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均一:張兆和繼母,因終日猜忌淪為怨婦,與繼子繼女鬥法多年,臨終卻「無葬身之地」

「後媽難當」,似乎在每個時代都是社會共識。

百年前,安徽有一位著名的後媽,與繼子繼女「爭寵」多年,最終竟「死無葬身之地」。

1921年,在為沈從文的岳父張武齡連生9個孩子後,年僅36歲的陸英因病去世。

臨終前,陸英對圍在病榻前的9個兒女留下囑託:

「娘走後,你們父親定然會另娶,日子會更難熬,萬事都要當心。」

說完,陸英便咽了氣,只留下一堆兒女哭天搶地,最小的兒子甚至還在襁褓之中。

正如她所料,僅僅半年過後,張武齡便另娶新歡,迎娶21歲的女子中學校長韋均一過了門。

韋均一本以為,合肥張家底蘊深厚,嫁進門後便可以享盡清福。

誰知,婚後不久她便發現,丈夫對自己並不甚疼愛,娶她只是為了家中有個能操持事務的女主人,僅此而已。

一進張家門,韋均一便祈盼著能早日為張武齡生下個孩子,從而穩固自己在張家的地位。

然而,世事卻偏偏不能如她所願,連懷兩胎都沒能保住。

得知陸英臨終前曾拿出大筆私房錢,委託家僕們悉心照料她的子女,韋均一甚至一度懷疑,她兩度流產乃是家中僕人和繼子繼女們動了手腳。

為此,韋均一懷上第三胎時竟連忙躲回娘家,直到生下了唯一的兒子張寧和,才敢大大方方地回張府。

有了親生兒子之後,韋均對陸英的孩子們更加忌憚又厭惡,利用繼母的身份處處加以打壓。

自陸英的大女兒張元和考上大學之後,韋均一便開始伺機使絆子,以家中孩子太多為理由,勒令張元和退學回家,給弟弟妹妹們節省學費。

不得不說,韋均一實在小瞧了這群兄弟姐妹們的團結。

幾個毛頭孩子一合計,竟然來到韋均一供職的中學,逢人便將繼母的所作所為和盤托出,利用輿論壓力給韋均一施壓。

事情鬧大之後,韋均一也只得認了栽,繼續掏錢供陸英的孩子們讀書。

隨著兒子日益長大,韋均一的生活重心也放在了唯一的兒子張寧和的教育上,與繼子繼女們依然維持著微妙的關係,不再明目張胆地刁難,卻也只是如客人一般以禮相待。

此後數年間,繼子繼女們逐漸成家,陸續搬離老宅,張家四位姐妹更是成為了合肥女性的名片,在各行各業成為翹楚。

得益於張家兒女的遍地開花,韋均一作為繼母,在老家也沾了不少光,對待孩子們的態度也逐漸發生了轉變。

在哥哥姐姐們的資助下,張寧和也得以遠赴法國求學,在巴黎音樂學院圓了自己的夢想。

然而自此之後,張寧和也在歐洲安了家,低調地結婚生子,極少再回國。

往後的歲月里,張寧和與年紀漸長的母親斷了聯繫,反倒常與哥哥姐姐們互相幫襯,盡顯人情冷暖。

自丈夫過世後,晚年的韋均一獨自一人守著張家老宅,雖然活到96歲高壽,卻也在人生最後幾十年中飽嘗孤寂的滋味。

1995年,韋均一悄然離開人世,由於親兒子遠在比利時,後事只得交由繼子張寰和料理。

許是無法接受繼母與父親合葬,張寰和決定採用海葬的方式為繼母送行。

眾所周知,中國人素來安土重遷,最忌諱「身首異處」,即便是在如今,「死無葬身之地」的海葬仍然沒能被廣為接受。

然而諷刺的是,為母親海葬的這一提議,最終也獲得了親生兒子張寧和的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