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時國庫2716萬兩,雍正時3453萬,乾隆之後的國庫餘額如何?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中國歷史輪迴:君主治國的興亡之道

康熙時代:智慧的啟蒙與盛世的奠基


公元1661年,8歲的康熙帝繼位,面對國家危機,他勇敢地挑戰命運。南明永曆帝入侵雲南,三藩之亂蠢蠢欲動,但康熙並未退縮。年幼的他親政,平定了三藩之亂,大破南明軍,穩定國家局勢。這位年幼皇帝的膽識和判斷力令老臣們刮目相看,一位老臣甚至感慨:「天助政聖,神佑我清!」康熙帝以睿智的政策,征服台灣,擊退沙俄侵略,平定準噶爾叛亂,使大清國力日益強大,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


雍正時代:勤政興國的楷模

1722年,康熙帝的兒子雍正繼位,他深知自己的責任,勤勉治國。首要任務是整頓財政,清查欠債和虛報債務,剔除貪污,將國庫充實。雍正的鐵腕治理改善了朝野風氣,官員不敢貪贓枉法。政策改革下,大清經濟迅速發展,賦稅收入增加,國庫儲備大幅增長。此外,他放寬了對民間產業的管制,釋放了人口和土地資源,刺激了經濟發展。雍正帝的勤政為大清的盛世打下堅實的財力基礎。


乾隆時代:奢靡之風的興起

然而,乾隆帝繼位後,奢靡之風逐漸佔據了統治地位,國政交由寵臣和珅處理。和珅貪婪無度,不惜受賄、出賣官職,導致官員腐化。每次乾隆帝巡遊,花費巨額,家族如曹家也因此淪落。乾隆帝不僅不改過度奢靡的生活,還揮霍無度。國庫的儲備因此迅速枯竭,到晚年時僅剩原先的十分之一。

乾隆時代的遺憾:興衰之憂


1795年,乾隆帝退位,嘉慶帝繼位,發現國庫儲備已經大幅減少。大清從盛世到敗壞,僅用了一個乾隆帝的時間。乾隆帝退位後依舊奢靡,國政交給寵臣,導致貪污盛行。最終,大清王朝由盛轉衰,繼位的帝王再也無法扭轉局勢。至1912年,大清帝國滅亡,終結了輝煌的歷史。

結語

歷史告訴我們,君主的作為至關重要。康熙與雍正勤政興國,為大清盛世奠定基礎。而乾隆的奢靡導致了國庫的空前枯竭,終結了大清的輝煌。君主治國的道理是廉明愛民,勤儉持家。在大清興衰的歷程中,我們汲取歷史的智慧,以超脫於興亡盛衰,實現真正的大智大慧。興,百年可成;亡,自今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