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在2011年接受彭博社採訪時,曾經這樣說道:「有件事讓我吃驚,在比較Model S供應商的價格時,我們發現中國的零部件並不便宜,甚至比在加州本地生產的還要貴,我本以為Model S很多零件是中國生產的,但實際上卻幾乎沒有一個零部件來自中國,這讓我自己都感到吃驚。」

「特迷」查閱這段採訪時,也蠻吃驚。因為構造不同,特斯拉比傳統內燃機車部件少得多,但數量也達到了數千個,其出產地包括了德國、美國、巴西和日本,唯獨缺了我們泱泱天朝製造?
「特迷」發現,其實,特斯拉的第一款Roadster,與華人廠商頗有淵源,其25%的零件是台灣製造的,連電池和馬達都是。
當特斯拉準備生產Roadster時,還名不見經傳,整個公司不足60人,既沒規模,也沒資金,更沒現在如日中天的名氣,作為一個籍籍無名的、手工作坊式的小廠,大的供應商根本不會理睬他們。特斯拉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J B Strubal ,也曾經試著拜訪了很多歐美日韓的供應商,但最後都無果而終。
無奈之下,J B Strubal便來到台灣尋求合作,但台灣的大廠商也對特斯拉毫無興趣,最後 J B Strubal只好把目光轉向台灣一些小廠,位於台中的福田公司,就是其中一個。
而特斯拉Roadster最核心的部件之一——電機——就是福田公司生產的,福田公司確實算個小廠,只有80人,但在電機製造方面,卻有相當的技術積累。就這樣,福田成為特斯拉第一個台灣供應商。
在與特斯拉的合作過程中,藉助特斯拉的技術優勢,福田在電機製造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把用來製造電機轉子的材料從鋁換成銅,使其導電率提高了四成,而重量減輕了八成,極大地提高了電機效率。
大廠商不願意接特斯拉的單是有原因的——那時的特斯拉產量極其有限,資金也很少,因此與特斯拉合作根本沒多少利潤。
如貿聯公司是為特斯拉生產電池連接線的,早在2006年貿聯就與特斯拉開始合作,那時,特斯拉一個月的訂單還不到兩萬美元,甚至為零,貿聯有時連投入設備的成本都收不回來。
但在2009年時,特斯拉關閉了在台灣龜山的工廠,開始從台灣撤離,這麼做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爭取美國政府的4.6億美元貸款,特斯拉把生產線移往美國國內,以在美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斯拉開始大規模生產Model S車型,而之前的Roadster一共也就生產了2400多輛,所以有人稱Roaster是手工打造的車型,規模化的生產導致一系列變化,而台灣的廠商,不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所以特斯拉出走。
除上述原因外,據「特迷」分析,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Roaster雖然是第一款可以上高速公路的電動汽車,並且性能與內燃汽車相比毫不遜色,但它仍舊是在蓮花汽車的基礎上改造而成,在很多結構上,仍然有內燃汽車的烙印;而特斯拉Model S,是第一款一開始就徹底按電動汽車設計的車型,所以它的結構和傳統內燃汽車很不相同,這樣一來,它的很多零件都是獨有的,並且要在生產過程中不斷調整、設計,這也是特斯拉決定在加州建廠、提高集成化生產程度的原因。
但特斯拉Model S的很多部件,仍需向全球採購或定製,那為何沒有中國生產的零件呢?難道真如馬斯克所說,中國生產的零件比在美國加州生產的還貴嗎?
馬斯克後來分析其中原因說,中國的零件運送到美國,會有關稅和運費,這些因素全部加起來,中國零部件的價格要高大概10%——20%左右,貴這麼多就完全沒有價格優勢了。所以,Model S沒有一個零件來自中國,錯不在中國製造。未必是中國製造水準不OK,其實中國製造還是杠杠滴。不過隨著這些年人工成本的上升,價格上的優勢的確不明顯了。
難怪2014年,馬斯克說未來要在中國建廠,實現特斯拉的的本地化生產,使特斯拉的價格降下來。「特斯拉中國製造」的日子也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