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舊的法令制度是沒有不會敗壞的,眾人的議論是不可抗拒的。與其讓後人做一番猛烈的改革,還不如自行改革好。
在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周易》中,有一句話,叫作「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裡的「窮」並不是我們今天一般理解的經濟上貧窮的意思,而是指某一事物的發展已經到了盡頭,經濟上的貧窮只是從這層意思中引申出來的。
以上這句話的解釋大致就是: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就要想辦法變化;一旦變化了,前面的路就又可以暢通;任何事物的發展只要能保持暢通無阻,就可以長久地存在下去。這是一句很富哲理的話,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觀察總結出來的,它代表了一種中國式的智慧,後來的「變通」「窮則思變」等詞語和成語,都是從此而來的。
不僅如此,這句話以後也成為歷代謀求政治或經濟改革的有識之士的理論基礎及經典依據。清朝至嘉慶、道光統治時期,其發展已到了「窮」這樣的地步,於是,就有一批有識之士出來呼籲變革,那就是嘉道間出現的所謂「經世派」。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公元19世紀之時,中國的封建社會就如同一個龍鐘的老人,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之後,蹣跚地步入其最後的一段行程。
從中國社會的內部發展線索來看,維持了60年之久的「乾隆盛世」,如同夢幻般地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各種社會危機卻像火山噴發一樣地展現了出來。成倍增長的人口壓力、尖銳的民族矛盾,它們預示了整個19世紀連綿不斷的流民遷徙、農民起義和民族叛亂。長達9年多的川楚白蓮教大起義還歷歷在目,嘉慶十八年(1813年),在北方又爆發了天理教的起義。
天理教教徒林清在嘉慶十八年九月,率幾十名信徒竟然直搗北京的紫禁城,攻入西華門,佔領尚衣監、文穎館,直逼隆宗門,有少數人甚至還衝到了養心殿。這一事件雖然很快被鎮壓了下去,但它卻真如嘉慶帝驚呼的那樣,是漢、唐、宋、明歷代從未出現過的「非常之大變」,「暴民」居然敢進攻皇宮了。
在天理教起義的同時,陝西又爆發了伐木工人的起義;次年,河南的捻軍起義也開始了。除了內地各省很不安寧之外,甘肅、新疆的回民騷亂也是此起彼伏,經久不息。
而此時的清朝最高統治者,已經徹底腐朽,且不說如康熙帝的雄略、雍正帝的肅殺,就是連乾隆帝的手段也拿不出來了。統治集團中的絕大多數成員,驕奢淫逸,醉生夢死,官吏貪污成風,吏治腐敗,財政拮据,軍事懈怠,整個統治機器運 轉失靈,國家的「河政」「鹽政」「漕政」「學政」「海防」「塞防」·····漏洞百出,弊端重重,這一切都標誌著清王朝無可挽回地走向亂世和衰世。
更糟糕的是,清王朝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進入衰世時的處境都更加艱難。因為,來自西方的資本主義殖民侵略者,正在以咄咄之勢向老大的中華帝國步步逼近。而英國殖民主義者,則成為西方列強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急先鋒。
此時的英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取代了以往的工場手工業,這就促使它要大大加快在海外尋找新的市場、開闢新的殖民地的步伐。
早在乾隆末期,英國就曾派了馬戛爾尼使團來華,試圖打開中國的門戶。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國又派了一個名叫阿美士德的人來華,重彈起馬戛爾尼的老調,當然也遭到奉行「閉關」政策的清政府的拒絕。
與此同時,英國殖民者開始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試探,英國的軍艦數次在廣東海面尋釁,劫掠澳門、闖入虎門、轟擊中國的船隻和炮台,氣焰相當囂張,但由於中國軍隊的反擊,英國軍隊亦因數量太少,只能退出。
文的武的都不行,英國殖民者挖空心思,終於找到了鴉片這一特殊的商品,把它作為打開中國大門的工具。鴉片含有大量的嗎啡和尼古丁,是一種極易吸食上癮而又很難戒除的毒品。吸食鴉片的人中毒後慢慢變得身體虛弱,骨瘦如柴,精神萎靡,上癮時渾身癱軟,哈欠、眼淚、鼻涕不止,非要吸上幾口才能恢復。
鴉片進入中國的歷史,大約在明代的中葉,中國最早吸食鴉片上癮的人,現在所知大概是明朝的萬曆皇帝(明神宗),他後來連續二十幾年不上朝的原因,據說很主要的一點就與此有關。
