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11月21日,重慶時不時傳來解放軍的隆隆炮聲,9天之後,這座美麗的山城就要迎來解放。
12月10日,萬念俱灰的蔣介石與兒子蔣經國在隨從的保護下,從成都機場離開,逃往台灣,跟在他身邊的人已經是寥寥無幾。
至1975年,蔣介石病逝於中國台灣省,「反攻大陸」成了他窮盡一生都難以企及的夙願。
34年後的200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蔣介石最大的不幸,其實與毛澤東有直接關聯。
那麼,金一南先生到底是出於哪種目的才會說出這番話的?
蔣介石的不幸難道不是他咎由自取,為何與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扯上關聯呢?
圖|重慶談判時,毛主席與蔣介石合影
一、辛亥革命前後,毛澤東與蔣介石的恩恩怨怨
2009年,金一南老師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蔣介石這輩子最大的不幸,其實是與毛澤東主席同處一個時代。
他給出的理由是,毛主席、蔣介石分屬不同的政黨與階級,用手中的槍桿和心中的主義在現代中國激烈碰撞。
蔣介石於20世紀初縱橫捭闔,打敗了眾多北洋老軍閥,他所改組的國民黨是當時中國領土上唯一合法政權。
毛澤東投身革命工作後屢遭波折,這二人因為不同的黨派與信仰,避免不了的成為對手。
「剿滅」共產黨是蔣介石一生追求的目標。
中國共產黨與毛主席則不這麼認為,希望與國民黨共同建國。
因為理想主義與現實信仰的不同,到了解放戰爭中後期,蔣介石已回天乏術。
他不相信,更不願意接受自己失敗的命運,曾經不止一次對身邊人說過:「我怎麼會敗給了毛澤東這個傢伙?」言辭之中多有不甘。
即使敗退到中國台灣省後,蔣介石還是數十年如一日做著「反攻大陸」的美夢。
對此,金一南老師給出的最終解釋是:如果沒有毛主席這麼一位劃時代的天才偉人橫空出世,說不定蔣介石就能夠撲滅燎原之火的中國共產黨,繼而實現他的獨裁政治夢想。
如同老話常說的——既生瑜,何生亮!
回顧毛主席與蔣介石交往過程,在不同時間段,他們二人迸發出許多恩恩怨怨。
這些摻雜了個人感情與國家大事上的糾葛,最終導致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非國民黨。
1911年10月,18歲的毛澤東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辛亥革命。同一時間,一位24歲的浙江青年擔任敢死隊隊長,攻打浙江巡撫衙門,大獲全勝。
這位浙江青年就是日後的國民政府最高領袖蔣中正。
辛亥革命爆發前,中國正處於混沌腐朽的清王朝統治階段,百姓民不聊生,軍閥連年混戰。
那時候的中國真是看不到未來的出路。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人士推翻了2000餘年的封建糟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嶄新的社會體系與政黨。
毛澤東此時選擇退出軍隊,進入湖南第四師範學校學習,與同學們一起發起成立了「新民學會」,著重探討社會前途,吸收了諸多的政治概念,確立了系統理論。
蔣介石通過陳其美的引薦,他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認可。
緊接著,「五四運動」爆發,全國各所高校、工廠舉行了浩浩蕩蕩的大遊行。
毛澤東悉心研讀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後,他把研究的目光轉向了國外的新文化、新革命浪潮,與「五四運動」相結合。
蔣介石則投身上海的證券金融行業,後跟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
1922年6月,廣東軍閥陳炯明兵變,蔣介石陪同孫中山在廣州海域的「永豐艦」上朝夕相處了40多天。
圖|毛主席與柳亞子
這段經歷改變了蔣介石的一生,堅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繼承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參加了中共一大,成為中共湖南支部書記。
受共產國際指示,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党進行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
1923年的中共三大召開後不久,毛澤東受中共組織委託加入國民黨。
蔣介石奉孫中山先生的委託訪問蘇聯,訪蘇期間,為了國共兩黨今後的密切合作,曾有人邀請蔣介石加入中國共產黨,卻都被他婉拒。
1924年初,毛澤東作為湖南國民黨地方組織代表,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蔣介石列席了此次大會。
不知怎麼回事,蔣介石在國民黨一大上與孫中山爆發了激烈矛盾,他居然下令解散黃埔軍校籌委會,跑回了奉化老家。
這預示著國共合作的初始階段,蔣介石就處處看不上中國共產黨。
他與中共,或者說與中共所有高級領導包括毛澤東在內,都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兩黨政治綱領和目標有著較大差異。
直至1927年反革命政變爆發,蔣介石竊取勝利果實的醜惡嘴臉暴露無遺。
但是,蔣介石深受孫中山的器重,一直在國民黨內順風順水地晉陞。
反倒是毛澤東在1924年至1927年處處受到排擠,只好輾轉各地從事革命工作。
國民黨二大召開後,蔣介石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毛澤東繼續擔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
有一次,毛澤東親臨黃埔軍校考察,校長蔣介石帶領宋美齡親自到大門外碼頭迎接。
毛澤東在操場上發表公開講話,蔣介石與宋美齡帶頭起立鼓掌。
從這一細節不難看出,蔣介石對中國共產黨有著「既愛又恨」的感情糾葛。
不然的話,他如何與毛澤東這麼熟悉呢?
縱觀蔣介石與毛澤東在青年時期的恩恩怨怨,我們不難發現,早年的蔣介石非常贊成階級鬥爭。
擔任黃埔軍校校長一職後,蔣介石思想發生極大轉變,他認為國民黨,乃至整個中國都是自己的個人物品,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是潛在的威脅。
如果任由這個威脅不斷發展壯大,到那時國民黨將會何去何從?
