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全球45億人的「精神祖先」,世界三大宗教都是因他而起

這世上有個人,沒打過仗,沒建過國,沒寫過書,卻被全球45億人尊為「精神祖先」。他不是神仙,也不是聖人,更不是哲學家,他的故事,全靠帳篷、駱駝、兒子和信念撐起來。

他生在公元前2000年,死在沙漠邊緣,連墓碑都不顯眼,卻讓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全都喊他一聲「老祖宗」。

他叫亞伯拉罕,一個靠信念走出祖宅、改寫人類信仰史的男人。從美索不達米亞走到世界盡頭,他沒留下疆土,卻留下了半個地球的信仰地圖

這人沒王冠,卻被全世界當「祖宗」

在世界宗教的老祖宗譜里,有個不戴王冠、不寫經書、不建教堂的人,卻成了全球45億信徒的精神根源

他叫亞伯拉罕,活在公元前兩千年,出生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吾珥,那是兩河流域的城邦之一,今天歸伊拉克地界。他不是國王,是游牧部落的族長,靠放羊遷徙過活,一生居無定所,全靠天啟帶路

他的旅程不是地理意義上的遠行,而是信仰的脫胎換骨。他原本生活在多神信仰盛行的城市國家,但有一天他聽見一個聲音,要他離開家鄉,前往迦南地,承諾「將使你成為大國」。

他信了,帶著妻子撒拉,侄子羅得,和一批牲口、僕人,上路了。他走了六百多公里,從吾珥到了哈蘭,再走到迦南,扎帳篷、挖井、放羊——生活依舊,但信仰已變

他開始只相信一個神,那個神叫「雅赫維」(YHWH),翻譯成漢語,就是「我是自有永有者」。在那個多神混雜的年代,這種一神信仰,是激進而徹底的革新。

更重要的是,他跟這位神簽了個約。約的內容寫得很直白:「你要成為多國之父,你的後裔要像天上的星,地上的沙那樣多。」從此他改名為「亞伯拉罕」,意思是「萬族之父」。

這個「立約」,成了猶太教的信仰原點,成了基督教的血統認祖,成了伊斯蘭教的家譜依據。三大宗教,信徒45億,全都要管他叫一聲「祖宗」。

到今天,猶太人認他是雅各的祖父基督徒稱他是「信仰之父」,穆斯林說他是易卜拉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祖先。

他活過的地方,在《創世記》叫「應許之地」;他挖過的井,在《古蘭經》成了「聖泉贊布贊」;他獻過的兒子,成了基督教「因信稱義」的原型。

一個在荒漠里扎帳篷的人,成了半個地球的信仰燈塔。沒有王冠,沒有軍隊,沒有文書,只憑一次遷徙和一次信念下注,改寫了三千年的宗教版圖

他走出吾珥那一步,踩出的是三教的信仰路線圖。雅赫維、耶穌安拉,都能在他的家譜上找到坐標。

三條信仰河流,源頭竟都在一口井

亞伯拉罕一生中有兩個決定,被三大宗教反覆講述。一個是他為信仰離開家鄉,另一個是他願意獻出親生兒子。這兩件事,構成了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核心信仰敘事。

猶太教記得的是亞伯拉罕的「立約」。據《創世記》記載,他在迦南地向雅赫維獻祭,神賜他土地、後代與國運

他的兒子以撒,孫子雅各,分別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今天的猶太教會禮儀中,仍然會稱「我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代」,信仰上的根,寫在家譜里。

基督教記住的,是亞伯拉罕那場「獻子」的考驗。那是個特別具體的事件:一天,神讓他帶兒子以撒上摩利亞山,把他當祭品殺掉。

亞伯拉罕照辦了,正準備動刀時,神說:「你已經通過考驗。」這件事成了「因信稱義」的範例,後來的使徒保羅就藉此大講「信靠勝於律法」,奠定新教信條。

時間拉到公元一世紀,耶穌傳道時,常用「亞伯拉罕的後裔」來定義「神的選民」。而在《新約》加拉太書里,保羅寫道:「凡屬基督的,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應許承受產業的人。」

這句話,把亞伯拉罕從家譜人物升級為「信仰代言人」。

伊斯蘭教則走另一條路徑。它說被獻的兒子不是以撒,而是伊斯瑪儀(即以實瑪利),亞伯拉罕獻子之地不是摩利亞山,而是麥加附近的山丘

他和兒子在那裡建造了克爾白天房,也就是今天全球穆斯林朝拜的方向。宰牲節這個重要節日,就是紀念亞伯拉罕願意為主舍子的那天。

三大宗教講的故事略有差別,祭的是誰、在哪獻、怎麼獻都有各自的版本,但都認定一點:這個人,敢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交給神

不管是律法、福音,還是啟示,他都是啟程者。無論是哪條信仰的河,水源都繞不過那口井——亞伯拉罕在荒漠中挖的信仰之井。

這些故事,在經文中被反覆講,在節日中被儀式化傳承。亞伯拉罕的信仰,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用行動寫成的證詞。從帳篷里走出來,他帶的是一神信仰的原火。

從一座帳篷到兩座清真寺,全地都在紀念他

今天,如果你去中東旅行,能看到兩個亞伯拉罕「留下腳印」的地方:一個在希伯倫,傳說他葬在馬革拉洞;另一個在麥加穆斯林朝覲要繞行他和兒子修的天房七圈,飲用他腳邊冒出的贊布贊泉水。

這兩處,一個歸猶太人記憶,一個歸穆斯林信仰,都認他是祖宗,都在爭那座祖墳的繼承權。這不是宗教對峙,而是信仰搶根。

全球45億人,每天在不同語言里念著他的名字。聖經里說他是「萬國之父」,《古蘭經》稱他為「真主的朋友」(哈利勒)。

而這45億人,不是一個教堂里坐著的信眾。他們散落在五大洲,用阿拉伯語希伯來語、英語、法語、印地語,講著亞伯拉罕的故事。

在非洲奈及利亞的村莊,孩子學會第一個單詞是「易卜拉欣」;在美國德州的教堂,牧師講道常以亞伯拉罕開篇;在以色列特拉維夫的課堂,老師講猶太建國史,也要從亞伯拉罕講起。

一個人留下的,不是城邦、宮殿、疆界,而是一整套信仰系統。亞伯拉罕生前沒有經典,也沒建教派,但他活成了三大宗教的「藍本」。

他沒有寫《舊約》《新約》或《古蘭經》,但每一部都要提他;他沒有當過國王、祭司、先知,卻被所有後世先知尊為「最早信者」。

有人說他是個影子人物,生活只靠經文記載;也有人說他是真實歷史人物,是兩河文化與迦南信仰的交匯之人。但在45億人心裡,這個影子,早就變成信仰的骨架。

他走了三千多年,但他挖的那口井,至今還在流。

參考資料:

伊斯蘭教.百度百科.

東正教.百度百科.

天主教.百度百科.

基督教.百度百科.

猶太教.百度百科.

亞伯拉罕.百度百科.

亞伯拉罕時代及其遺產.南風窗.2002-10-22.

杜贊奇:中國世俗主義的歷史起源及特點.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11-04.

張志剛:「全球宗教格局」探析.愛思想.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