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言廉語丨廉潔小故事:靜以修身 儉以養德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官居蜀國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事奉節儉,力戒奢侈。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便出自諸葛亮的《誡子書》。公元234年,為政事鞠躬盡瘁已久的諸葛亮走向人生的盡頭,他於臨終之際,留給當時年僅8歲的兒子諸葛瞻一封不足百字的家書,這便是著名的《誡子書》,勸勉後代要「儉以養德」。

諸葛亮在逝世前,向後主劉禪上表託付後事。他在這份遺表裡著重報告了自己家中留下財產的詳細情況:「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不僅是諸葛亮的一份家庭財產收入的報表,也是他一生廉潔從政的真實寫照,「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更是他對後代的諄諄教誨。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黨員幹部的家風不是個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作風的重要表現。每個黨員幹部都要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潔操守,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以廉潔家風涵養清風正氣。

來源 :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