明清之際,鴉片主要是作為一種治病的藥物引進的,真正吸食的人很少,所以需求的數量很有限。可是到18世紀末,尤其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獨佔了鴉片貿易之後,就開始把鴉片大批運到中國來。1833年,當英國取消了東印度公司貿易特權後,其對華貿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鴉片的輸入量也隨之激增。
據統計,嘉慶五年(1800年)時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570箱,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已激增至4.02萬箱。據估計,道光十五年(1835年)時,中國吸鴉片的人數已達200萬以上。鴉片的大量輸入,不僅使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政府的財政更加困難,而且使得城市的工商業和農村的生產力也遭到很大破壞,同時也使統治者更加腐朽,軍隊的戰鬥力進一步 下降。
內憂外患的時局,喚醒了當時士大夫中的一批有識之士,他們以匡濟天下自命,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己任,還自詡是為國家治病的「醫國手」。這批人被後來的史家稱之為「經世派」。
這裡所謂的「經世」,就是關心和治理世事。嘉道間「經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龔自珍、魏源、林則徐、包世臣、管同、姚瑩、黃爵滋、陶澍、徐繼畲、賀長齡等。他們對當時的社會弊病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提出了不少社會改革的方案,其中有的人還把其視野擴大到所謂的「夷務」方面,即對西方殖民主義者的大規模鴉片輸入及其軍事侵略動向的關注。
嘉道間的經世派具有十分強烈的憂患意識,他們敏銳地察覺到了當時四伏的社會危機,預感到了社會大動蕩的風暴即將來臨。
出於強烈的危機感和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他們對當時存在的各種社會危機進行了大膽的揭露和尖銳的抨擊。經世派社會批判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集中在這麼幾個方面:
1. 對衰世、亂世即將到來的預感,並提出警告。在這方面,龔自珍的揭露可謂入木三分。他根據儒家經典《春秋公羊傳》的「三世」學說,把世道分為「治世」「衰世」和「亂世」。並直言不諱地指出當時已經進入了「衰世」,是「將萎之花,慘於槁木」,即將要凋謝的花朵,連枯樹還不如。
龔自珍指出,「衰世」雖然在表面上還維持著虛假的太平,但實際上卻潛伏著隨時都會爆發的嚴重危機;姚瑩認為,當時天下的艱難表現在人口太多、軍隊腐朽、民心不平、法令不嚴、財政匱乏等各個方面;林則徐認為,當時整個國家各方面都已經十分空虛,即使讓能幹的人來都難以治理了,更何況當道者多是一群無能之輩。類似的預感,在經世派的許多人中都有同感,這一切都說明社會已經進入了衰敗時期。
2.對吏治腐敗的揭露和批判。經世派中所有人對當時清政府的官場弊病都有所揭露和批判。他們認為,當時的官場瀰漫著苟且、諂媚、鮮廉寡恥、唯利是圖、醉生夢死、自欺欺人的風氣,絕大多數官吏既無能又無恥,他們在對待國家的事情時,都表現得暮氣沉沉、碌碌無為,他們對如何治理好國家一竅不通,但對如何壓榨百姓、結黨營私、貪污賄賂、升官發財卻十分精通。沒有多少人真正願意為國家、為百姓著想,就如魏源說的,這些人「除富貴之外,不知國計民生為何事」。
3.對士風墮落的揭露和批判。經世派人士認為,當時的官場之所以會如此的黑暗,與當時讀書人的風氣墮落有根本的聯繫。他們認為,讀書人的風氣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就如龔自珍說的:「讀書人都懂得廉恥,國家就永遠不會有恥辱了;讀書人如果不懂得廉恥,那就是國家的最大恥辱。」
經世派把當時的讀書人的風氣分為幾類:
一是標榜程朱理學,這種人言行不一,迂腐空疏,欺世盜名;
二是醉心於考據之學,這種人自命學問精深,不求古代「聖賢」的學問精髓,搞一些枝節末微的東西,還自我陶醉,結果是既害了自己也害了別人;
三是沉湎於八股文之中,一心只想謀求功名利祿,通過科舉獵得富貴,這種人不學無術,讀了一輩子書還不知道書中講了些什麼;
四是兼商兼吏,這種人不好好讀書,憑著有點錢有點勢力,在鄉里橫行霸道。
以上這四種讀書人,其最主要的特徵不外乎兩點:即「無實無用」和「唯利是求」。這種人做了官,官場的風氣還能好嗎?
