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建國後我在中央辦公廳的20年

我國著名領導人

楊尚昆在1945年進入中共中央辦公廳工作,1948年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直到1965年,20年間,他見證了新中國從牙牙學語到一流大國,也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為建設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

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楊尚昆,1907年5月25日出生於四川省潼南縣雙江鎮。

17歲時,他在成都參加了社會科學讀書會,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1925年加入共青團。

這一年的夏天,他進入上海大學學習,從事學生運動,年底赴蘇聯莫斯科,在中山大學學習。

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之後的他,英勇無畏,始終在革命的道路上奮勇向前。

時間來到1947年春,他兼任中央警衛司令員,保衛毛主席和中央機關安全撤離延安,1948年3月,他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協助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處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是毛主席的得力助手。

新中國成立後,楊尚昆繼續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一直工作在毛主席身邊。

中央辦公廳的秘書與信訪工作

中央辦公廳的工作總共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包括秘書性工作、信訪工作以及服務警衛服務,其中秘書性工作是最主要的,信訪工作是在楊尚昆的組織下逐步建立起來的。

在開始制度不完善的時候,中央的警衛工作還不歸中央辦公廳領導,所以中央辦公廳的機構少、人員少,但是負責的事務比較繁雜。

楊尚昆平日里除了要向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一級領導人彙報工作外,還要處理領導人日常忙不過來的諸如批複電報篩選公文的工作,除此之外,組織會議,聽取下級人員彙報,整理檔案等都是他需要完成的任務。

初期,國家一級領導人擬定的需要其他重要人員過目的文件,都是由領導人們的秘書拿著紙質文件去找其他人員,請他們當面過目之後就可以安排後續的發布事宜。

這樣的文件傳閱流程不僅浪費時間,沒有效率,還無法查閱文件的傳閱流程,就連領導們查閱後的評語有時都會記得不夠清楚,這對中央的工作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於是楊尚昆在經過與他人的商議後,重新為新中國的中央文件傳閱建立了一套詳盡的制度,使得每一份文件的傳閱記錄與事後安排都被清清楚楚地登記在冊,極大地提高了辦公效率不說,還讓文件的事後處理工作更加容易。

中央辦公廳還負責保管所有重要的黨的歷史文件,檔案繁多,人手又不夠,這就造成了有些文件的重新審閱變得十分不便。

周總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不僅在1945年的中共中央辦公廳的成立會議上提出了這個問題,更是在建國後也多次向楊尚昆提出這個問題。

所以在周總理的領導下,楊尚昆帶領時任秘書處處長的曾三以及裴桐一起開始籌備新中國系統性的檔案管理的工作,除了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之外,還開設了檔案局。

1954年8月26日,國務院秘書長第23次會議上通過了建築中央檔案館的提案。

為了能把檔案館建設列入1956年的國家建設基本任務,中央辦公廳以及其他相關協同部門緊鑼密鼓地展開了檔案館的宣紙、設計及規劃工作。

年近半百的曾三帶領著幹部們,在楊尚昆的領導下考察了昌平、海淀等各處山區的自然環境、地理水文以及交通狀況,最終選定了溫泉鄉白家瞳村西的常家墳作為最終地點。

12月初,中央辦公廳秘書局成立,中央檔案館籌備處由秘書局主管,12月中旬,國家檔案局作為統管全國檔案事業的行政機構正式成立。

1955年1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正式籌建中央檔案館,楊尚昆向中央任命曾三與鄧典桃為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提議也得到了批准,籌建中央檔案館就在中央辦公廳的統領下開始了。

1959年10月,中央檔案館正式建成開館。

除了保管與處理黨章文件外,楊尚昆還負責處理給中央的來信,決定哪些需要由領導人親自批複。

很快他就發現,信件中有不少來自老百姓向毛主席致敬以及向中央提出疑問的來信,百姓們的來信都十分重要,礙於數量繁多,為了與一些國外領導人的信件區分開,楊尚昆提議建立一個專門處理百姓來信的機構。

1950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辦公廳秘書室,專門處理群眾寫給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的信件,這就是信訪局的前身。

秘書室建立後,中央辦公廳每個季度都要在楊尚昆的組織下向毛主席等領導人寫一份處理群眾來信的報告。

毛主席在1951年批閱過1951年第一季度的報告後,於5月16日高度肯定了秘書室的工作,同時說:「必須要重視人民的通信,要給人民來信以恰當的處理,滿足群眾的正當要求。」

這一指示就變成了秘書室日後工作中最重要的一條方針。

1957年中央辦公廳與國務院秘書聽聯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信訪工作會議,設計了信訪工作機構的基本框架和工作模式,一些原則和做法沿用至今。

