了5倍,玩嘻哈的普普文化上市三天漲了8倍。更誇張的是泡泡瑪特,在新三板退市時,市值僅有20億人民幣,2年後市值飆升到1000億。
第一股的聚光效應,也讓資本開始密集尋找各種行業的龍頭。接下來即將上市的還有,筷子第一股雙槍科技,AI第一股雲從科技,以及音樂社區第一股網易雲音樂。當然還有已經折戟IPO路上的「光刻機第一股」華卓精科,情趣用品第一股醉清風。
但張強最近對各種第一股的投資已經猶豫,「被奈雪的茶赤裸裸割了一波,打新意外地虧了不少。」原來,這個一級市場被熱炒的項目上市後,當天就破發,綠鞋機制根本沒啟動保護散戶。
而在很多投資者手中長期持有中的第一股,更是虧在手裡。快手已經距離最高點跌去73%,泡泡瑪特據最高點跌去49%,霧芯科技據比最高點跌去85%,「第一股」中僅有三四隻股票在增長。
這些2021年上市的各種第一股,用一位投資者的話總結就是:「當初吹得有多高,如今痛得有多深;當初想得有多好,如今悔得有多狠。」
第一股的故事有多誘人?
李雪仍記得第一次打新的興奮經歷,自己第一次投資就是購買了「短視頻第一股」快手,也讓純小白的自己大賺了一筆。
2月5日,快手先於抖音在香港上市。「就覺得短視頻第一股肯定不錯,但沒想到當天就漲了近2倍」。快手IPO前的認購人數,創造了某券商平台的記錄,而李雪也幸運地中籤1手(100股),在股價300多時候轉手賣出,輕鬆賺一萬多元,開開心心回家過年。
然而瘋狂還在繼續,10天後,快手股價達到了最高點417元,市值達到了1.738萬億港元,快手市值直接超越了京東、小米和百度。李雪當時覺得自己已經看不懂了,短視頻第一股天花板這麼高的么。
快手業務想像力主要是直播電商和互聯網廣告。在分析師看來,在2020年,快手直播電商GMV達到了3816億元,而快手的2021年計劃GMV為8000億元,高於eBay2020年的1000億美元GMV。
Facebook全球月活數為29億,快手6月份公布的全球全球月活為10億。2021年的快手,就是三分之一的Facebook+一個eBay。過於樂觀的市場預期,將快手推上了萬億港元的高位。
前有快手、泡泡瑪特、霧芯科技知名企業股的暴漲,也讓奈雪的茶信心大漲。奈雪的茶創始人彭心在上市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毫不遮掩地表示,企業的目標就是奶茶領域的星巴克。「其實在開店這塊,星巴克可以是我們非常好的一個參照標的。」
而截至8月3日,星巴克的市值高達1419億美元,在中國內地就有5000家門店。儘管奈雪的茶上市前僅有562間門店,但也讓其堅定「夢想還是要有的」信心,而資本無疑也相信了這個故事。
在香港IPO股票發行獲得432倍超額的火爆認購,奈雪的茶成功在 IPO 凈籌資48.4億港元。或許是由於認購火爆和暗盤一度漲超10%。奈雪將 IPO 發售價釐定為每股19.80港元,位於17.2-19.8港元指導價區間的高端,過高的發行價導致上市即破發。
而對於「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來說,資本認為其踩中了「年輕群體個性化訴求+消費升級+IP經濟驅動」的風口,如果說這種表述難以理解,泡泡瑪特創始人王寧的比喻則更加形象,「我常常說也許再給我們五年時間,大家回過頭看泡泡瑪特,會覺得我們是國內最像迪士尼的一家企業。」
「泡泡瑪特只是一家盲盒企業?格局小了,泡泡瑪特是潮玩界的迪士尼。」這正是泡泡瑪特想傳遞給資本市場的信號,市值超3000億美元的迪士尼,才是他們的未來故事。
2021年的新商業市場非常有想像力,貢獻了我們多年未曾誕生的星巴克、迪士尼和eBay等企業。而這些第一股的故事,也在啟發後來者,搶跑上市+吸引人的故事,才是IPO操作的精髓。
套路難掩基本面的窘迫
觀察第一股上市後的走勢,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持續穩定增長的劇情,甚至大多數都遭遇了暴跌的情況。
野村綜研的分析師孫曉道向Tech星球表示:「我覺得第一股表現不好,背後是很多經營表現更好的同類股沒有上市,或者本身這個賽道前景還不明朗。這樣上市的結果,會被投資者覺得有上市套現之疑。那自然就很難被資本所接受。」
事實也確是如此,奈雪的茶比通賽道的喜茶先上市,彼時喜茶獲得了新一輪融資,估值高達600億元,而且很多投資機構搶投還沒有機會。對於奈雪的茶來說,雖然拿到第一股的頭銜,但很多投資者認為,「一千多萬的利潤,怎麼撐起300億的估值?」
