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下立判!諸葛亮主張必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棄
首先不佔領荊州,劉備手下的荊州官員去一半。其次只佔領益州,吳更強了,吳仍會攻蜀,因為讓孫權看到了周瑜所說的二分天下的可能。兩人都沒錯,大家注意雙方提出的時間,諸葛亮是劉備無領地時先荊後益,而龐統是劉備占荊部分地區有領地後提出荊不好做根據地要向益發展,其實他們倆都是一樣想法的,很多人誤解,只是先後問題。
退守西川,地盤雖然小了但是防線縮短,看看最後陸抗打羅憲打了那麼久都打不下白帝城。該在合適的時候,抽調荊州兵馬錢糧將軍們入蜀,並儘快攻取漢中隴右才是上策。取下涼州作為補充還可以獲取戰馬組建強大騎兵部隊和曹魏爭雄,只要五虎將都在蜀漢就不會衰落的那麼快。至於吳軍,水戰和防守反擊戰還行,主動進攻自從孫策死後,他們也就只能欺負劉表和少數民族
嚴格來說,龐統好,也可以說兩個軍師都不懂打仗,弟一在荊州出兵北伐逆水而上運輸困難必敗是肯定的,在益州出兵也難,進出四川只有水路可走,別人守住不能上岸,全軍復滅必定的,所以實力才是決定成敗的。
其實如果目標是偏安一隅,龐統是對的!如果目標是爭霸,諸葛亮是正確的,這就看出龐統的眼界與諸葛差太遠了,至於荊州丟失,不是策略問題!而是執行的問題!關羽剛愎自用!
設想一下,如果荊州還在,諸葛北伐的效果!
事實證明,荊州值得一守,這是蜀漢一統天下的根本。 毛主席也認為,蜀漢佔據荊、益,一統天下是有可能的。 但是,縱觀歷史,依靠益州一地來一統天下的,一個朝代也沒有,這足以說明諸葛亮的戰略是勝於龐統的。 曹操發跡於兗州,也是四戰之地,守荊州,人的因素還能起到作用,失去荊州,蜀漢一統天下就不再可能了。
不過歷史已經證明,蜀漢佔領不了涼州,諸葛亮、姜維兩代人沒完成的事,你覺得關羽、張飛一代人就能完成?劉邦也從未佔領涼州,而是關中,但那是中原大亂、軍閥割據的情況下。 守荊州只涉及到用兵問題,攻涼州那就複雜了,還有糧草糧問題。 而且歷史已經證明,蜀漢和東吳就是聯手,就是東、西兩個方向出兵,依然無法取勝。
諸葛的戰略是沒錯,關羽也沒錯,孫權也沒錯,錯的是劉備與諸葛亮忽略了孫權只能容許一個比自己弱的盟友。諸葛占荊州謀天下是在荊州全境的情況下,但事實是荊州後方被孫權搶了,與益州不能聯通,前方樊城被曹魏佔了,與益州不能聯通,關羽有機會奪下樊城,的確是蜀國最好的機會,最可惜的是忽視了孫權背後捅刀,並非關羽高傲,而是孫權的利益,這是無解的難題。孫權不可能容許劉備壯大的。
而如果沒有落鳳坡,龐統就不會死,也不會有三國歸晉,拿下成都,出兵漢中長安,諸葛亮關羽從荊州向北洛陽,許昌進伐,三年不出滅魏,一年伐吳,三國歸蜀漢,也就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走麥城而終,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五仗原。失龐統《世元》失天下,卧龍,鳳雛,龍鳳缺一不可,雙龍合壁,天下大定,缺一,天下沒機會,劉備失龐統,失天下可惜,更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