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權屬於新華社以及相關記者,著作權歸今日頭條作者「集影齋」所有。備註引用於新華社,略有刪減。媒體類平台轉載需經本人同意方可!
1961年 丁長銳攝
貴陽市花溪人民公社女社員在百貨商店選購花邊、絲絨,準備綉制民族服裝歡度春節。
1961年 龐永芬攝
貴陽市南明區皮鞋修擦第一生產合作社工人艾大德,從事修補皮鞋工作10多年,不僅技術好,對待顧客態度也和藹,積極主動地提高修補皮鞋的質量,並一貫能按期交貨。
1961年 曹正攝
綏陽縣黃梘公社樂園生產隊前山小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地取材,修補三百多件農器具,同時為社員加工和生產了一批農用具,支援了春耕生產。
1961年 南沙攝
鎮遠縣嶺鞏商店職工把準備好的大批鐵制農具、竹木農具提前運往農業生產第一線。
1961年 安波攝
「紅花十姊妹」是威寧縣龍街公社大塞大隊第一生產隊的社員給隊里十位苗族姑娘的贊稱。這十位苗族姑娘自1958年組織成一個作業組以來,生產工作出色,隊里交給的生產任務總是保質保量完成,對生產隊發展起了良好作用。
同上
威寧縣龍街公社大寨生產大隊近年來大量栽種高產作物——洋芋,獲得了好收成。1961年大隊又播種了1240畝洋芋,全部選用良種。
歸僑正為各生產隊趕製各種農具 1961年 陳登庸攝
望謨華僑農場子弟小學,共設6個班,有289名學生
望謨縣城郊的國營望謨華僑農場建立半年來,已擁有稻田300畝,新墾地300多畝,並先後建立了發電站、小學和食堂、商店、託兒所、醫務室等生活服務組織。
1961年 南沙攝
錦屏縣天柱人民公社團和生產大隊巴灣生產隊三個女社員——袁新鸞(中)、周樂愛(左)和吳昭引,在割麥打麥工作中,工效比一般勞力高到30%,被大隊評為割麥能手。
1961年 南沙攝
同上
錦屏縣三江公社小江生產大隊認真貫徹按勞分配政策,及時把夏收分配的現金和超產糧按照「三包一獎」合同分給各生產隊。這是生產隊按照社員勞動工分和超定額的情況在分配超產獎勵糧。
1961年 陳維鈞攝
興義縣貫徹公養、私養並舉的方針,發展養兔事業。縣商業局的職工在鑒定兔皮質量,以便及時組織外調。
1961年 南沙攝
水芋、木薯、山核桃是榕江縣的「三寶」,被人們稱作「地下糧食」。1961年榕江縣全縣共種植水芋1500多畝,木薯2800多畝,並墾複了2000多畝山核桃林。
1961年 南沙攝
錦屏縣積極造林和撫育幼林,林業生產獲得很大的發展。除杉林外,錦屏縣還營造了235畝油茶、油桐等經濟林木,有的已經結果。
1961年 南沙攝
天柱縣城關人民公社聯山大隊的社員們把大隊交售的新糧送入國家倉庫去。
1961年 程明貴攝
貴州省五位少數民族女縣長在一起交談工作經驗,左到右:畢節縣副縣長項畢英(苗族)、羅甸縣副縣長熊三妹(苗族)、三都水族自治縣副縣長蒙世花(水族)、凱里縣副縣長王友蓮(布依族)、錦屏縣副縣長龍先翠(苗族)。
1961年 安波攝
被評為1960年全國紅旗車站的貴陽鐵路局貴陽車站黨總支書記董長壽(右五)幫助甲班服務小組總結工作經驗,明確繼續提高服務質量的方向。
1961年 安波攝
貴州大學藝術系教師、苗族挑花能手王朝珍(左)熱情地把基本針法和一些新穎的圖案教給姑娘 們。
1961年 曹正攝
貴陽市客車總站汽車駕駛員史建元連續10年安全行車482000公里,創造了貴州省汽車駕駛安全里程的最高紀錄,成為貴州省公路運輸線上一面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