4.對人才枯竭局面的揭露和對封建主義摧殘人才的批判。官場腐敗,士風日下,跟隨而來的必然就是國家人才的嚴重枯竭,就如龔自珍所生動描述的那樣:朝堂上見不到能幹的宰相和其他官員,城外面見不到能幹的將軍,學校中見不到能幹的讀書人,田地里見不到能幹的農民,工場內見不到能幹的工匠,商店裡見不到能幹的商人,甚至在街道上也見不到能幹的小偷,市井中見不到能幹的市儈,叢林沼澤中見不到能幹的強盜,這就是說,不僅君子少見,就連小人也少見。
造成國家人才枯竭的原因,除了僵化的程朱理學及八股文、考據學這些東西之外,還有封建主義對人才的摧殘、扼殺,龔自珍深刻地揭露道:如果有才能的讀書人和百姓出現了,就會有成百倍的庸人出來監視、束縛乃至殺害他們。
這種殺害,不是用刀、鋸、水、火等,也不是公開、宣於法律的,而是用風俗習慣;不是殺他們的頭,而是殺他們的心-殺他們能憂慮的心、能憤怒的心、能思考的心、能有所作為的心、能知廉恥的心、能消除雜念的心;也不是一天就殺了,而是慢慢地,3年、10年甚至百年。就這樣從上到下的長期摧殘,能不造成國家人才的枯竭嗎?
此外,經世派還對封建政府和官僚豪強對農民的嚴重剝削而造成的貧富不均和流民大增,對鴉片大量輸入中國所造成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危害,對科舉制度的無用有害,對政府在用人方面過分強調「資歷」,對整個政府機構中上傳下達的「言路」閉塞,對封建君主專制「乾綱獨斷」的獨裁等許多方面的矛盾,都有揭露和批判,這裡就不一一詳舉了。
經世派以其尖銳觸目的語言抨擊時政,揭露社會黑暗,其目的就在於「醒世」,在於希望改變現狀。因此,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時,他們更大聲地疾呼「變法」,強烈主張因時而變,革新圖治,更張現行的腐朽政治。
龔自珍說:祖宗留下來的舊法令和制度,沒有不衰敗的;眾人的議論一定會所向披靡,與其讓後來的人進行猛烈地改革,還不如自己實行改革。
魏源認為:天下沒有行百年而不產生弊病的法,沒有窮極而不變的法;小變則產生小革,大變則產生大革,小革則社會得到小治,大革則社會得到大治。
經世派人士普遍認為,人才問題是事關政府行政效能乃至整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振興的大事。因此國家要進行改革,首先就需要得力的人才。林則徐指出:「欲圖整頓,務在得人」,國家應「首以人才為重」;姚瑩提出:「人才為天下之本」;魏源認為,國家要富強起來,財力、物力和人力三者不可缺一,而人力就主要是指人才,而不是一般的勞動力;龔自珍則更以其傳世的名詩大聲疾呼: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經世派再三呼籲國家重視人才,他們所謂的人才就是能通曉古今治亂、經濟事務的經世致用人才。而經世派自己實際上就是這樣的人才,他們不醉心於八股制藝和考據辭章(不是不會),而是悉心稽查歷代的治亂得失,深究天下之利病,熟悉朝章國故,關心國計民生,勇於做事的士大夫。他們對當時國家的錢、谷、兵、刑、漕、河、鹽諸政,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有建設性的改革主張。
針對當時「漕運」(通過內河水路運糧食到京城)的積弊,包世臣主張以海運代替漕運,即僱傭私人商船,把江浙的一部分漕糧由海路運送到北京,以減少運輸耗費,保證京城的糧食供應。魏源也主張「漕運」應以海運代替河運,以商人代替官吏,他指出此舉如行則有利國、利民、利官、利商「四利」。林則徐、賀長齡等都支持魏源的漕運改革的主張,並在其主管的部分地區嘗試實行這一改革。
針對當時鹽業的衰蔽,魏源、包世臣、陶澍、林則徐等主張打破鹽業運銷的國家壟斷制度,推行「票鹽」制度,即實行自由運銷,無論什麼人,只要照章繳納鹽稅,就可以領票採鹽販運,國家只收稅利和場價。這樣不僅可以杜絕走私,而且由於收費過程簡化,大大減少了中間環節的「浮費」,使國家的實際收入增加,還可以適當減低鹽價以利民。這一思想不僅對清代的鹽政有利,而且也打破了中國自漢代以來「鹽鐵官營」的傳統經濟思想。
