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末期德國歷史學家

文|錦知意

編輯|錦知意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十七世紀末期,德國正處於戰亂與分裂的局面。先前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地區在三十年戰爭中遭受了嚴重破壞和屠殺。

促使德國歷史學家對德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新的興趣。在這個背景下,德國歷史學家的重要性得到了提高,他們開始致力於系統地研究德國的歷史,重塑德國的文化和精神。


十七世紀末期德國的時代背景


德國歷史學家的背景包括他們所處的時代和地理環境。在十七世紀末期,德國雖然分裂成多個國家,但在歷史學家的眼中,這些國家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點。

歷史學家們認為,這些共同點在過去已經的表現自己,即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因此,認為探索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歷史在了解整個德國歷史和文化方面非常重要。

十七世紀後期的德國歷史學家普遍具有教育背景。在當時,學者們通過從事宗教神學和哲學來獲得高等教育。

由於文化和宗教問題十分複雜,因此德國歷史學家們相信只有通過系統地研究德國的歷史,才能全面理解德國的文化和精神。

德國歷史學家的重要性在於他們激發了人們對歷史的興趣和重視。他們認為,只有通過研究歷史,才能了解社會和文化的發展,並且人們應該從歷史中學習。

這種觀點在十七世紀後半葉的德意志地區非常流行,並推動了歷史學科在德國的發展。

德國歷史學家還改變了歷史學科的面貌。在十七世紀之前,德國歷史研究局限於描述國王或天主教會的官方歷史。

德國歷史學家們的到來,改變了這種歷史學的局面。他們對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問題的深入研究,讓歷史研究多元化和更加深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德國歷史學家對學術研究發展的影響非常深遠。他們的所做所為已被視為遺產,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例如,德國歷史學家李普曼,

他的研究成果對世界歷史和哲學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另一位著名的德國歷史學家,分離了歷史研究和神學,促進了歷史學科發展的獨立性,提高了歷史研究的科學性。

在今天的世界上,德國歷史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依然影響著我們對德國文化、歷史以及歐洲歷史的理解。

這些學者們為歷史學科注入了新的合理性和獨立性,並且建立了一種深入探討抽象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現在已成為研究即將發生在世界上的戰爭或政治問題的標準。

十七世紀末期,德國歷史學家們在研究歷史時,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研究成果,對後來的歷史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首先,德國歷史學家在研究中強調了對原始史料的重視。他們認為,要真正理解歷史,必須聯繫原始文獻和史料進行研究,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和歸納,才能得出可靠的歷史結論。這種研究方法被稱為「文獻學」。其次,德國歷史學家提出了「歷史發展」的觀點。

他們認為,歷史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在不停地發展演變,這種歷史發展有其特殊的規律和趨勢。這種觀點為後來的歷史唯物主義和社會發展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此外,德國歷史學家還注重了歷史的國別性,認識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歷史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傳統。

他們對祖國歷史的研究和弘揚,也為後來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意識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土壤。

最後,德國歷史學家還在方法論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式——「歷史轉向」(Historischer Wandel)。

他們認為歷史的演變並不是突出事件的疊加,而是由「轉折點」所引起的,這些「轉折點」構成了歷史演變的節點。這種研究方式在後來的「歷史結構主義」中得到了充分的應用。


德國歷史學家


德國歷史學家在德國的學術界擁有較高的地位,其研究領域涉及從古代歷史、中世紀歷史到現代史等各個時期,對於推動德國歷史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以下介紹一些重要的德國歷史學家。

1.奧古斯特·斯特蘭茲(Auguste W. F. Schlegel)

奧古斯特·斯特蘭茲是19世紀初期德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僅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德國重要的歷史學家。

他的歷史研究涵蓋了中世紀到近代的各個領域,包括文化、宗教和哲學等方面,這些研究都具備很高的歷史價值。

他曾在柏林大學擔任歷史系主席,為德國歷史學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的一些著作如《羅馬研究》、《德國研究》、《諾森伯蘭研究》等都是德國歷史學的經典之作,為後來的歷史學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參考。

2.赫爾曼·康因(Hermann Conring)

赫爾曼·康因被譽為「早期現代德國歷史學之父」,他在17世紀為德國歷史學開創了新的局面,他創立了新型的歷史學家職業模式,強調應該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歷史學知識。

他的代表作《政治論集》中提倡強國政策,並探討了德國國家建設的問題。此外,他還對德國的法律、人文學科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在歷史研究上的創新和進步,使德國歷史學得以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領域。

3.萊奧波德·馮·蘭克(Leopold von Ranke)

