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在文物普查時遇到了沙塵暴,後來安全撤到了塔中鎮。」新疆和田地區文旅局文博科科長、普查隊長買提卡斯木·吐米爾說。當時全隊的給養只剩下兩箱礦泉水,在普查隊距離塔中加油站還有50公里時,汽車指示燈亮起,提示燃油即將耗盡。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買提卡斯木·吐米爾敘述的語氣卻十分平靜,「這個沙塵暴不算大,還好圓滿完成了普查任務」。
在霍爾果斯市文旅局文博科科長、「四普」隊長張慧玲看來,文物普查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種情懷。2024年,霍爾果斯周邊的山區蝗蟲肆虐,普查隊每次吃飯都是一場「時間競賽」。一碗速食麵,打開吃一口就得趕緊蓋上,否則蝗蟲就會跳進去。
自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地調查工作啟動以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00餘名普查隊員越草原、探幽谷、攀險峰、入沙海,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文物工作者的擔當。截至4月28日,全區共調查不可移動文物11109處,其中複查「三普」文物9165處,新發現文物1944處。

越野車、駱駝、馬匹齊上陣
在於闐安迪爾河下游、尼雅河中下游以及喀拉喀什河古支流雅瓦河下游的區域,曾經有一條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即絲綢之路南道。這些區域存在一些古文化遺存,可能分布著重要的歷史遺迹,對於了解和田地區古代文明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如今,它們因地處沙漠腹地難以到達。2025年,新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協調工作機制辦公室組織開展了荒漠無人區等專項調查,買提卡斯木·吐米爾帶領的普查隊便參與其中。
買提卡斯木·吐米爾經歷過「二普」「三普」,這次又參與了「四普」。常年深入沙漠中考古,他對這樣的極端環境已習以為常。每次出發前,他和普查隊員都會作好充足的準備,不僅帶上辦公設備,還要準備充足的食物、水、藥品等;不僅開越野車,還會帶著駱駝拉上物資共同上路。在沙漠中遇到沙塵暴是常事,有人問:「這麼大的沙塵會影響工作進度嗎?」他回答:「再影響也得干,不然給養不夠支撐計劃好的天數。」多待一天,隊伍在沙漠里用的、吃的、喝的就要增加。沙漠里沒有信號,每日通過衛星電話發給單位「安全」。僅有兩個字的簡訊,是普查隊和外界的全部聯絡。
文物普查,沙漠不是唯一的難題。很多植被豐富的山區,開車也難以抵達,只能徒步或騎馬。張慧玲記得第一次騎馬去普查時,道路狹窄,兩邊都是懸崖。其間,一匹馬受驚致使一名同行人員跌落,出於安全考慮,普查隊員全部改為徒步前往。由於很多普查點位置偏遠,缺少信號源,張慧玲所在的普查隊辦理了電信、移動、聯通等幾乎所有電話卡。到一個地方,哪個手機有信號,就用哪個手機採集並上傳信息。

人人都是文物守護者
即便在沒有外界干擾、擁有充足資料的情況下,有時想要複核「三普」文物也並不容易。清光緒七年(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簽訂後,雙方重新勘界,清政府在邊界設立卡倫,契格爾干卡倫為其中之一。霍爾果斯市文旅局文博科幹部、普查隊員嚴萍回憶,契格爾干卡倫在「三普」時被登記為消失,在「四普」時,她和隊員根據奧維地圖,找到該遺址「三普」登記的定位處,發現當地沒有和文物一致的環境。在周邊經過兩天的尋找,他們才看到有一個地方與該遺址基本符合。諮詢相關專家後,確定這裡就是契格爾干卡倫,現已對該遺址「三普」數據進行了修正。
文物普查和保護不只是普查隊員的事,更是每一個人的事。
阿勒泰地區青河縣吾勒肯布勒合山谷內,距離青河縣城西南方向20千米的一處黑石山坡上,現存有60幅岩畫。它們以點線鑿刻成剪影式圖案,有人騎駱駝、人騎馬趕北山羊等大量人物和動物畫面,也有的刻有六字真言和特殊符號等。這是「四普」的新發現,也是眾多由當地村民提供的文物線索之一。
青河縣博物館館長沙馬麗·木拉提拜介紹,普查隊和村民面對面講解的同時,結合短視頻平台,宣傳「四普」和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村民們發現線索,可以打電話、發微信,甚至直接到單位告知普查隊員。得知吾勒肯布勒合岩畫的線索的第二天,普查隊員便和牧民一起趕到現場,發現文物不在「三普」名單內,隨即對其進行記錄和調查。

技術不斷迭代,精神代代相傳
此前已開展過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於2023年11月起開展。普查總體目標是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總目錄,建立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資料庫,建立文物資源資產動態管理機制;完善不可移動文物認定公布機制,規範認定標準和登記公布程序,健全名錄公布體系;完善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管理機制,構建全面普查、專項調查、空間管控、動態監測相結合的文物資源管理體系;培養鍛煉專業人員,建強文物保護隊伍,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
張慧玲已從事文物保護工作30餘年,曾在「三普」中主要負責測量繪圖的工作。「那時主要靠人工測量繪畫,精確性是最頭疼的問題。現在有了高科技工具,繪圖方便多了。」
科技的進步也是買提卡斯木·吐米爾感受到的主要變化之一。以前的設備很簡單,定位的坐標會有一定的誤差。現在不僅有RTK技術(一種實時動態載波相位差分技術,能夠在野外實時獲得厘米級的定位精度——記者注),還配有無人機,收集到的數據更準確。
技術不斷迭代,對於文物保護的精神在青年身上代代相傳。來自新疆師範大學的在讀研究生王殷傑,自4月起加入荒漠無人區專項調查,主要負責文物樣本的採集、描述與繪圖。
來到沙漠之前,老師告訴王殷傑,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子如水,到處都是,深入腹地後他才深切體悟這樣的形容。「晚上睡覺時,你可能覺得什麼都沒有。第二天一早醒來,你會發現,你的睡袋裡和周圍都是沙子。」他覺得「四普」有意思更有意義,堅定了以後繼續從事考古行業的決心。
鄭志琦是一名00後,兩年前從蘭州大學畢業後加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也參與了本次荒漠無人區專項調查。「不論是文物普查還是文化遺產保護,都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他表示,很榮幸有機會參與「四普」,希望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向前輩學習而不斷進步。
文/李丹萍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