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過去了,俄共正式為斯大林「翻案」,承認赫魯曉夫犯了大錯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徐 來

編輯|徐 來

《——【·前言·】——》

70年沒人動的那段歷史,這次俄共親自翻了出來。

一紙決議,把赫魯曉夫定下的「定論」推翻,斯大林的名字重新寫進主線。

這場翻案背後,還有很多沒說出口的東西。

壓了70年的話,被寫進了決議

2025年7月5日,莫斯科郊外的扎列奇耶,俄共十九大開幕,不算高調,不設現場直播。

一紙決議,把1956年的老賬揭了個底朝天。

內容不長,不繞圈,直接表明: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政治上存在偏見、歷史上有重大錯誤,誤導了幾代人。

沒用任何修飾語,字字生硬。這段話一亮出來,下邊好幾位老黨員臉色直接變了。

有人盯著原文看了十幾秒,有人翻會議資料找出處,所有人都知道:這不是修正,是翻案。

赫魯曉夫的報告,在蘇共黨史上壓了快70年,就連蘇聯自己,後來都不敢推翻它。

這次俄共動真格了,連「個人崇拜」這四個字都不再默認。

決議中寫得更直白:斯大林時期的肅反和鎮壓,應在時代背景下重新分析,不應「一棍子打死」,赫魯曉夫的講話,過於強調個人責任,削弱了集體政治意志的歷史作用。

一句話,蘇聯變調,從那場講話開始。

文件一出,很多黨史研究者第一反應不是質疑,而是沉默。

有專家私下說,這份材料至少準備了四年,久加諾夫早在2021年就開始組團隊、跑檔案,查那些1956年之後被封的內部報告。

2023年底,俄共開始在基層做黨史聽證,反饋最多的,就是「不能再迴避斯大林」。

這次大會不設媒體提問環節,也沒開放直播。但到了下午,決議全文上傳官網,頁面簡潔,文件名就五個字:「歷史評估更新」。

這不是修改,是挑明了說——當年說的,全錯了。

1956年那場會議,誰都沒想到會爆成今天這個樣子

1956年,蘇共二十大

閉幕式結束,全體代表坐回會場,說要再加一場「內部保密會議」。

不少人都沒明白乾嘛,直到赫魯曉夫拿出那份《論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稿。

整整四個小時,他把斯大林三十年執政經歷,幾乎翻了個遍,清洗、肅反、下令、簽字、鎮壓,一樁樁,一條條,乾巴巴念出來。

很多在場代表是老黨員,經歷過戰場、見過肅反,聽到那些詞的時候,沒人敢抬頭。

赫魯曉夫講完最後一句:「我們不能繼續為一個人的錯誤而承擔後果」,全場起立鼓掌。

鼓掌,是因為終於有人破局;沉默,是因為誰都知道,這一刀割下去,黨就不再是原來的黨了。

報告內容本該保密。蘇共要求傳達到各地黨委,僅限口述,不許留痕。

結果不到兩個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就拿到了英文版。

三個月後,《紐約時報》全文刊登,全球震驚。蘇聯還沒發聲,全世界都知道:斯大林被定罪了。

這份報告,開啟了「去斯大林化」,也撕開了黨內認同的裂口。

清洗平反開始,全國改名、撤雕像、街道換牌子,一夜之間到處都是「重新命名」。

很多幹部說,自己半輩子堅持的信仰,被一個報告一夜擊碎。

到1991年,蘇聯解體。有人回看這三十年轉向,起點在哪?幾乎所有研究者都指向1956年那次「秘密會議」。

決議一旦下筆,信仰就變味了;架子一旦動,系統就跟著搖。

而這次俄共的決議,就直接寫明:赫魯曉夫的那場講話,製造了長達數十年的思想混亂,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源頭。

