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了!這位福建人,是七七事變的「王牌見證人」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網、海博TV、福建新聞聯播、東南網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盧溝橋!盧溝橋!

國家存亡在此橋!」

1937年7月7日

日軍詭稱一名士兵「失蹤」

蠻橫要求進入

盧溝橋旁的宛平城搜查

遭中國守軍拒絕後

即向中國守軍發起攻擊

並悍然炮轟宛平城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從此開始

盧溝橋畔的槍聲

激起中國人民奮勇反抗

吹響了全民族抗戰總動員的號角

這是近代以來

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

持續時間最長

規模最大

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鬥爭

6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淪陷

3500多萬同胞傷亡

……

一個個悲壯的數字

讓人刻骨銘心

守衛盧溝橋的29軍士兵抵抗日本侵略軍入侵(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在這段硝煙瀰漫的歷史中

有一位福建人被稱為

盧溝橋事變的王牌見證人」

就是時任「盧溝橋事變」發生地

宛平縣縣長的王冷齋

1891年,王冷齋出生於福州倉山城門石步村的一個書香門第。8歲入學的他,天生文弱卻偏好學武,15歲轉讀福建陸軍小學,18歲時,入保定軍官學校第二期,與李宗仁、白崇禧、秦德純等成為同學。1937年,王冷齋出任河北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宛平縣長,專門處理中日交涉事件。

七七事變當晚,王冷齋拒絕日軍進城失敗後,立即組織駐軍進行抗擊。此後多年,他一直與日軍交涉周旋,凡涉及主權,寸土不讓。

抗戰勝利後,王冷齋作為「七七事變」的重要見證者,去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作證,以活生生的證據證明了日本戰犯的累累罪行,被稱為「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王牌證人」

在那段抗戰歲月里

王冷齋以古體詩的形式

真實記錄了「盧溝橋事變」的始末

以及宛平前線的緊迫局面

1937年7月,王冷齋(左三)會見記者,說明日軍炮轟盧溝橋,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情景。

在王冷齋的詩句中

88年前盧溝橋上的烽火連天

彷彿躍然眼前

「長虹萬丈跨盧溝,勝地流傳七百秋。

橋上睡獅今漸醒,似知匕首己臨頭。」

盧溝橋。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88年了

硝煙早已散去

但歷史的傷痕

不容忘卻

今天

我們時刻提醒自己

付出巨大犧牲的中國人民

將堅定不移

捍衛用鮮血和生命寫下的歷史

這一天,永不敢忘!

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編輯:王靜

審核:高蓉 阮娜 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