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為什麼稱波蘭為歐洲的鬣狗:歷史上兇殘的波蘭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路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丘吉爾口中的「歐洲鬣狗」,波蘭的歷史為何如此複雜?

波蘭,一個在歐洲地圖上不斷變換輪廓的國家,總能在歷史的裂縫中頑強生存。

可溫斯頓·丘吉爾卻曾用「鬣狗」來形容它,話語里透著不加掩飾的諷刺。

這可不是隨口一說,而是有歷史淵源的。1938年,納粹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竟然也趁火打劫,派軍隊佔領了切申地區。

這一操作讓不少人皺起眉頭:一個剛恢復獨立沒多久的國家,怎麼就迫不及待地對鄰國下手了?

從曾經的歐洲強國,到被瓜分得一乾二淨,再到戰後重新站穩腳跟,波蘭的歷史是跌宕起伏的。

而這個國家的外交策略,有時候讓人覺得它是受害者,有時候卻像個機會主義者。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波蘭到底是如何在強權夾縫中生存,又為什麼會被丘吉爾用如此刻薄的詞來形容?

波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命運。

從17世紀開始,它就是歐洲列強博弈的棋盤。

曾經的波蘭立陶宛聯邦輝煌一時,疆域橫跨今天的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

可內部的貴族政治讓國家虛弱不堪,最終在18世紀末被普魯士俄國奧地利三次瓜分,直接從地圖上消失。

一個曾經雄踞歐陸的國家,就這麼不見了。

但波蘭人沒放棄。

拿破崙戰爭時期,他們一度看到希望,甚至為法國皇帝拼盡全力。

拿破崙倒台後,波蘭問題又成了歐洲列強會議桌上的議題。1815年,歐洲列強在維也納會議上決定讓波蘭「復活」,但只是個名義上的王國,實際歸俄國管。

波蘭人當然不甘心,多次起義,都被血腥鎮壓。

時間來到一戰結束,歐洲版圖再次重組,波蘭終於在1918年恢復獨立。

但剛獨立,就得面對一大堆問題,最棘手的就是邊界。

波蘭人要的不只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大波蘭」,希望把歷史上的領土盡量收回來。

這種擴張心態,讓它跟周圍鄰國的關係緊張起來,尤其是和蘇聯的衝突更是迅速升級。

1920年,波蘭和蘇聯打了一仗,歷史上稱為「蘇波戰爭」。

波蘭軍隊在一開始節節勝利,一度推進到基輔,可好景不長,蘇聯紅軍反攻,幾乎打到華沙城下。

關鍵時刻,波蘭人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硬是把紅軍趕了回去。

這場戰爭的勝利,讓波蘭在東部獲得了大片領土,但也埋下了日後與蘇聯衝突的種子。

與此同時,波蘭在西部也沒閑著。

切申地區,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都想要,爭執不下。1920年,波蘭趁捷克斯洛伐克忙著應付匈牙利的麻煩,直接派兵佔領了一部分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當然不服,兩國短暫交戰,最後在國際調停下分割了切申。

但波蘭一直對這塊地方念念不忘,等機會再拿回來。

機會終於來了。1938年,德國慕尼黑協議後拿下蘇台德區,波蘭立刻行動,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歸還切申地區。

捷克斯洛伐克已是風雨飄搖,根本無力拒絕,波蘭軍隊順利進駐。

這一舉動讓西方國家大跌眼鏡,畢竟在他們看來,波蘭應該是受害者,怎麼反倒成了趁火打劫的角色?丘吉爾的評價也隨之而來:「波蘭以鬣狗的貪婪參與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瓜分。

然而,波蘭的好日子沒過多久。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蘇聯也從東邊進軍,這個國家再次被瓜分,慘遭滅國。

之前簽訂的與德國的互不侵犯條約根本沒起到作用,波蘭一夜之間變成了戰場。

更殘酷的是,納粹對波蘭的佔領伴隨著一系列慘無人道的屠殺,波蘭猶太人和知識分子遭受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蘇聯在佔領的波蘭東部也沒客氣,對波蘭軍官進行了大規模清洗,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卡廷慘案,數千名波蘭軍官被秘密處決。

波蘭人發現,他們曾經想在德蘇之間尋求生存空間,結果卻成了兩大強權的犧牲品。

二戰結束後,波蘭的國土重新確立,但已經不是戰前的波蘭了。

蘇聯將波蘭的東部劃歸烏克蘭、白俄羅斯,作為補償,波蘭得到了德國的東部領土。

但代價是,波蘭徹底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成為東歐共產主義陣營的一部分。

有人說,波蘭的歷史就像一部充滿戲劇性的連續劇,一邊是民族自豪感,一邊是無奈的現實。

它曾經是歐洲的強國,也曾被世界遺忘。

它想要自保,卻又在關鍵時刻做出讓人不解的選擇。

丘吉爾的那句評價,或許並不是單純的嘲諷,而是對波蘭複雜歷史的一種總結。

有人說,波蘭的悲劇在於,它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卻總是在大國的夾縫中掙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並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