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日,開國將軍張力雄在南京去世。
至此,1955年參加大授銜的開國將帥中,僅剩下一位健在的老將軍——今年102歲高齡的王扶之。
在歲月的長河中,他們曾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立下過汗馬功勞。
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如今的我們才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
奈何英雄遲暮,不免令人唏噓。
王扶之是中國革命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1923年,王扶之出生在一戶貧苦人家。
小時候的他,除了念書,就是給地主打工放牛。
12歲那年,王扶之在延安一帶見到了許多因戰亂受苦的百姓,又在路上偶遇紅軍,被他們的的革命行為所觸動。
從那時起,他心中便萌發了想要當紅軍的念頭。
但當時他年齡太小,人家根本不要他。
王扶之靈機一動,就說自己已經17歲了,只是因為經常吃不飽飯,所以個子長得有點矮。
就這樣,他成功加入了紅軍少共營。
王扶之是隊伍里最小的,但他卻是最能吃苦的。
為了不給隊伍拖後腿,他總是訓練到很晚,第二天又起的非常早。
憑藉堅持不懈的訓練,小小年紀的他竟然在一次行動中順利斃了一個國民黨士兵,用梭鏢繳獲了人生中第一支槍。
毫無疑問,這次行動在他的腦海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16歲,王扶之成為了一名紅軍測繪員,靠著一幅手繪地圖被認為是戰場上的制勝法寶。
當時,所有人都驚嘆這個娃子是難得一遇的奇才。
抗戰時期,王扶之曾騎自行車馱著近視度數高達1200度的師長黃克誠指揮六次反掃蕩作戰,被大家調侃為「移動的司令部」。
自加入紅軍以來,王扶之經歷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戰爭,因其表現出色,屢次立下戰功,很是被看好。
戰場上,更能考驗一名戰士的精神和意志。
而王扶之,從未動搖過殺敵的決心。
他歷經土地革命、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七次負傷,次次九死一生。
每次生死線上走一遭,他都會變得更加堅強。
1950年,王扶之率領343團全殲美軍騎1師某連,創下了志願軍連級建制全殲美軍的最高記錄。
抗美援朝那會,他已經擔任了師長。
在一次行動中,幾人突然遭遇了敵人的偷襲。
隨著一聲炮響,他們所在的山洞轟然倒塌。
王扶之一邊鼓勵隊友自救,一邊尋找機會自救。
就在他們筋疲力盡之時,有幾隻蒼蠅從他們被埋之處的縫隙中飛出,幾人這才被前來援救的隊伍發現,死裡逃生。
沒想到,幾隻蒼蠅,竟然救了幾位戰士的性命!
長達38小時的被埋經歷,王扶之印象頗為深刻。
不過,這也更加堅定了他身為一名軍人的勇氣和決心。
任總參作戰部部長期間,他曾參與指揮了珍寶島、西沙海戰等重大國防行動。
憑藉著赫赫軍功,王扶之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勳章。
1955年,王扶之被授予大校軍銜和三級八一勳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64年,王扶之晉陞為少將軍銜。
1988年7月,王扶之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勳章。
10年後,離職休養。
現如今,王扶之已是102歲高齡的老人了。
晚年的他,仍舊保持著規律的作息,飲食上也注重清淡。
陝北小米粥和窩頭,就是他的最愛。
對於他而言,這兩樣是他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味道。
他一直關注著關注台海局勢和軍隊現代化進展。
為了能及時獲取最新信息,他不僅自學了電腦,還用平板電腦看新聞。
平常,他也不肯閑著。
不是讀書看報,就是練習書法,寫戰爭回憶錄。
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打仗見多了生死,能活著就是賺的!」
人老了之後,總是格外懷念以前,王扶之也不例外。
他定居北京,卻總是挂念著陝西家鄉。
他曾多次自掏腰包,資助老家修路、建學校,還總是不厭其煩的叮囑子孫「別忘了根在黃土高坡......」
這位百歲老人,每天總是樂呵呵的。
他笑稱「閻王爺不願意收我,嫌我話多。」
沒事的時候,王扶之就會給孩子們講過去,聊自己的親身經歷。
他親歷紅軍改編八路軍、朝鮮停戰談判、中蘇對峙等重大歷史事件。
可以說,王扶之的記憶,就是一本活著的歷史書。
大家說他是英雄,可王扶之卻表示:「我呀,不過就是個倖存者,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犧牲了的戰友。」
從戰爭到和平年代,王扶之的紅色信念貫穿了全部。
他那跨越世紀的革命精神和忠誠品格,永遠值得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