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時期:日本人的中國觀有哪些轉變?

日本侵華戰爭之後,中日兩國的關係一直是國內史學家研究的焦點所在,日本從「仰慕」學習中華文化再到「蔑視」甚至是侵略中國領土,這種思想方式上的轉變與日本人中國觀上的轉變密不可分。

幕末時期作為日本近代史的第一個階段,上承元和偃武,下啟明治時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麼,在這段時期,日本人的中國觀又有哪些轉變,其原因和造成的影響又有哪些呢?

幕末之前日本人的中國觀

事實上,縱觀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其實是一個先上升後下降的過程。

江戶初期,幕府治國的核心主要以儒家朱熹的朱子學說為核心,在此期間,江戶幕府鼓勵國內士人文人研究學習朱子學儒學經典,甚至將朱子學說奉為日本諸學中的圭臬。

因此,作為朱子學說發源地的中國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江戶初期,日本從上到下都對中國抱有強烈的尊崇與憧憬。

日本「海禁」時代之後,這種帶有部分盲目追隨性的思想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變,首先提現在學者思想家身上,就是從開始的全盤接納推崇朱子學說演變至在學習的基礎上思考並強調日本本身的獨特性。

這部分研究者主要以西川如見、新井白石、荻生祖徠等人為首,他們在學習朱子學說的基礎上已經能夠開始主動地批判當時的「華夷秩序」,並開始思索日本自身的思想發展方向。

明清之後,日本開始流行所謂「華夷變態」的理念,這主要是因為清朝滿人入關,推翻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這就使得部分日本人認為他們才是中華文化的最好踐行者。

因此這段時期的日本思想家更多的是追求本國文化的優越性,這個理念的盛行無疑也佐證了日本早就對自身處於邊緣地位的不滿,他們急切想要擺脫當時所處的窘境。

而到了江戶中後期,朱子學說在日本國內開始不再受到青睞,相反,王陽明心學開始受到部分思想家和文人的追捧。

其原因主要源自於王陽明的學說中所具有的鼓勵自我、自尊無畏、思想解放、鼓舞志氣等積極因素對當時的日本政治改革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從這點來看,此時日本思想家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已經從最初的模仿學習尊崇有所轉變,更加註重從中擇取對本國發展有利的一部分加以應用和宣揚。

綜上所述,幕末之前,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大抵以學習尊崇為主,一直到江戶後期才開始將重點轉向本國文化的優越性。

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過程

幕末時期,隨著王陽明學說在日本的盛行以及整個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開始對中國有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態度」。

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里率領美國艦隊敲開了日本的大門。

1854年,幕府再次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炮火下屈服,不僅簽定了《神奈川條約》,之後更是和英國、俄羅斯、荷蘭也簽定了同樣的條約,與此同時,日本綿延200多年的鎖國政策正式瓦解。

國內國際形勢的種種轉變不得不迫使日本從上至下開始思索新的道路,然而此前一直作為日本「導師」形象的中國早已在鴉片戰爭中慘敗,甚至也如他們一樣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條約。

這就使得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態度再次發生轉變,他們開始認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已經不再適應當前時代的要求。

在此之後,日本國人一方面為了尋求本國的發展之路,一方面又想知道面對這樣的困境,曾經強大的中國又採取了哪些行動,日本決定派遣使者來到中國考察。

1862年日本「千歲丸」號駛抵上海,然而當時的上海,民生凋敝,經濟慘淡,遠不是傳聞中繁華的十里洋場。

不僅如此,剛剛經歷過戰爭侵襲的中國,不僅沒有出現良好的改革趨向,相反,部分封建主義依舊根深蒂固,民眾生活可謂水深火熱。

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初抵中國的日本人瞠目結舌,隨後船上便有人將其目睹記錄在冊,傳回國內,而經此一事,中國積弱已久的消息在日本國內不脛而走。

不久之後,許多在華日本人紛紛開始將在中國的所聽所聞傳回國內,至此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徹底轉變,從開始的尊崇直接轉變為輕視和不屑。

