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還記得我嗎?您沒事真的太好了!」今天上午,上海援藏幹部、日喀則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葛永銘在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吉角村智慧社區偶遇一位故人。兩年前他在30公里外的吉角老村考察時,與一位藏族村民邊巴奶奶在老屋前拍了一張合影。2年後的今天,吉角老村已經在地震中被夷為平地,而在地震發生一年多前,上海援藏項目將全村37戶143位村民全部安置到位於縣城的新址。這一上海援建的社區在地震中受損非常輕微,玻璃也沒碎一塊,全村百姓無一人傷亡。
上海援藏重點項目拉孜縣吉角村智慧社區,位於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中心的楊浦路上。這些兩層樓藏式小樓,兼具民族風情與現代化,是拉孜縣最新式的居民區。在1月7日日喀則定日縣的6.8級地震中,這些民居除了牆皮脫落和部分裝飾牆體開裂外,主體結構完好無損,經檢測是該地區目前最為安全的建築。
拉孜縣上海援建的吉角美麗宜居村,建築主體結構未受影響,一塊玻璃都沒碎
行走在社區,基本看不出地震的痕迹,由於最近餘震頻發,為了保險還是將居民安置在救災帳篷中過夜,但白天有許多村民已經回到家裡生活。在邊巴奶奶家中,記者看到除了一些小裂縫外,房屋結構沒有任何問題,她表示感謝上海援藏項目為他們造了這麼好的房子,又好看又結實。
「如果不是上海援藏幹部動員我們從老村遷到這裡,這次真要出大事了。」吉角村書記桑格嘉措說,在本次地震中,拉孜縣轄區受災情況較為嚴重,僅次於定日縣。截至1月12日,拉孜縣縣城及各鄉鎮已造成3人遇難、71人受傷、9000多處房屋受損,房屋倒塌1610處。而新搬遷至楊浦路的吉角村智慧社區則安然無恙,村民無一傷亡。正是三年來上海楊浦援藏幹部持續推進搬遷項目,保護了全村百姓的生命安全。
避難廣場上搭建了帳篷,應對餘震發生
回憶起吉角村是如何「逃過一劫」的,上海市第十批對口援藏幹部,拉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宮愛如連說了幾聲「好險」。吉角村搬遷項目從2022年啟動,一直到2023年完成,半年後就發生了日喀則定日縣6.8級地震,老村離震中非常近,加上原本就是年久失修的「危村」,在地震中幾乎被夷為平地。
宮愛如告訴記者,吉角村搬遷項目誕生的初衷,是為了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這一村落距縣城30公里,海拔近4900米,是全縣海拔最高的村莊,畜牧業和外出務工是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受地理位置及資金等限制,該村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不完善,年平均氣溫低於零攝氏度,冬季群眾用水、用電存在困難,不適宜居住,村民生活十分困難,居住的房屋非常簡陋。
邊巴奶奶(右一)一家人在上海援建的吉角村小區的家中,開心地圍坐在一起
圍繞「中央要求,拉孜所需,上海所能」,援藏拉孜小組在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幹部聯絡組的帶領下和楊浦區委、區政府的關心下,會同拉孜縣委、縣政府,通過全方位調研了解群眾需求,利用上級政策支持和上海援藏資金,將整村搬遷至縣城核心區域楊浦路,海拔降低800多米,村民終於告別「高苦難」,搬進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新居,解決了吉角村群眾的生存、生活問題。
據介紹,新吉角村是按照抗八級地震的標準建設,施工、材料也是頂格水準。宮愛如表示,在施工中,項目運用了從上海引入的數字監理系統,極大提升了施工效率,保障了施工質量,克服了高原施工周期短的問題,主體建築在5個月內完成,使其沒有受到跨季節施工冷熱變化巨大造成的影響,使建築結構更加牢固。
「還有一個設計在地震中也被用到,我們為吉角村社區建避難廣場,平時是社區廣場,現在則是救災帳篷的所在地。」宮愛如表示,上海援建項目的可靠性、前瞻性在本次地震得到了檢驗,在拉孜的援建項目基本安然無恙,得到了當地群眾的一致認可。目前,在持續開展抗震救災的同時,上海援藏幹部將同時在拉孜縣繼續推進援建項目,讓當地群眾的生活更安全、更美好。
(新民晚報拉孜今日電)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特派記者 李一能
圖片 | 特派記者 徐程
視頻製作 | 賀信
編輯 | 顧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