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楊雲寒
樓頂漏水,網上找人幫忙堵漏。
來人在樓面鑽了10個小孔,卻用掉了2桶膠水,要價16800元。
更讓人糟心的事,修好不到一個禮拜,下了一場雨,依舊滲漏嚴重。
對方承諾質保10年,卻在事後玩起了失蹤……
事情一晃過去了2年多,每當回想起,杭州蕭山的黃大伯(化姓)依舊如鯁在喉。
最近,他找到潮新聞「記者幫」,想讓我們陪他較真一回:這個到底應該由誰來管?
花8000多元堵漏依舊漏,承諾10年質保卻失聯
黃大伯的老家在蕭山進化鎮。
兩年前,村裡老房子翻了新,但樓頂的滲漏問題沒解決,一到下雨天樓上就開始滲水。
2022年5月,他在網上看到一則上門堵漏修漏的廣告。
通過廣告,預約了上門修漏的時間。
沒兩天,來了兩個男子,一個姓馬一個姓馮。
兩人30出頭,提著兩桶白色的膠水,要去樓上鑽洞注膠,「以斤論價,每斤168元。」
對方還保證,用不了多少斤。
剛開始,黃大伯覺得收費不貴,就答應了下來。
樓面上打的孔 記者 楊雲寒 攝
誰知,下一秒的操作讓黃大伯傻了眼——兩人在樓面上鑽了10個小孔,卻往孔里注射了兩桶膠水漿液,加起來100多斤:「真正用高壓水槍鑽進去的,也只有一點點,大部分都擠在外面,用水衝掉了,我都來不及阻止……」
對方要價16800元。
黃大伯不認可,一番討價還價付了8383元。
在黃大伯的要求下,對方留下字據,承諾維修質保10年。
兩個人還留了聯繫方式。
記者 楊雲寒 攝
當時黃大伯沒多想,可過了不到一周,下了一場雨,家裡還是漏了,沒效果。
他嘗試聯繫兩人,發現馮某的電話是錯號,打過去非本人接聽;馬某的能打通,但無人接聽,「換了個手機打過去就接了,但沒說幾句就開始推諉,問他在哪也是語焉不詳。」
無奈之下,又花了上千元在樓頂挖了排水溝,才解決了滲漏的問題。
冤枉錢花了,黃大伯覺得受到了欺騙。為了這事,他報過警,也打過12315,可都沒把錢追回來,「我也不知道該去哪裡找他們。」
根據字據上的聯繫方式,記者嘗試與馬某聯繫,但號碼始終無法接通。
潮新聞記者也聯繫了蕭山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區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因為商家屬地不明確等原因,無法進行受理。
網上「同款」遭遇不少,有人為維權來回「拉扯」
記者發現,類似的事情,網上也有不少。有人被灌了70多斤膠水被索要2萬元,不僅沒解決漏水,還造成了下水道堵塞;還有人因不認可收費遭到對方的辱罵和威脅。
杭州西湖區的邱女士(化名)最近也有同款遭遇。
今年春節期間,邱女士家中廚房污水管道破裂漏水。她在網上下單約了維修師傅上門。
接下來的套路也很黃大伯基本相似:維修師傅聲稱要注膠補漏,價格按照灌注多少斤的膠量收費,每斤238元。
灌膠數十分鐘,要價8000多元。
經過討價還價,邱女士當場向維修師傅的手機支付了6600元。
但漏水的問題沒有解決,家裡廚房的瓷磚也被弄壞了。
邱女士告訴記者,她曾向商家和維修師傅索要付款的發票和合同,但對方以各種理由推脫。「光是一張發票,催了半個月才拿到。」
她越想越覺得不靠譜,要求商家退錢,等來的卻是商家和維修師傅之間的推諉。
「維修師傅聲稱已經把錢交給了商家,商家卻說沒收到錢,還說維修師傅不是他們店的。」就這樣,邱女士和「雙方」拉扯了一個多月,漏水的問題沒有解決,6600元錢也一直沒能成功退回。
她感到心力憔悴:「維權為什麼這麼難?」
律師:消費欺詐很難認定,消費者選商家要謹慎
記者幫「幫幫團」智庫專家、浙江六律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二級律師柳沛告訴記者,此類事件大概率是屬於民事糾紛處理範疇,除非有證據證明對方存在主觀惡意或虛構堵漏事實逃避法律責任等情況,否則很難認定存在消費欺詐。因此維權上存在難度。
那麼,消費者遇上房屋漏水,該如何選擇商家?
柳沛表示,首先消費者需要事先謹慎選擇商家,「盡量選擇正規的商家,或者需要提前考察對方有沒有履約能力提供售後服務。」
在選定商家後,盡量跟對方簽署服務合同,提前商量好最終支付的金額。「如果實在沒有簽合同的條件,至少必須要求對方把承諾的內容寫下來,同時要求對方提供姓名、聯繫方式以及身份證複印件,避免後續糾紛發生後難追溯。」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