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華未達成目的,耶倫回國後,對華髮警告:美不排除採取任何措施

觀察者網報道,美國財長耶倫在結束對華訪問,回國數天後,接受了美國有線電視網採訪的表示,在採訪中,她就表示美國擔心中國在一些領域內的「產能嚴重過剩」,這可能導致中國廉價工業品大範圍進入美國市場,將對美國本土產業構成衝擊。

她還表示,在訪問中國期間,她向中方傳遞了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中國的「產能過剩」,不僅僅是美國所擔心的問題,也是歐洲、日本以及其他新興國家所關注的問題。

具體來說,耶倫指責中國在部分特定產業上進行所謂補貼,以及中國採取了一系列不公平的經濟措施,導致全球市場遭到扭曲。因此耶倫就高調發出警告,如果中國不在這些問題上做出改變,美國能夠採取的手段有很多。她表示這些選項都放在桌子上,美國不會排除採取任何回應措施,但她同時也不忘強調美國希望負責任地管理雙邊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所謂的「產能過剩」的問題,在美國的挑動下,已經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中美分歧點,並且以後中美雙方的交鋒可能將會以這一話題為核心展開。就像是去年中美圍繞晶元、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展開的博弈一樣。去年在美國國務卿、財長、商務部長相繼訪華之後,同樣是沒有取得太多的成果,但在此之後,美國則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高端製造業展開了大規模的限制,並推出了全新的對華科技貿易政策,即「小院高牆」戰略,這一戰略目前已經定型。

所以在這次耶倫訪華之後,也就預示著中美新一輪的競爭將重新展開,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其在華沒有達成目的的所謂「產能過剩」。

耶倫這一輪的訪華行程,其核心議題只有2個:一是中美製造業存在的矛盾,希望中國能對美妥協退讓;另一個是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崛起,已對美國產業構成挑戰。

在製造業領域,美國認為中國製造業的崛起對美國構成了衝擊,所以在訪華之前,耶倫就提出過中國出口商品價格過低,這導致美國的工業品難以與中國生產的工業品進行競爭,變相損害了美國的製造業發展。

另一個就是中國新能源領域的崛起。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等產業上,都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而這種趨勢也幫助中國在去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在美國汽車產業本身就一蹶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的崛起無疑會給美國汽車製造業帶來致命衝擊,因此美國希望中國對國內產業進行限制。

但顯然這種霸道要求不可能得到我國的同意,我們也不會自縛手腳、妥協退讓,所以這次耶倫的訪華,雖然不至於空手而歸,但核心目標上並沒有得到任何實質性的回應。

對此,新華社就發表了一篇社論,駁斥稱耶倫指責中國的所謂「產能過剩」,本身就是美國奉行貿易保護主義的又一例證。美國長期發動對華經濟圍堵,試圖破壞中國國內外的經濟合作,散布恐慌論調,其潛在目的就是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進行打壓,以繼續維持美國全球霸主地位。

中國駐美大使謝峰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所謂的「產能過剩」只不過是一個偽命題,在全球範圍內,優質產能並不是過剩,而是出現了嚴重的不足。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新能源產業上,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光伏以及電池絕不是所謂的落後產能,美國有個特拉斯,而日本歐洲等國家,在新能源電動車領域都處於發展緩慢乃至停滯狀態,但同時這些國家對新能源電動車的需求並不低,因此這種說法本身就站不住腳。

另外,我國在新能源領域持續發力,很大程度上是希望藉此升級國家外貿產業,作為我國產業升級的一個標誌性領域,從而帶動中國整體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在新能源領域,我國過去十多年裡大力推進,積累了不小的優勢,所以未來我們也不可能放棄在這個領域的發展。

當然,我們不放棄但也不代表我們會與美西方直接硬頂,比如聯合早報就認為,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我們國家的對外貿易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出口壓力,如果直接採取強硬做法,很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矛盾,中國的外貿出口環境也會因此受到重大影響。

因此我們會在不妥協、堅守底線的同時,手段柔和地與美國打太極,以時間換空間。另外就是針對美西方的薄弱處發起攻擊,比如拉攏歐洲,避免歐洲站到與美國一個陣營中去,目前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龐大工商業代表訪華,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