但這一千多萬的凈利潤,也是經調整得來。奈雪的茶如果計算與公司金融負債相關的內容,仍是虧損2億多。不過,拿到第一股的奈雪的茶,比起仍處在交表倒計時的蜜雪冰城,已經通過IPO獲得資本積累,開啟大規模開店計劃。未來能否依靠數字化運營,實現盈利能力的提升,還是未知。
而對於賽道不明確的行業,資本也很難單單再為第一股稱號買單。
眾所周知,在所有生鮮電商模式中,社區團購模型被認為能夠微盈利,前置倉模式被認為難盈利。每日優鮮作為前置倉第一股,可不想讓市場對其失去信心,自然想了很多辦法。
趙輝作為資深股民,也是頭一次栽在了每日優鮮的「套路」中。打新中「暗送」新股,還在每日優鮮App中設置充值贈送打新股票的活動,同時烘托認購火熱的景象,從而提前結束認購,鎖住投資者的資金。上市後旋即破發,有投資者甚至懷疑,是否有人在做局,割投資者的「韭菜」。
「奈雪,每日優鮮中籤都還沒賣,基本都是4折了。」趙輝告訴Tech星球,破發後自己就認栽了,被兩個第一股套牢也是無奈。而這兩個大熱的第一股,也是上半年投資者入坑最多的股票之一。
實際上,資本熱捧的第一股,上市前普遍是虧損狀態,以前認為是「虧損換增長的邏輯」,現在很多投資者發現不太適用了。
Tech星球統計,2020年知識付費第一股知乎虧損5.18億,每日優鮮虧損16.49億,港股小鵬汽車虧損30億,奈雪的茶虧損2.02億,快手經調整後凈虧損79.48億元。商業模式難盈利,VC們已經很難承受這種體量的虧損。
「仔細看很多公司的財報,就能發現一級市場很難融到資,那只有到二級市場去上市,算是解了資金方面的燃眉之急。」孫曉道告訴Tech星球,很多企業搶奪第一股背後,也是在爭取第一股帶來的生存機會。
當年,優酷搶先土豆上市,成為長視頻第一股。藉助資本市場優酷取得了發展先機,越來越落後的土豆被迫接受了合併的命運。今天,生鮮電商、共享經濟、奶茶等仍在泥沼里的行業,也是迫切需要搶跑第一股,吸納更多的資本力量,將自身發展推入下一階段。
營銷驅動的增長難長久
各種新經濟第一股普遍虧損背後,與其市場營銷驅動的增長模式有很大關係。
2021年5月7日,水滴成為國內首家登陸紐交所的保險科技平台。雖然強調自身是保險科技公司,但是「賣保險」確是其主力業務,「水滴保」貢獻了主要收入。
水滴在2020年的保險傭金收入佔總收入比重89.1%。為了更多獲客,公司營銷費用達21.4億元,佔總收入的70.4%,導致去年虧損同比增加107%。不斷擴大的虧損換來的增長,也導致水滴在上市首日破發,跌幅達19.17%。
根據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水滴凈虧損3.7億元(5650萬美元),較2020年同期的凈虧損1.2億擴大208.33%。虧損擴張的泥潭難以走出,導致今天的水滴股價,較發行價跌60%多。
不僅水滴,電子煙領域的霧芯科技、牙齒正畸領域的時代天使,以及流媒體平台快手都是市場營銷費大戶。其實營銷費用不怕多,怕的是市場上獲客成本也在大大增加,導致投資回報比越來越低。據計算,快手2020年單一月活用戶的成本在111元,而2021年第一季度月活用戶的成本已上升至264元。線上業務為主的快手尚且如此,其他行業獲客成本翻倍漲也就不足為奇。
當然,很多人認為2021年的第一股有點慘,背後的因素主要是大盤以及政策監管影響,但雪球作者候烏屮認為,這次是互聯網價值回歸的轉折點。「互聯網估值泡沫在2001年曾破過一次,這一次是高估值泡沫第二次破裂。」
事實也接近如此。《巴倫周刊》曾統計,2020年10隻第一股在上市後120日的股價跌幅的算術平均值為13.37%,Tech星球以2021年第一股上市後,年初至今的跌幅計算平均值為-38.5%。
以今年的行情看,很多第一股還沒有探底。某互聯網公司高管王峰就在為自己的錯判懊悔。在近一個月,王峰在股價6元左右時投資了霧芯科技,儘管其認為暴跌的電子煙第一股已經沒什麼泡沫,電子煙行業也已經受到政策嚴控,屬於利空盡出,但是霧芯科技的股價還是跌到了4元左右。
時代已經完全變了,在不出現大牛市的情況下,沒人再相信霧芯科技曾創下的5000倍市盈率的故事。在這個新商業股大年,每家曾瘋漲的第一股,都會被「割怕了」的投資者重新審視,價值投資回歸是必然趨勢。
正如今年一位經常投資第一股,卻虧了好多的用戶說道,「大環境變了,別在時代的推土機前面撿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