除了組建檔案館與秘書處外,楊尚昆還負責了中蘇兩黨聯繫等外交工作以及1964年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工作,均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深得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高度讚揚。

中央辦公廳的保衛工作

隨著新中國的綜合實力不斷上升,我國領導人們出席國外的次數也愈加頻繁。

但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時,國際形勢動蕩,領導人們進行國際訪問時生命安全得不到完全的保障。

原本領導人的安全是依靠公安部、警衛團以及調查部,但是當領導人出行涉及到外交與國際事務時,中央辦公廳就必須擔當起協調組織各方力量的統籌作用。

因此每當領導人出國訪問時,楊尚昆的工作就會變得加倍繁忙。

然而百密一疏,儘管楊尚昆每逢領導進行國際訪問時付出全部精力,在1950年代時還是出現了兩次十分危急的情況。

第一次是1955年周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遠赴印度參加亞非會議,帝國主義者和殖民主義者對於這次會議十分仇視,千方百計進行破壞和阻撓。

楊尚昆等人提前得知台灣方面將會借這次機會在香港危害周總理的生命安全,為此他與公安部、中央警衛局共同商討,決定讓周總理繞過香港改從昆明出發,其餘幾名工作人員和記者按原計劃在香港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轉機。

令人悲痛的是,儘管周總理特意要要求香港當局保證我方人員生命安全,4月11日「克什米爾公主號」還是發生了意外,它從香港起飛後發生了爆炸,機上包括8名中國工作人員的11人全部遇難。

這件事使得楊尚昆等人出來一身冷汗,他們不敢想像如果沒有事先得到情報,那麼原計劃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周總理會怎麼樣。

雪上加霜的是,11日晚周總理的警衛秘書何謙突發急性闌尾炎住院,周總理身邊只剩一名警衛員。

兩件噩耗加在一起讓楊尚昆等人頓感焦頭爛額,他們既要對外與英國和印度嚴正交涉調查此事,還要為周總理重新安排萬無一失的警衛工作。

經過徹夜的商討,最終決定派時任公安部副部長的楊奇清作為代表團顧問前往印尼全權負責會議期間的安全警衛和情報工作,同時增派李福坤為中總理的警衛。

4月14日,周總理不顧個人安危,仍按計劃啟程,在仰光會晤了緬甸總理吳努、印度總理尼赫魯以及埃及總理納賽爾

4月20日,會議開始後的第三天,我方又受到了有關威脅周總理生命安全的情報,這使得楊尚昆等人本就因擔心周總理而高高懸起的心更加不安。

最終,在中央辦公廳與公安部等多方努力和交涉下,周總理於4月29日安全返回昆明,英國當局也被批承認「克什米爾公主號」的爆炸是一起圖謀不軌的政治謀殺案。

第二件驚險異常的事就是1964年劉少奇與陳毅訪問印尼、緬甸等國,在柬埔寨情況十分不明朗的情況下,楊尚昆等人還是在不懈努力下,在保證領導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確保了這次柬埔寨之行的順利進行。

在一次次的外交任務中,楊尚昆不僅以出色的外交和統籌能力確保了國家領導人的生命安全,同時也為我國外交大國形象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不僅如此,楊尚昆還在工作中與多國重要人物建立了深深的友情,其中包括越南領導人胡志明以及蘇聯駐華大使契爾沃年科。

中央辦公廳的承上啟下作用

楊尚昆認為,中央辦公廳的實質就是為中央服務,中央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繁雜,中央辦公廳就需要聽中央號令,向下級傳達落實中央的決定,向中央彙報下級的突出問題。

所以楊尚昆每日除了處理中央下達的任務外,還十分注重中央辦公廳的承上啟下作用。

當時全國的通訊設施還沒有全面普及,儘管如此,楊尚昆還是堅持每日同各省各地方負責人保持通訊,哪個省份先通電話,那就先聯繫哪個省,絕對不會因為客觀原因阻礙他發揮自己在上下級之間的連接作用。

就這樣,楊尚昆通過親自點對點溝通的方式,向每個負責人落實中央決策執行情況,同時了解各省人民的生活情況以及治理過程中的重點難點,這為新中國各項新政的實施落實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楊尚昆還會積極聯繫各個部門之間,哪個部門有問題,哪個部門交上來的報告意見最有意義,他都會一一協調,及時給出自己的意見以及處理辦法。

在他的組織協調下,二十年間,中央辦公廳的工作逐漸形成了一套倍具效率的完整體系,各部門的劃分也逐步完善。

1998年,92歲高齡的楊尚昆因病在北京去世,結束了他漫長而光輝的一生。

參考資料:

《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09

《楊尚昆談新中國若干歷史問題》;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