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的這位開國大校,是根紅苗正的紅四方面軍小戰士,他的岳父是鼎鼎大名的鄭位三,他的父親是中原軍區的供給部長,他自己1946年中原突圍時也已經擔任團政治處主任。非常令人惋惜的是,他的父親在中原突圍中犧牲,否則在建國後極有可能被授予少將軍銜,「父子將校」在解放軍五百萬開國將士中那將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他就是原13軍37師政委吳生敏,吳生敏參加革命的經歷要從他的父親吳先元講起。
吳先元,1898年生人,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竹林村人 。1927年2月參加了村農民協會,跟隨同村的吳煥先鬧革命。同年11月,影響巨大的黃麻起義爆發。吳先元參加了農民自衛軍,擔任攻打黃安城北門的任務。只見他手持大刀,威風凜凜,一馬當先,隨突擊隊率先攻入北門,配合自衛隊主力,直搗縣衙門,生擒敵縣長賀守忠,攻佔了警察局,把紅旗插上了古老的黃安城頭。
黃麻起義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人民,震撼了敵人。12月5日夜,敵第十二軍的一個師突襲黃安縣城,起義軍與敵激戰拼殺,終因寡不敵眾,佔領了僅僅21天的黃安城又重陷敵手,無數革命戰士和群眾慘遭殺戮。吳先元悲憤滿腔,被迫轉入秘密鬥爭。1932年5月,吳先元由地方轉入部隊,正式參加紅軍,擔任紅二十五軍經理處總務科長,自此開始了從事長達十五年的軍隊後勤供給工作。
1932年8月,紅四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遭遇重大失利,被迫西遷,並於當年10月穿越平漢鐵路,離開了大別山,開始了創建川陝根據地的征程。鄂豫皖蘇區被佔領後,國民黨反動勢力開始了瘋狂倒算。吳先元留在老家的原配妻子以及11歲的兒子吳生敏都被反動派抓進了監獄。
陰暗的牢房裡充斥著難聞的味道,小「囚犯」吳生敏的身上多處長出了爛瘡。由於長時間的營養不良,他比同齡的孩子要瘦小許多。漆黑的夜晚,吳生敏蜷縮一團,看著那唯一的窗口發獃。從審訊室回到牢房的母親,用血肉模糊的雙手緊緊抱住了他:「孩子,出去了趕緊去找你父親。」母親至死沒有吐露半點秘密。
母親在獄中壯烈犧牲後,因為年紀尚小,吳生敏被黨組織托關係營救出獄。1934年,年僅12歲的他,就跟隨繼父一起參加了紅軍。此時的大別山區,雖然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的領導下已經重建,但國民黨的圍剿幾乎沒有停過,白色恐怖仍然是腥風血雨。
1934年4月,紅二十五軍與紅二十八軍在商城豹子岩會師,合編為新的紅二十五軍,吳先元任經理部(後勤部)主任。11月,紅二十五軍開始北上長征。吳先元則被留在根據地,任皖西道委經濟處主任,後擔任紅二十八軍八十二師的經理部主任。吳生敏也一起留下,追隨高敬亭將軍,開始了更為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
有幸於碰到吳煥先和高敬亭這兩位紅軍的軍事天才,北上和留守的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最終的結局都還不錯,只是兩位領導人不幸犧牲。而吳生敏與高敬亭更有淵源的是,他後來的夫人鄭奇英,是鄭位三的女兒,管高敬亭叫乾爹。
1938年2月,高敬亭領導的紅二十八軍和周駿鳴領導的鄂豫邊紅軍游擊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林維先任參謀長,蕭望東任政治部主任,吳先元任經理主任。部隊改編後,儘管國民政府每月發給四支隊兩萬元的軍費,但戰士生活仍很困難。為了保障供給,堅持抗戰,吳先元嘔心瀝血、開源節流。
1941年皖南事變後,淮南部隊改編為新四軍二師,吳先元任二師供給部部長。1945年1月,吳先元調任新四軍第五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供給部部長。1945年10月,359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部隊、新四軍五師三大主力在桐柏會師,組建中原軍區。吳先元擔任了中原軍區供給部部長,時任供給部政委張明、副部長李基後來都是開國少將。
只是命運的車輪給吳先元父子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中原突圍中父子倆一死一傷。
