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祖卡」在美國已經成為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的代名詞,這個奇怪的術語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只是當時它還不是武器,而是一把悅耳的、討人喜歡的小長號。
一戰時坦克登上戰場,給各國武器工程師們出了一個大難題,面對皮糙肉厚,隆隆作響的鋼鐵怪獸,該如何摧毀它們?
早期最有效的武器是威力大、機動不足的大口徑火炮,但當部隊沒有這種武器時,除了反坦克壕溝和障礙物外,步兵基本沒能力阻擋它們。
德軍首先嘗試了擁有穿甲能力的K型子彈,當它們變得無效時,他們又研製了世界上第一種13.2毫米毛瑟1918 T-Gewehr反坦克步槍。然而坦克裝甲變得越來越厚,所以需要更強大的武器。
一戰期間,美國工程師羅伯特·戈達德博士發明了火箭筒的早期雛形,可惜這種很有前途的武器在戰爭結束時被終止研發。
直到1940年代初,陸軍上校萊斯利·斯金納與助手愛德華•烏爾中尉又開始琢磨如何將M10反坦克槍榴彈更好地扔到敵軍坦克身上。
M10反坦克槍榴彈是一種單兵定向爆炸武器,採用錐形聚能裝葯,能穿透60mm厚的裝甲,是當時同類武器中性能最棒的。但它重1.6公斤,很難被士兵投擲或用槍榴彈發射出去,唯一的方法是人工放置在坦克身上。這就太危險了,戰場上士兵很難靠近坦克,要付出重大傷亡才能炸毀它。
M10的輕型版本M9
M10後來經過瘦身,衍生出更輕巧的可以用步槍發射的M9槍榴彈,之後帶動了一系列槍榴彈的發展。但真正能抗衡坦克的單兵武器還是沒有出現,直到火箭發動機與聚能裝葯彈頭結合到一起變成火箭彈才改變了戰爭形態。
斯金納希望設計一種武器將反坦克火箭彈發射出去,他讓烏爾中尉去尋找合適的材料。
60mm火箭彈
烏爾路過廢料堆時,看到一根管子正好和要發射的火箭彈一樣大,他想「這就是答案!把火箭彈放在管子里扛在士兵肩上,然後就飛走了。」
M1火箭筒重8千克,由金屬發射管、木質槍托、手柄和瞄具組成,採用電子點火發射60毫米聚能裝葯火箭彈,能擊穿75-100 毫米裝甲,最大射程約300 米。
1942年春天,斯金納的火箭筒在阿伯丁試驗場上一鳴驚人。它威力巨大,瞄準和有效發射表現出色,精確擊毀數個目標,讓現場觀看的將軍們大為驚訝。
一直為步兵反坦克武器焦慮的陸軍少將巴尼斯非常高興,親自上陣打了一發也準確命中目標,當場決定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
軍械部研究與工程部主任巴恩斯少將幽默地說:「 這傢伙看起來很像鮑勃·伯恩斯的巴祖卡(Bazooka)啊。」從此這個名稱就固定下來,「巴祖卡」成為火箭筒的代名詞。
鮑勃·伯恩斯是美國著名音樂喜劇演員,一戰時加入第 11 海軍陸戰團赴歐洲作戰。當時戰爭已接近尾聲,陸戰隊也沒什麼事做,伯恩斯就在軍隊爵士樂團里發揮特長,業餘時間鼓搗一些樂器。
有一次他將一根管子和一個威士忌漏斗組合在一起吹奏,發現聲音很特別,於是經過改進後命名為「Bazooka」。
這個詞源於bazoo,意思是「嘴巴」,再往前可能源於荷蘭語的 bazuin,意思是「喇叭」。伯恩斯回到美國後,他的樂器也和他一起家喻戶曉。
巴祖卡是一種劃時代武器,它讓步兵有能力對抗重裝甲坦克,對德軍造成重大打擊。所以納粹很快將它搞到手,仿製出威力更大的88毫米「坦克噩夢」(Panzerschreck)系列火箭筒。
左坦克噩夢,右巴祖卡
戰後火箭筒繼續發展,誕生了一大批經典型號,如蘇聯RPG-7、美國M72、德國「長矛」以及我國40火等。它們活躍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成為裝甲部隊最害怕的武器之一。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軍損失了800多輛坦克,有1/4是被RPG-7擊毀的。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