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的甘肅隴西和河北趙郡的「李」姓始祖,其實就是老李家的老大和老四。
說李氏「根」在甘肅隴西,其實是李世民的一家之言帶偏了天下李氏上千年。
若追溯李氏始祖,天下李氏真正的「根」,還是在山西的運城、臨汾地區。
老李家「出息」的一父二子
說起李姓的根源,人們大多會說起兩個地方,一個是甘肅隴西,一個是河北趙郡。
甘肅隴西並不是指現在的甘肅省隴西縣,而是指戰國時期秦昭襄王設置的隴西郡,其範圍包括今天蘭州市的一部分、定西市、天水市、隴南市等區域。河北趙郡是一個歷史行政區劃,最早出現在東漢時期,現在已經沒有了,它的範圍主要是現在的河北省石家莊市南部、邢台市和邯鄲市等區域。
甘肅隴西李氏的開基始祖是戰國時期的李崇,河北趙郡李氏的開基始祖是李崇的四弟李璣。他們的父親叫李曇,史料上說他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因戰功顯赫,被封為柏人侯。柏人這個地方在現在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堯縣西部。
李曇後來在秦國做了御史大夫,級別相當於分管司法的最高長官。當時秦國和趙國關係還相當不錯,估計是被秦國挖走了。李曇在做御史大夫之後,還做了秦國的司徒,位列三公之一。這個級別就相當於後來的宰相了。
有個說法,說是秦武王因舉鼎而死,他的弟弟們為王位爭得頭破血流,趙武靈王派人將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護送回秦國,公子稷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趙國的李曇就是在護送公子稷時帶著兒子李崇來到了秦國。
前些年有個特別火爆的電視劇叫《羋月傳》,中間有一段羋月做掉了義渠王,連帶他們一起生的兩個兒子的故事,隨後秦昭襄王就出兵義渠國,將其納入秦國版圖,並分為三個郡,其中一個就隴西郡。李曇的大兒子李崇就被安排到了隴西郡做郡守,隴西李氏的第一代就從這裡開始了。
李曇去秦國時,帶了大兒子李崇,還留了三個兒子在趙國。
李家老二和老三可能沒做出什麼成績,史書上沒啥記載,倒是老四李璣,成就不小。他不但是河北趙郡李氏的開基始祖,還在秦國擔任了太傅,相當於現在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他為什麼又在秦國做了大官?這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兒子李牧。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戰國末期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遺憾的是,由於趙國國君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李牧死於非命。李牧一死,趙國氣數也就盡了。李牧的爹,李璣,帶著一家老小,逃到秦國。
影視劇中的李牧形象
李世民帶偏天下李氏上千年
公元632年,這一個貞觀六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辦公室里,正召開著一場關於「刊正姓氏」的會議。宰相房玄齡、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棻等人都參加了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編撰一部《氏族志》。《氏族志》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百家姓》的基礎。六年後,《氏族志》編好了,但沒編到李世民的心上。李世民給打了回去,讓重新編,原因是沒把「李」氏的根說「清楚」。還好,最後大家總算領會並執行了李世民的精神,《氏族志》才算過關。
為了強化「李」氏的根在隴西,李世民還下旨修建了「李氏龍宮」,作為李氏的宗祠。正是李世民的緣故,使得「天下李氏出隴西」的觀念在人們心目中根深蒂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談李氏,必少不了「隴西」。比如成都龍泉驛發現的李氏宗譜直接稱為「隴西譜」,香港直接用隴西標識宗親會會名,稱隴西李氏宗親總會;國外無論歐洲、美洲還是東南亞國家,所有李氏宗親組織都冠有「隴西」二字。
當然,隴西李氏的發展也是起起伏伏,在漢代,赫赫有名的飛將軍李廣,還有他的孫子李陵,在歷史上都是李氏的高光時刻,但隨後即跌入低谷,直到李廣第十六世孫李暠成為西涼國的開國國君,隴西李氏再一次走上歷史舞台。
李暠就被李唐王朝認定為自己的祖先。