此時,日本國內開始湧現另一部分思想家,他們不再遵循前人的思維方式,徹底將曾經奉為圭臬的儒學經典拋之腦後,轉而學習起了在他們眼中更為強大的西方列強的發展模式。

為此,日本國內主要有這三個方面的轉變,儒學衰微,國學興起,以及洋學廣泛流傳。

再之後,日本國內極端國權思想和極端民族優越主義空前膨脹,這也促使他們萌生了更大的企圖,尤其是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國力大幅度提升,這就使得國內對外侵略主義再次抬頭,甚至發展到後來,最終成為國家主流政策。

綜上所述,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總體是呈現一個下降趨勢的,起初,他們對於和日本面對同樣困境的中國或許也曾有過同情和反思,但是隨著國內極端民族主義的抬頭,這種同情就漸漸轉變成了輕視和不屑,最終導致他們對中國態度的徹底轉變。

這一切,為後面的日本侵華做了鋪墊。

1874年到1945年之間,因為日本侵華,中國非正常死亡人口至少2.8億人,傷亡人數更是又3500多萬;而日本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20億美元。

幕末日本人中國觀轉變的原因

那麼,如果想要探求幕末日本人中國觀轉變的深層原因,我們應當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從中國方面來看,清末閉關鎖國,使得中國國力衰微,漸漸被世界大潮拋在身後,而清政府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國」的美好想像中,故步自封,使得原有的大國優勢蕩然無存。

除此之外,根植於封建主義的儒家思想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狀況。

其次,從日本方面來看,國人對中國態度的轉變以及在西方列強的炮火攻擊下東亞國際秩序觀的轉變,使得日本國內對所謂的「神國」理念和民族優越論高度膨脹。

多重因素聯合下,最終導致了幕末日本人所固有的中國觀的根本性轉變。

幕末日本人中國觀轉變的影響

那麼,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究竟對中國乃至世界格局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首先,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日本對中國的外交政策,幕末之前日本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雖不甚親密,但日本一直將中國視為東亞最強大的國家,甚至由於這種慕強心理,日本上下都在學習中國的思想文化,甚至將其視為治國之本。

在這段時間,日本與中國之間偶有使者往來。

而到了幕末時期,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不僅改變了日本國內的思想文化發展方向,更是直接扭轉了日本對中國的外交態度,而這無疑也是後來日本決定侵略中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對日本本身而言,國人中國觀的轉變使得日本國人的國家主權意識空前膨脹,尤其是在意識到中國積弱的現狀之後,更是促使他們萌生了躋身東亞各國中心國家的企圖,此後,日本國內的極端民族優越主義更是佔據了相當一部分力量。

除此以外,由於日本國人對中國態度的急劇轉變,使得他們將目光直接投向了西方列強,在此之間,日本國內湧現出了一部分徹底倒向西方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

他的「脫亞入歐」主張在當時的日本一經發布,就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支持,由此可見,當時日本國內對此類主張的認同度之高。

最後,從國際形勢上來看,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導致了他們對自身所處地位的深思乃至不滿,從而直接影響了日本之後的「大陸政策」,進而導致了東亞國際秩序的重新洗牌,最終影響了整個世界局勢。

綜上所述,幕末作為日本近代史的開端,它的特殊地位必定決定了它於日本人的重要意義,而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直接成為了日本走上侵略擴張之路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成幕末日本人中國觀轉變的原因紛繁複雜,既有他們自身思想上的原因,當然也離不開中國故步自封,不求創新的封建思想主義作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當時外界環境的變化。

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直接成為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也必須正視這段歷史,時刻提醒自己切忌盲目自大,故步自封,最終落於人後,造成落後挨打的局面。

如今,中國已經崛起。

在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增長,並且漲幅高達2.3%,2021年更是達到了8.1%的漲幅。

反觀日本,在泡沫經濟之後始終處於一種低迷狀態,2020年中國已經成為了日本的最大出口市場,出口比重超過了20%,而到了2021年,出口比重更是有25%。

參考文獻:

《試論幕末日本人中國觀的轉變》李家輝

《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二卷)[ M ] 楊棟樑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

《「千歲丸」上海行》]. 馮天瑜 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從「脫儒」到「脫亞"一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 韓東育 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