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驚艷了!沉海500年,928件神秘文物重見天日→

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考古最新成果,經過為期一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兩艘沉船的分布範圍已經探明,並提取出水陶器、瓷器、原木等文物928件套。

一號沉船遺物超10萬件

二號沉船遺物以原木為主

據介紹,2023年5月至2024年6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聯合對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兩艘沉船,開展了3個階段的水下考古調查,現在確認:一號、二號沉船其年代分別屬於明朝正德、弘治年間。

一號沉船遺址由核心區、

環形區和條形區組成,

遺物數量超10萬件。

其中核心區長約37米、寬約11米,由船體和大量堆疊有序、碼放整齊的船貨構成,目前船體可見10個以上分艙,船貨主要為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竹木器等。

調查期間,從一號沉船共提取青花、青釉、白釉、青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瓷器,以及醬釉陶器、銅錢等文物890件套,部分瓷器帶有「福」「正」「太平」「吳文自造」等底款。

二號沉船遺址,

由核心區和散落區組成。

核心區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遺物以排列整齊、堆疊有序的原木為主,另有少量陶瓷器、鉛錫器等。調查期間,從二號沉船共提取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38件文物。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 宋建忠:

也有一些新的器型的發現,有藍釉的白釉的執壺,還有一些龍紋碗,當然更重要的,我們在一件紅綠彩的碗上面,發現了丙寅年造的紀年款,丙寅年就是(明)正德元年1506年,這樣對於我們之前一直判斷,一號沉船屬於正德時期,就等於是完全證實了,應該說這是第三個階段最重要的一個發現。

據了解,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發現於2022年10月,位於海南島與西沙群島之間的南海海底,西北距離三亞約150公里。

今年5月6日,國務院核定公布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文物保護區。為全面加強深海文物保護管理,國家文物局水下考古南海基地、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二期、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沉海500年

一號沉船批量琺華器驚艷天下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所載貨物數量巨大,考古調查探明,船貨以瓷器為主,其中,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色彩斑斕的琺華器。目前,國內外各大博物館收藏的琺華器多為傳世品,考古發現的歷來罕見。一號沉船出現批量的琺華器,可謂驚艷天下。

藍如深色寶石之藍,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黃如透亮之金珀,在民國時期專論古陶瓷的名著《飲流齋說瓷》中,作者用寶石、紫晶、金珀的艷麗,來形容一種陶瓷的色彩,這份殊榮屬於琺華器,後世學者常用釉色晶瑩肥潤、造型典雅雍容來描繪它。琺華,創燒於元代,盛行於明,清代逐漸衰退,乾隆以後很少燒制。

專家介紹,

琺華器最常用壁畫的瀝粉彩繪技法如下:

↓↓↓

製作時,通常先在經素燒的胎體上,用泥料勾出凸起的紋飾輪廓,在輪廓內分別填入各色釉料,再入窯煅燒而成。貼花、堆塑、鏤空等也是多見的裝飾技法。早期琺華器為陶胎,明代景德鎮窯改用瓷胎仿燒。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上的琺華器,常見梅瓶和大口罐,紋飾以蓮池紋、折枝牡丹紋、如意雲頭紋和瓔珞紋為主。

下圖這件琺華彩蓮紋梅瓶,凸起的線條勾勒有致,形成凹、平、凸三層立體紋飾,既有工整的圖案特色,又有傳統的繪畫風格,極具清新典雅之氣。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長 辛禮學:

目前來看琺華釉瓷器,可能是最驚艷的。最特別的是琺華釉瓷器的表面,出現了主體紋飾貼上黃金金箔的工藝,這是以前沒有發現過的,製作工藝非常高超。明代中期的時候是比較盛行的,這一批琺華釉瓷器正好是明代中期的。

短暫的流行,以至於沒有太多的琺華器流傳下來,國內考古發現的,數量同樣較少,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上的批量發現,有望給專家學者發現琺華器的種種謎團和未知,提供更多線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秦大樹:

(明代)弘治、正德的時候,是中國瓷器外銷的一個小高峰時期,琺華這種工藝就是一個比較短暫的時間在生產。可能跟阿拉伯地區的訂貨,比較直接的貿易往來,可能有一定的關係。航海的偶然性都很大,這條船沉了,可能給這個貿易打擊很大,以後就不再把這麼珍貴的東西往外運了。

作為我國沉船考古中首次發現的琺華器,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直接證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鎮琺華器曾作為商品對外銷售,成為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又一個重要見證。

網友:太驚艷!都是國家寶藏

(新聞坊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社、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