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下葬過程有多恐怖?明史給出的資料,讓人膽戰心驚

「殺伐果斷」這個標籤似乎是歷史上開國皇帝的共同特徵,世人常說秦始皇暴政,焚書坑儒,踐行高壓統治,始皇嬴政暴虐無道。

但是就是這麼一位常被人稱為「暴君」的始皇帝,在死後卻出乎意料的選擇以兵馬俑代替真人殉葬。

然而歷史上的朱元璋作為一代梟雄,不僅以重典馭臣下,還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但是到了死去的時候,卻下詔命侍寢的四十名妃嬪全部陪葬明孝陵

明史》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是對明朝歷史的詳細記載,《明史》其中就有一篇詳細記載了朱元璋的殉葬詳細過程。

朱元璋死去之後的下葬規模之大堪稱天下罕見的程度,卻也令無數人膽戰心驚。

朱元璋的殉葬過程究竟有多恐怖?歷史上對這場葬禮是怎樣描述的呢?

殉葬制度:「迷霧中的財富」

古時人們相信在死後靈魂作為橋樑,能夠直達天意,他們信奉神靈,一直想要溝通上天。因此,在此基礎上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祭祀活動,甚至形成殉葬制度。

「殉葬」是指在人死後,為了陪伴死者,將死者生前喜愛的物件,牲畜或人隨同死者一起葬入墓穴,以此來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殉葬的習俗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祭祀文化。

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之中,古人一直相信人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以靈魂的形式存活,需要在另一個世界中長久生存下去就少不了財物傍身。

因此在親朋好友死去之前,由本人決定將最為重視真愛的物品一起帶入墓穴當中,如果亡故者來不及留下遺言,就由其親友代替做主將死者珍視之物一起隨亡故者入墓。

其中就包括亡故者親人,以此來做在另一個世界生存的物質保障。

這些物品和人被統稱為「陪葬品」和「陪葬者」,其中最常見的「陪葬者」包括亡故者的寵物、奴僕以及家屬,「陪葬品」包括用俑、財物、器具等生前想用的一切物質財富。

值得注意的是,「陪葬者」中多數都是被迫殉葬的,而殉葬制度則是體現奴隸制社會受壓迫百姓的直觀體現。

直到如今被考古發現的墓葬之中,可以推斷出來最早使用殉葬制度在夏商時期,當時的「喪葬典禮」也可以看做為一場祭祀活動。

其中祭祀用品多是按照人間的貴重物品進行布置,比如牛羊、金銀,生活器皿等等涵蓋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殉葬制度形成規模是在先秦和秦漢時期,秦國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始於秦武公,最早的殉葬人是戰俘或親兵。

歷代帝王和皇族貴胄生前都是大權在握,富貴一方的貴族階層,即使在死後,也不想放下手中的權利,更有不少貴族階層窮盡一生去追尋只存在傳說之中的長生不老葯,極盡瘋狂。

但是所有人都清楚的知道,長生不老只是虛假的傳說。

因此貴族階級主張在自己死後,自己生前所擁有過的一切都要跟隨他們一起沉入地下,信任的僕人、貌美的妻妾、璀璨的珠寶都要一同封入棺材中,隨著墓主人一起被掩埋地下。

但是物品是死的,人卻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被殉葬的。不願意的人只有通過強制手段,或被打暈封進釘死的棺材中窒息而死,或被直接處死。

在封建禮教長久的教化之下,不少人已經麻木,思想愚昧,因為亡故者的身份地位,不少人不得不選擇自我了斷,或者在愚昧中追求精神永存,隨逝者而去。

據傳說,更甚出現過數以萬計的民眾跟隨逝去的君主一起被埋葬在地下。

然而,殉葬制度從奴隸制社會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時期。歷代帝王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為了彰顯至高無上的地位都間接或直接的沿襲過殉葬制度,殘酷惡劣的剝奪人命,其中就有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且殉葬規模曾一度令人膽戰心驚。

朱元璋下葬的恐怖之處

殉葬制度最為人膽寒的就有明太祖朱元璋死前的殉葬要求,是一列具有代表性的殘酷殉葬悲劇,赤裸裸的揭開了殉葬制度的殘忍之處。

朱元璋是打來的天下,他自幼家裡貧苦,以為地主放牛為生,後來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農民軍,一路爬到了起義軍首領的位置。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地位,成為了明代的開國皇帝,統一了中原。

