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創「仁宣之治」的朱高熾,為何會在壯年暴斃?

朱高熾畫像

大明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在北征蒙古部落返回的途中,病死於榆木川(今屬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三道溝林場境內)。

八月,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改元洪熙。

明仁宗朱高熾為人寬厚仁慈,做事謹慎認真,在明朝諸帝中是個難得的有作為的一代明主。

他赦免了建文朝的舊臣,平反昭雪了諸多冤獄,廢除了前朝的苛政,與民休息,開創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可惜的是,明仁宗在位九個月就病逝了,時年僅四十八歲,傳位長子朱瞻基,史稱明宣宗。

明仁宗正值壯年,是什麼原因令他匆匆離世?

《明史》關於明仁宗病逝記錄的比較簡單:「(五月)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於南京。辛巳大漸,遺詔傳位皇太子。是日,崩於飲安殿,年四十有八。」

五月十一日,明仁宗朱高熾上朝歸來染病,十二日病危時遺詔傳位太子,當日駕崩於飲安殿。

得了什麼病?死亡原因是什麼?《明史》語焉不詳,而《明仁宗實錄》更是隻字不提。

關於明仁宗暴卒,史料的記載有限,至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大體上有四種說法,其一是死於突發性疾病,其二是雷擊致死,其三是中毒而死,其四是縱慾過度而死。

「死於突發性疾病」這一說法,大多為現代史學家的推測,根據《明通鑒》記載:明仁宗朱高熾身體肥胖,行動遲緩,不能騎馬射箭,走路都需要有人攙扶,他極有可能得了腦出血、心梗等突發性心腦血管疾病。

「雷擊致死」、「中毒而死」等說法見於正德年間翰林編修陸釴[yì]在《病逸漫記》一書中的記載:「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慾毒張後誤中上……」

明仁宗猝死,而此前毫無癥狀,當時宮中傳說他遭雷擊死亡。

還有人傳說,當時有人要毒殺張皇后,結果誤殺了皇帝。

陸釴曾詢問一位老太監,他說:「皆不然,蓋陰症也。」

這些說法都不對,仁宗皇帝是得了「陰症」。

關於「中毒而死」,大才子祝枝山在《野記》中言之鑿鑿,說得就像他看見了一樣:「仁宗郭妃以中宮誕辰,邀過其宮上壽,上亦往,妃進卮於後,後不即飲……」

明仁宗的皇后張氏過生日,妃子郭氏到皇后宮中來祝壽,仁宗皇帝也來湊熱鬧。

郭氏給皇后敬酒,皇后沒有馬上喝,仁宗說:「你懷疑有毒嗎?」於是就端起杯一飲而盡。

郭妃大驚失色,想阻攔已經來不及了,不久,皇帝中毒而死,郭妃畏罪自殺,當時外面電閃雷鳴,因此有雷擊致死的傳說。

「中毒而死」還有一個版本。

《明史》記載:「先皇帝(指朱高熾)嗣統未及期月,奄棄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

一些奸佞邪惡的小人進獻「金石」丹藥,導致皇帝中毒。

「縱慾過度而死」的說法源於《明史》的記載,朱高熾臨終前,大臣李時勉上了一道奏摺:「所謂節民力者此也;所謂謹嗜欲者此也;所謂勤政事者此也;所謂務正學者此也!」

這些話太過刺耳,尤其是「謹嗜欲」,明顯在譏諷皇帝縱慾過度,朱高熾暴怒,「召至便殿,對不屈。命武士撲以金瓜,脅折者三,曳出幾死。」差點被打死。

余怒未消的朱高熾對夏元吉說:「時勉廷辱我!」

當天夜裡,朱高熾就駕崩了。與其說是縱慾而死,倒不如說是被大臣活活氣死的。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明仁宗朱高熾是被太子朱瞻基暗殺的,朱瞻基已經是皇位繼承人了,沒必要擔弒父惡名,再者說,當時他在南京祭祖,不在北京,因此說,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