中原突圍的過程,本文不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中原突圍史》這本書,這是官方用心編寫的戰史,講述的比較清楚。只是感嘆一句,中原突圍艱苦異常,對老紅四方面軍的骨血而言,不亞於西路軍的艱辛,又是一場血與火的洗禮。
1946年8月2日,當中原突圍的北路軍主力,耗時月余、縱橫江漢700公里後,費盡氣力攻佔了陝南的鎮安縣城,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時機。在此召開了鎮安會議,按照中央的指示,此後北路軍主力分散游擊,開始創建豫鄂陝根據地。為進一步保存骨幹力量,一些不適合長期游擊生存的非軍事幹部開始組織化妝轉移到其他解放區去。
此時,鎮安距離西安僅有100多公里,一些地下組織關係、社會關係已經能夠接駁。吳先元作為重要的高級幹部,他這一路轉移本來是不應該出問題的,和他同行的有一個關鍵人物——李其祥。李是多年的地下交通員,1946年春就擔任中原局組織部的地下交通科長,長期往來於江河湖漢之間,溝通中原局和華中局、新四軍軍部和五師的交通聯繫。
五師司令部部分成員合影,後排右一為李其祥烈士
把交通經驗豐富的李其祥派出護送同行的吳先元、張成台(新四軍五師幹部旅政委)這兩名高級幹部,應該是分散轉移中較好的條件了。另一路條件比較好的,是以軍調談判小組名義出發的張文津(幹部旅旅長)、吳祖貽(幹部旅政治部主任)、毛楚雄(毛澤覃之子)一行。非常可惜的是,這兩路都出了問題。
張成台、李其祥、吳先元、閔漢清(吳先元第二任妻子)、羅文斌(中原局組織幹事)一行5人,背著裝有財物的藍包袱,於8月6日行至鎮安縣楊泗鄉泰山廟,宿於貧農譚啟仁家。7日,譚啟仁將他們隱蔽於水井溝石洞里。9日,他們越過幾十里無人煙的四海坪,來到文家廟,分別夜宿於農民張吉貴、杜明月家中。
張、杜二人都是當地的哥老會成員,屬於地下關係聯絡戶,本身倒沒什麼問題。只是那個年月,交通不變,趕長途的外鄉人並不多,加上幾人攜帶了較多財物,特別是吳先元,隨身帶了黃金、煙土等貴重物品。沒辦法,我軍一貫有供給部長背黃金的慣例,主要是不放心其他人背,畢竟逃跑的例子也挺多的。
於是,張成台、吳先元這一行五人就被文家廟一個貪財的和尚盯上了,秘密報告了偽鄉長。偽鄉長范德先帶著偽保長殷克明以及十幾個保丁,先是上門搜查,確定了幾人和財物的存在,又在第二天清晨秘密埋伏在出村的必經之路上。就這樣,張成台、吳先元等五人全部被鄉保反動勢力以圍剿新四軍的名義兇殘殺害,屍體埋在石灰窯中,財物被洗劫一空。
這五位烈士的犧牲細節一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聯合調查組多次外調後才得以最終確認。所幸幾名元兇在建國後的數次鎮反運動中都已伏法。
再說兒子吳生敏這邊,中原突圍中吳生敏擔任李先念的主力部隊五師13旅——39團的政治處主任。血戰南化塘之後,北路軍主力被分割成幾股,吳生敏奉命率一個營掩護首腦機關突圍,戰鬥中部隊被打散,與主力也失去聯繫。吳生敏、鄭奇英夫婦與縱隊副司令員周志堅等幾人,在群眾的掩護下,長途跋涉到漢口,找到漢口軍調小組,才輾轉回到延安。
建國後,吳生敏先後任西南軍區軍政大學高研班二部政治委員,重慶第二高級步兵學校大隊政治委員,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副主任,二野四兵團13軍37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師黨委書記。在師政委的職務上晉陞為大校軍銜。曾被授予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
文革以後,吳生敏較長時間在雲南省財貿系統工作。1979年3月起擔任雲南省副省長期間,恰逢對越自衛反擊戰開始,吳生敏主持了雲南省的戰鬥支前工作,部隊打到哪裡,支前工作就跟到哪裡,有力地支持了戰鬥的需要。因此,父子兩代都為我軍的後勤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
(信史留痕原創)
預告:後期我會撰寫一批傳奇的開國大校文章,因為這些大校恰好在我研究的建國前後正團職幹部的範圍,而且因為有3000多人的取材範圍,內容豐富,會有一些有意思的分類組集。例如夫妻大校、兄弟大校、叔侄大校等等。感謝點贊關注!
已出系列:
開國大校警衛員專輯之一、二、三、四:毛、周、朱、博的警衛員
開國大校重名專輯之一:現實版李雲龍在抗美援朝戰場的光輝戰績
開國大校重名系列之二:錦州戰役捅大婁子的八縱副團長後續的授銜情況
開國大校奔赴系列之一:青年教師帶兩個學生奔赴抗日前線,三人都成為開國大校
開國大校奔赴系列之二:世人只知筧橋航校子弟英勇,孰知海校子弟奔赴延安授兩位開國大校
開國大校奔赴系列之三:這位大校被譽為軍中才子,1938年和作家王小波的父親一起奔赴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