用的是「源頭」兩個字,不再遮掩、不再模糊。這種語氣,從沒出現在黨內正式文件里。

七十年前的決議,七十年後被當成「錯誤源點」。歷史寫到這裡,不是輕輕一筆,而是摁在紙上的力道。

動手的,不只是久加諾夫一個人

所有人都以為,這是久加諾夫一個人的翻案。錯了,背後動手的人多得很,只不過一個都沒說話。

早在會議召開前兩個月,烏里揚諾夫斯克黨史辦就在清點檔案。

理由寫得很官方:「檔案數字更新與去重」。

其實誰都知道,清的不是數字,是三十年代的冤案記錄,是肅反時期的幹部名單,是1956年後被丟進地窖的歷史線索。

薩拉托夫州黨史組接著開了閉門會,調來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內部傳達手冊,一頁頁複印。

現場沒人討論,全是低頭翻頁的動靜。

就在大會召開前一周,紅場紀念館管理局突然接到一道通知:準備新布展草案,重點突出「斯大林社會主義工業化成果」。

關鍵詞:斯大林,工業化,成果。

這句話十年前沒人敢寫,五年前寫了會被壓。現在直接出現在國有機構的通知單上,不是個人拍板,是上邊有人點了頭。

而地方黨史部門反應更快,文件沒公布就已經啟動教材改寫——2026年版《蘇聯史》修訂草案里,「去斯大林化」被挪到了副標題,「赫魯曉夫講話」章節後標上注釋:存有爭議。

這一整套動作,沒有一個人主動發聲,全是默契,全是提前演練,全是早就準備好了一份「如果有一天」的劇本。

再說久加諾夫,他不是第一次「打斯牌」。

2005年,他在杜馬演講提過:「不能用西方價值評估蘇聯功過。」那次講話只登在黨報角落,沒水花。

到了2010年,他悄悄推動過一次地方試點——伏爾加格勒機場更名為「斯大林格勒機場」。

當時提案遭到強烈反對,媒體集體沉默。沒通過。

一直到2022年,重提舊案,這次通過了,機場改名後,三天內湧來超過10萬人拍照打卡,沒人採訪他們,沒人引導他們,沒人阻止他們。

這就是信號——不是民眾突然懷念,是黨內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不想再忍。

他們不說話,不做社論,不推社交話題。他們翻文件,查會議紀要,改教科書,換城市名字,把被壓住的那套邏輯,一條條悄悄拿回來。

等大會一開,全盤攤出,一聲不吭,直接落地。

媒體不提,但每個人都收到文件了

會議閉幕當天晚上,俄共官網掛出了十九大決議全文,PDF格式,無配圖,無前言,頁面設計簡單得像一份會議紀要。

但打開的人都知道,這不是會議紀要,這是七十年歷史敘事的改寫稿。

第二天早上,葉卡捷琳堡市檔案館收到三箱資料,來自俄共中央文件庫。封簽上的字只有一句話:「原始數據,請備份。」

接著,遠東技術大學宣布提前調整課程內容,取消原課本中「個人崇拜災難」標題,換成「黨內認知轉向」。

全俄五十七個黨校,在三天內,收到中央發的「結構性審閱文件」。通篇內容無情緒,全是條款:

· 刪除1956年後未審核數據

· 修改赫魯曉夫報告章節文字

· 恢復對斯大林工業戰略描述內容

沒有口號,沒有總結,只有行動。

外媒開始發稿。《紐約時報》用了「重構神話」這個詞,《泰晤士報》更直接,說俄共「糾正了長達七十年的歷史判斷」。

他們讀得懂文件,也看得清節奏:這是一個政黨,用文件對文件,用決議打斷過往的決議。

久加諾夫沒有接受採訪。他只站在會議台上說了一句話:「歷史不能長久沉默,我們回來了。」

話音剛落,底下有人站起鼓掌。

不是所有人都站,也沒有口號,但那一刻,全場都沒說話。因為誰都明白——文件已經下發,認知已經改寫,沉默也變成了表態。

參考資料:

《俄共通過決議:認定赫魯曉夫關於斯大林個人崇拜的報告存在錯誤》·觀察者網·202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