治理黃河的「河工」,在清代與「漕運」「鹽務」並稱為「三大政」。針對當時「河工」中的弊端,林則徐、魏源、包世臣等也提出了認真總結歷代治河的經驗教訓,疏浚與修壩並舉;主張通過對黃河進行人工改道的方法防止決堤。此外,魏源對長江出現的「江患」也提出了建立分湖區,禁止圍湖築圩等建設性的意見。
針對當時鴉片大量輸入後所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經世派人士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有以黃爵滋、林則徐、魏源、龔自珍、陶澍、包世臣、徐繼畲等人為代表的「嚴禁」主張,也有以吳蘭修、許乃濟等人為代表的「弛禁」主張。他們在對待鴉片的策略問題上儘管有分歧,但都是為了解決鴉片泛濫所遣成的社會危機做出的一種努力,其精神實質應該說是基本一致的,即留心於「經世」和「時務」。
針對當時因鴉片輸入日增,白銀大量外流而造成的「很貴錢賤」的問題,王鎏、包世臣提出了「紙幣說」,主張「以紙代幣,不以銀為幣」;林則徐、魏源則提出了「鑄銀幣」的主張,以銀作為統一的等價物行使價值尺度。
此外,當時還有「鑄大錢」「行鈔法」等具體的貨幣改革主張。這些貨幣理論所關心和爭議的中心問題,就是採取什麼樣的貨幣本位制才能緩解乃至解決現實中的「銀貴錢賤」的矛盾。
針對當時的農業危機和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包世臣提出了「州縣屯田法」,龔自珍提出了「農宗法」。他們的理論雖然都沒有超出以往「重農主義」的範圍,但在某些具體方面,也還是有創新的地方,如包世臣針對「重本輕末」的傳統思想,提出了「本末皆富」的觀點;龔自珍試圖設計農地分配方案,以解決當時貧富分化問題等。
針對當時的政治上之積弊,經世派人士提出君臣「共治吾天下」的思想,反對君主專制;提出擴大內閣權力以分散軍機處的獨攬大權;主張開放言路,廢除有名無實的「諫官」;主張肅清吏治,將不合格的官吏或革或降等等。
總之,嘉道間的經世派提出了許多改革的方案,儘管這些方案很少能為最高統治者所真正採納,但卻開了學者議政之風。
嘉道間的經世派是一批志在匡時救世的地主階級革新派人士,他們大多出生在商品經濟比較發達的東南地區,有的人甚至還曾直接從事過商業活動(如魏源就是如此)。因此,他們能突破封建自然經濟的局限,眼界比較開闊,保守思想較少,敢於接受新鮮事物。
同時,他們中的一些人或為清政府的封疆大吏(如林則徐、賀長齡等),或是長期擔任一些大臣的幕僚(如魏源、包世臣等),因此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諸問題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也具有比較豐富的實際知識和經驗,所以他們對當時清政府所面臨的弊政也就具有相當深切的認識,也就能提出一些切合實際的批評意見和改革方案。
嘉道間經世派的批判和揭露思想,以及他們關於改革政治、經濟的許多措施,雖然在當時並沒有起到多大的實際作用,但他們的思想卻影響了不止一代人。
經世派的功績就在於開了學者議政和倡言改革的風氣。龔自珍在其一首詩中說得好:「一事平生無畸齕,但開風氣不為師。」這兩句話用來評價嘉道間經世派的作用和影響是很恰當的。
自此以後,中國出現的洋務派、資產階級改良派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經世派思想的影響。晚清的梁啟超說過,近代思想自由的先導,就是從龔自珍開始的,光緒年間的那些提倡「新學」的思想代表,大致人人都經歷過一個崇拜龔自珍、魏源的時期,這個評價是符合歷史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