歷代帝王的評價多是「功過」二字相伴,一些帝王一生碌碌無為,既有開國明君、頁有荒淫無道的昏君,有功有過。

朱元璋在位期間履行了起義時期立下的承諾,建立一個為國為民的盛世王朝,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用來獎勵農桑,政治貪官,功績切切實實存在,但是也有過錯之處。

但是歷史上對於朱元璋的評價更多的卻是高壓統治,殺伐果斷,手段殘酷,皆因朱元璋眼裡容不下沙子。

在位期間,朱元璋為了加強皇權,罷免宰相,全朝上上下下,加上嚴重者牽連十族,殺了數萬人,並且將貪官污吏剝皮做成人皮鼓擺放在朝臣上朝的必經之處,讓路過的群臣無一不是人心惶惶。

更甚至命令錦衣衛在朝廷上執行廷杖,很多大臣都慘死杖下,其中就有當時的工部尚書薛祥,就這樣被活活打死。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朱元璋的殘酷手段之下,明朝休養生息,政治清明,百姓也安居樂業。

就這樣一位可以稱得上明君的帝王,卻在去世之際時啟用了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

因為自己是從底層爬上來的,所有朱元璋會用盡一切手段去維護來之不易的江山和皇位。

朱元璋為了朱家子孫手中的皇權能夠更穩固,在去世之際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遺詔,命令後宮中所有沒有孩子的嬪妃殉葬。

但是依據當時明朝的殉葬制度來看,貴妃以上封號的妃嬪和已生育過皇子和皇子已封藩的妃嬪,實際上是可以免於殉葬結局的。

明史中記載,即「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建文帝朱允炆頒布了後宮所有有封號的妃嬪都要殉葬之後,所有人都是不可置信的,包括已經生育過的妃嬪也有不少因為是帝王生前寵愛,也被迫殉葬了。

《明史》有過記載,其中朱元璋最寵愛的女兒寶慶公主的生母張美人死因不明確,但是能夠肯定的是在朱元璋死去的那年去世的。

但是依據朱元璋下令的殉葬規模來看,張美人極有可能也在殉葬行列,和朱元璋的遺體一起被封入墓穴,這讓人不得不膽寒,帝王的寵愛有時候也是一道催命符。

並不是所有宮妃都願意隨著朱元璋赴死的,如有不願意赴死者,會有侍衛「幫」她們「自願」赴死。

自願赴死者可以選擇毒酒和白綾,被強迫赴死者會被按在太師椅上,用白綾被活生生勒死,也有死在侍衛弓下的宮妃。

尤其是最受朱元璋生前寵愛的宮妃最為凄慘,為了保證她們容顏不變老,死後在另一個世界還能繼續服侍帝王,太監會將水銀灌入她們體內以保持容顏不變。

除了四十六名宮妃之外,還有十五名宮女,宮女地位不比宮妃,太監和侍衛處置起來更是毫不留情,據傳朱元璋下葬之前,宮內處處都是體泣血的哀鳴之聲。

僅僅只是一道聖旨,一個命令,就活生生剝奪了數幾十條人命殉葬,如何不令人膽戰心驚呢?

據史料記載,朱元璋下葬當天,十三個城門同時打開,十三具形質規格棺材相同的棺材從十三個城門口抬出。

每具棺材都是光鮮亮麗,散發著金銀之氣,引誘著覬覦財物之人,除此以外還有不少陪葬者的棺材被一起埋葬在暗無天日的地下。

據傳言,棺材出城之後,圍觀者聽見了從四面八方傳來了朱元璋生前帶著威壓的聲音,種種傳說給朱元璋的下葬過程添加了不少神秘色彩和莊嚴感。

此外,有不少人猜測,除了裝有朱元璋的那具棺槨之外,其餘的12具中或許裝的都是死去宮妃的屍體。朱元璋的下葬卻是一場莊嚴神秘的盛典,無人能夠確定朱元璋真正的葬地在何處。

結語

然而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的廢除是在明朝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得以廢除的。殉葬制度是一項是一項殘忍野蠻的行為,也是奴隸制和封建王朝女子受到迫害的直觀體現,是古代社會的一種陋習。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的恐怖之處至今還被人談起,那麼朱元璋究竟葬於何處呢?誰都不知道,這個謎團還要等技術再進一步發展的時候才能得以發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