不過,有學者認為隴西李氏不是李唐王朝的祖先,而是河北趙郡。因為河北趙郡李氏不夠顯赫,李唐王朝便不屑於認趙郡李氏為自己的祖先。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李」姓的「根」在山西河東
山西河東是個地理概念,主要指今天的晉南地區臨汾和運城。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有追根溯源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也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為了弄明白「李」姓的「根」在哪裡,我們需要弄明白「李」姓是怎麼來的。
「李」姓,最早並不是木子李,而是「理」。它來源於上古唐堯時期掌管刑律的「大理」,這個官職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大法官。它的擔任者是黃帝的後裔皋陶。現在臨汾市洪洞縣有個皋陶村,相傳皋陶就出生在這裡。
史料記載,上古時期的官員大多是世襲的,漸漸地官職便成為一個家族的姓氏。皋陶的家族在後世就姓了「理」。到了商朝末年,「理」家發生變故,原因是掌管刑律的理徵得罪了商紂王,被斬立決。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就帶著幾個孩子就踏上了逃亡之路。在饑渴難耐之際,正好遇到一片李子林。是李子救了他們,母親契和氏便將其中的一個兒子理利貞改姓為李利貞。
「李」姓就是這樣得來的。
現在的問題是他們最終逃到了哪裡落的腳?現在史料普遍認為他們逃到了「伊侯之墟」,這個地方是堯帝母族的封地,學者認為是在河南伊川一帶。但現在的山西臨汾有一個伊村,相傳是堯帝外祖伊侯封邑所在地。距離此地不遠的地方,就是皋陶舊族所在地。契和氏帶著孩子回到理氏故里順理成章。
也許有人會問到「里」姓的來源。
其實「里」與「李」同宗同源。
理征的孫子理仲師後來也犯了事,情急之下,改「理」為「里」。
關於「里」姓,其郡望主要在山西和陝西打交界的黃河兩邊。
繪畫中的李利貞形象
「李」姓活躍在東周時期的「河東」
有研究者通過對《史記》《左傳》《國語》等歷史文獻進行檢閱後發現,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李姓和里姓先後見於文獻的前八名分別是里克、里鳧須、李離,他們三人均為晉國人,並在晉國擔任重要職務;里革,魯國大夫;李耳,即老子,周天子的國家圖書館館長;里析,鄭國大夫;李宗,即段木干,魏國將軍;李悝,魏國名臣,法學專家。在這八個人當中,有五個人長期活躍在河東大地,繁衍生息,建功立業。
先說里克,大家熟悉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就出自於他。他是春秋時期晉國驪姬之亂的終結者,同時也是政權更替的犧牲者。
里鳧須是驪姬之亂中晉文公重耳的追隨者,後來半途而廢,貪財又吃不了苦,偷了晉文公的財物逃跑了。
李離是晉文公時期掌管刑律的大法官。估計是遺傳了祖上大法官的基因,執法如山,嚴於律己,名聲頗佳。但因一次誤聽偏信,錯殺了一人,便給自己也判了死刑。晉文公為此還赦免了他的罪過,但他還是對自己執行了死刑。
李宗,傳說是李耳的孫子,也有說是兒子的。他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將軍,因為封邑先是在「段」這個地方,後來又到了「干」這個地方。李宗這人挺有趣兒,年紀大了後,便給自己改名字,叫段木干,木是取李字的上半部分。「段」和「干」都在現在的運城市夏縣的東部。段邑、干邑加上古安邑,基本上就是現在運城夏縣的全境了。
最後說一下李悝。李悝是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史書上明確記載他是魏都安邑人,也就是現在的運城夏縣人。李悝變法使魏國走上了富強之路,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他曾編寫過一部《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現已失傳。
繪畫中的李悝形象
最後給個結論
看完上邊的文字,再說「天下李氏出隴西」顯然就站不住腳了。
無論甘肅隴西還是河北趙郡,其發端都遠在山西河東之後。
從上古唐堯的「大理」,到後來東周時期的「李」和「里」,以及他們的活躍地區和今天的郡望,就可以得出結論,「李」姓真正的「根」是在山西河東。
這裡是「雲曲三晉」,為您講述山西人文歷史和地理風情。歡迎點贊、關注、評論、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