萊奧波德·馮·蘭克是19世紀德國最重要的歷史學家之一,他被譽為「現代歷史學之父」。他的歷史研究主張以史實為依據,遵循「史實至上」的原則。

他認為歷史應該根據可調查的事實進行研究,而不是基於主觀的個人觀點和偏見。他的代表作《歷史概要》是歷史學史上的重要著作,將歷史學重新定義為科學領域,對後來的歷史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

4.克里斯蒂安·瓦爾茨(Christia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olff)

克里斯蒂安·瓦爾茨是18世紀德國著名的歷史哲學家,他的研究對象包括社會文化、法律、哲學、政治等方面。他的學說主張人類社會是逐步發展的,基於不斷發展的哲學思想。

認為歷史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因此歷史的演變應該遵循人的本性,社會應該不斷進步。他的代表作《自然法與國際法的統一》對德國國家法和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十七世紀末期德國歷史學家的影響


十七世紀末期德國歷史學家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收集和總結,為後人留下了眾多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的歷史文獻。他們所開拓的研究領域和方法,對於後來的歷史學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是歷史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十七世紀末期的德國歷史學家,把大量的歷史文獻從各個教堂、公共檔案、私人手中搜集來,對其進行整理和分類。

比如,約翰·克里斯多夫·戈特利布·赫爾文在收集整理《哈布斯堡王朝史料彙編》時,將各地的歷史文獻以及其自己收集的部分歷史文獻整理成彙編,

並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出版。這些彙編不僅提高了德國歷史學者研究的精度,而且使歷史文獻得到更好的保護。

其次是對歷史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創新。德國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時,不僅是在收集、翻譯、排版歷史文獻方面進行了創新,還注意到了對象的選擇和方法論的問題。

比如,洛倫斯·范德·蒙德在《奧地利建國史》中就提出了「整體史」概念,並試圖通過研究語言、技術、信仰等多個方面,來描繪出一個國家的全貌,

從而實現了整體史的寫作。這種方法在後來的研究中也被廣泛應用。

研究成果和方法,對於後來的歷史學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19世紀德國的歷史學大家于爾根森、賴特林及手法主義者等都是在十七世紀德國歷史學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同時,還對其它國家的歷史學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了國際歷史研究領域的發展。


展望未來


展望未來,德國歷史學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通過數字化技術、大數據分析、計算機與人工智慧的結合,使歷史的研究更加深入細緻。

同時,會在跨學科的基礎上,通過以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等為基礎的綜合性方法。

作為世界歷史學研究領域的重要成員和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德國歷史學在研究方式、研究內容等方面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其對於德國以至世界歷史的影響力也十分重要。

未來,德國歷史學能否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對德國乃至世界的歷史研究產生更多的貢獻,取決於其能否在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探索和創新。

1、加強全球視野

德國歷史學主要集中於德國本土的研究,有時候忽略了全球視野對於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未來的德國歷史學需要更多的關注和研究歐洲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文化,

更加廣泛地借鑒、學習和研究全球範圍內其他國家的歷史研究成果,以更為開闊和全面的視野理解德國本土以及歐洲地區的歷史背景。要實現這一目標,

需要打破學科界限,以多學科、跨學科的方式進行研究,需要歷史學家們更多地參與國際性的研究項目和學術活動,

積極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進一步加強互相學習的機制,從而開啟德國歷史學與世界歷史學的全面交流。

2、打破研究傳統

未來的德國歷史學需要更多的創新,而不僅是沿襲著傳統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模式,重視新材料、新方法的應用,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

強調研究結果的可驗證性和重視統計數據,以此推動歷史學的學科發展。同時,應注重文化多樣性和歷史多元性,不能只關注少數的主流話語系統,

應該把歷史研究從德國國家立場和歐洲中心視角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多元話語融合到研究裡面。

打破學科邊界,創新研究模式,開展一些充滿創意的歷史研究,從而探索新的研究領域和深入了解歷史中的各個方面。

相關文獻:

1. 《德意志帝國史》 (作者:喬治·威廉·菲涅耳,出版時間:1901年)

2. 《德國的戰爭與改革》(作者:漢斯·德爾布魯克,出版時間:2005年)

3. 《德國史》(作者:拉斯·富魯姆,出版時間:2001年)

4. 《魏瑪共和國:德國歷史的一個時期》(作者:埃里希·埃勃特,出版時間:1963年)

5. 《德國歷史學派:十七世紀後半期的思想革命》(作者: 弗雷德里克·鮑威爾,出版時間: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