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之帶領七千兵力北伐,被指「瞎折騰」梁武帝:我壓根沒指望贏

前言

在亂世中,各種勢力興起,局勢也是瞬息萬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時常會出現機遇,要是能夠抓住機遇就能夠在亂世中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甚至是名留青史。並且因亂世中所湧現出的英雄太多,所以才能一般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大作為。

這也就鼓動人們發掘自己的潛能,南北朝也是歷史上出名的一段亂世。這段時間也出現了很多英雄豪傑,其中不得不說的就是那曾用七千軍隊打敗了三十萬大軍的陳慶之

但既然是想要北伐,這七千人怎麼也是不夠看的,這一次北伐也被後世稱為「瞎折騰」梁武帝固然有著自己的小心思,最初他都沒有指望能贏,當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千軍萬馬避白袍

能夠打出這樣輝煌戰績的陳慶之應該也是一個武將世家出身,但事實情況並非是這樣。根據史書記載,陳慶之非但不是世家出身,最初他甚至都不是武將,而是一個文臣。但是他和梁武帝之間的感情是很深的,尚且年少的陳慶之就跟隨在梁武帝的身邊,一呆就是一輩子。

最初陳慶之是梁武帝身邊的一個僕役,當然梁武帝此時還不是皇帝,是以他的身邊也有小僕役,並非都是太監。雖說這君臣兩人之間的關係很近,但每天都生活在皇宮的梁武帝,身邊有一個小僕役怎麼也是不合適的。

對這個陪伴自己多年的僕役,梁武帝很顧念舊情,給了陳慶之一個小閑職,這一年的陳慶之還不到二十歲。可能有人會說為什麼不給他一個重要的職位呢?畢竟他是一直生活在自己身邊的,論忠心肯定比那些大臣讓人相信。

其實並非是梁武帝小氣,不給他重要的職位,而是陳慶之的能力確實是堪憂。他出身貧寒,原本沒讀過多少書,到梁武帝身邊後雖有所接觸,但所學有限。即使是給他一個文官,他也沒有辦法勝任。

要是說武將的活,那就更輪不上他了,他沒有接受過武將的教育就不說了,瘦弱的他估計連弓都難拉開。但是陳慶之也不是全然沒有用處的,眾所周知梁武帝的一生愛好也是很廣泛的,梁武帝一生最愛的一個活動就是下圍棋。

甚至經常通宵下棋,梁武帝身為皇帝能夠通宵,但是陪伴他下棋的大臣們可不行。只有陳慶之是一個例外,完全是隨叫隨到,無論梁武帝想要下到什麼時候他都能夠陪同,也讓陳慶之更受梁武帝的寵信。

就這樣文不成武不就的陳慶之被梁武帝養了二十餘年。之後的一件事終於讓陳慶之身上的閃光點被梁武帝看到了。那是在525年的時候,當時北魏徐州刺史趁亂稱帝,但他自身能力有限,很快就被擊敗。

無奈之下只能向南梁請求幫助,梁武帝當然是歡迎的,不費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徐州,這個兵家必爭之地,梁武帝就決定讓自己的次子去接手徐州。

但讓兒子自己去,梁武帝有一些不放心,於是他就決定讓陳慶之帶著兩千人陪伴蕭綜,也就是護衛。護衛能力並非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忠心,在朝中梁武帝還真找不出幾人能夠像陳慶之這樣忠心。

果然,在半路就遇到了麻煩,北魏軍隊在半路攔截,也就是這一戰讓梁武帝看到了陳慶之的能力,他不僅輕鬆地打敗了敵軍並且還安全地護送蕭綜去到了徐州。也正是這一次梁武帝看到了陳慶之身上的軍事才能,開始將他放在戰場上。

二、出乎意料

將時間來到河陰之變之際,爾朱榮的這舉動也讓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這將兩千多人都給丟進黃河的行為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出的。其中不僅有著皇室宗親,還有文武百官們,深刻演繹了什麼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元顥作為北魏存活的皇室,無奈之下的他只能不遠萬里去到南梁請求梁武帝的幫助,對於他的到來梁武帝是很歡迎的,對他極其禮遇。為什麼對元顥的態度這樣好,梁武帝也是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別看此時梁武帝已經年過花甲,但他依舊有著雄心壯志,想要擴大自己的疆土。這不元顥的到來就給了他機會,在皇權更替的時候,是整個國家最為動蕩的時候,若是此時能夠出兵北伐,勝利的幾率是不是就會大很多。

梁武帝很快就點兵七千,交給陳慶之,讓他帶著七千人馬護送元顥去北魏,同時幫助元顥坐上皇帝的寶座。梁武帝畢竟是他國的君主,真的會這樣的好心。當然不是。梁武帝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他的目的就是讓北魏日後臣服南梁,這樣南梁距離一統天下就更近一步了。

結果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陳慶之這一路竟然勢如破竹,接連拿下了三十二座城池,這樣輝煌的戰績在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最初看到南梁軍隊時,北魏的守軍沒有一人是將這七千人放在眼中的。

熟知戰役的大家也知道,這攻城可比守城難多了,更何況陳慶之還是在舟車勞頓後攻城的,勝利的天平可不是在自己這邊。但陳慶之第一天就拿下了三座城池,直接就將附近幾個守城的將領給嚇壞了。

識時務者為俊傑,丘大千在得知此事後,直接就投降了。投降不僅代表佔領了這一城池,就連這一城池的守軍也都到了陳慶之的手中。簡單來說就是此戰陳慶之至少也能收編幾萬北魏軍隊。

根據史料的記載丘大千手中至少也要有七萬大軍,可能之前幾場戰役,這些戰士有犧牲的,但後面這幾座城池的士兵,是沒有傷亡的,都到了陳慶之的手中。後面的戰役肯定也是如此,投降的將士肯定不在少數。

在這可能有人會疑惑,他們為什麼要投降敵軍,不要忘記了陳慶之這一趟是來幹什麼的,他的身後還有元顥呢。並且元顥也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對於這些人來說,皇位上是誰和他們也沒有多大幹系。

三、試試而已

接下來就是一個歷史謎團,梁武帝既然想要北伐,為何僅給陳慶之七千兵力,這七千人能有多大作為?上文也說了,單單是丘大千一人的手中就有七萬人了。實際上樑武帝對這一次北伐根本就沒有抱有信心。

甚至能說他就沒有想著勝利,畢竟這兩國也已經對峙多年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當前北魏內部動蕩,也不至於一下子就被打敗。但這樣好的機會擺在自己的眼前,梁武帝又不想放棄。

於是他就給了陳慶之七千人,即使是失敗了對南梁來說影響也不大,要是勝利了那更是皆大歡喜的事情。若是陳慶之失敗了,沒有幫助元顥登基稱帝,梁武帝也不會責罰他的。因為梁武帝就是想要看著北魏陷入一片動蕩之中。

要是在陳慶之的幫助下,元顥平定了內亂,順利地坐上了皇位,那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北魏是不是會對南梁造成威脅呢?梁武帝不知道,同時他也不敢賭,元顥當然是要幫助,但梁武帝也不想讓元顥徹底地掌握大權。

不想讓元顥碾壓爾朱榮,梁武帝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就是這兩人斗得你死我活,整個北魏陷入動亂中,南梁是不是就能趁亂出兵,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

結語

但是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戰場可不是官場,這種兩頭押寶的行為是很忌諱的,很有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梁武帝若是當年給陳慶之是七萬人而不是七千人,歷史或許真的會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