圖|運籌帷幄的毛主席
毛澤東與周恩來同樣清楚蔣介石的真實用意,所以在「中山艦事件」爆發後,毛澤東主張反擊蔣介石。
蔣介石提出了《整理黨務案》,毛澤東主張「堅決頂住」。
從這時起,蔣介石已經想和中國共產黨爭奪革命領導權。
加上國民黨內部左派和右派爆發了十分尖銳的矛盾,蔣介石擔心中國共產黨蠱惑群眾衝進租界,破壞他和西方列強的關係,動搖他在我國華東一帶的權力基礎。
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宣布武漢國民政府、國民黨中央一切決議為非法,公開通緝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在內,加上國民黨左派共計193人。
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宣告破滅,毛澤東、蔣介石的恩恩怨怨由此進入新的篇章。
二、從短暫合作到刀兵相見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本方針,與中國實際制度相結合,進行一系列共產主義的宣傳。
反觀蔣介石名義上繼續沿襲孫中山先生留下的「三民主義」,實則任人唯親,一門心思地推崇「攘外必先安內」。
通俗地說,這一時期的毛主席已經形成了非常堅定的政治概念。
那就是堅定地跟隨共產國際的道路,把馬列主義本土化,堅持「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發動廣大群眾堅持敵後鬥爭。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於第二年和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剩餘部隊在江西井岡山勝利會師。
至1934年10月,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踏上了二萬五千里長征之路。
遵義會議召開後,正式確立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中心的領導層。
在紅軍開始長征前,共產國際對毛澤東提出過質疑,但很快,共產國際發現毛澤東提出的農民武裝和「農村包圍城市」路線較為符合中國國情。
長征開始後,蔣介石調集數百萬重兵與各地軍閥聯合,試圖殲滅中央紅軍主力。
在毛澤東主席的運籌帷幄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三過雪山草地,最終順利抵達陝北延安。
紅軍抵達陝北後,蔣介石認為這是絕佳的機會,趁著紅軍立足未穩,聯合東北軍與西北軍,力求在短時間內殲滅中央紅軍主力。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二位愛國將軍扣押蔣介石,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圖|60年代末期,蔣介石與宋美齡合影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迫於各方面的壓力,蔣介石同意國共兩党進行第二次合作。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證明蔣介石「亡共之心不死」。
重慶談判結束後,蔣介石單方面撕毀《雙十協議》,挑起解放戰爭。
至1949年12月,蔣家父子狼狽逃往中國台灣省,毛澤東主席帶領全天下勞苦百姓翻身做主,成為社會的新主人。
其實,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就已經察覺到了國民黨暴露出的問題。
首先就是腐敗。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薪資遠遠超過八路軍與解放軍,經過層層剋扣,基層士兵拿到手的實際薪資簡直少得可憐。
官員腐敗問題在全世界都屢見不鮮,但在戰時,這樣的腐敗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蔣介石多次強調反腐,總是雷聲大雨點小。
其次,國民黨軍隊不善游擊戰,一旦八路軍、解放軍與他們兜圈子,反動派的軍隊就像是無頭蒼蠅。
且大部分國民黨軍隊士氣較為渙散,沒有堅定的必勝信念。
此外,毛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國民黨軍隊不受人民群眾待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所到之處與當地百姓秋毫無犯,擁有非常穩固的群眾基礎。
這是毛主席一貫堅持深入群眾工作方針帶來的直接效果。
由此可見,解放戰爭爆發初期,國民黨擁有400多萬軍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不過150萬。
實際戰鬥力與後勤動員等各個方面,國民黨是落於下風的。
另外,蔣介石不如毛澤東主席那麼自信。
重慶談判還未開始前,蔣介石曾屢次三番邀請毛澤東。他原本認為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高級領導不敢以身涉險,到那時就能掌握話語權。
毛澤東主席識破了蔣介石的真實目的,力排眾議,決定親率中共代表團赴重慶與蔣介石進行談判,令蔣介石措手不及。
新中國成立後,蔣介石多次以中共「沒有人權,民主自由」、「迫害被關押的國民黨高級軍官」造謠生事。
圖|1963年,毛主席出席閱兵典禮
等到毛主席大手一揮,宣布釋放全部國民黨戰犯後,「台灣當局」徹底傻眼,只得以一些荒唐的理由拒絕這些前國民黨高級軍官入台,受到國際輿論的指責和孤立。
因此,蔣介石是個自信,又處處小心的矛盾體。用句成語來形容他,那就是色厲內荏。
對於這點蔣介石倒不否認,敗退台灣後,蔣介石曾經對蔣經國說:「毛澤東太厲害了,鬼點子太多,在這些方面我不如他。」
1972年,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曾問毛主席:「蔣介石把你稱為土匪,您把他稱什麼?」
毛主席手掐香煙,笑著說道:「互相稱什麼不重要,實際上我們與他的交情比你們要長得多了。」
後來根據尼克松回憶,他察覺毛主席和蔣介石與他們的國家命運是渾為一體的,這兩個領導人在歷史上同時出現;一位成為勝利者,一位成為失敗者。
反映出他們二人的差異,更反映在他們愛國方面的不同。
三、蔣介石最大的不幸,就是他咎由自取
回顧往昔,蔣介石似乎自始至終都沒有了解他失敗的真實原因。
金一南老師說是因為他與毛澤東身處同一時代,頗有些互相競爭的意思。
依我之見,在毫無民主可言的近代中國,蔣介石與他那些追隨者皆信奉「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句名言。
可落到實處上時,蔣介石與國民黨政府的方針是繼續推行用槍杆子建立起來的一黨專政,確立在全中國的統治地位、獨攬大權的政黨。
毛主席主張用槍杆子奪取政權,取得政權後要與人民共同商議國家大事,千萬不可一言堂。
從這點上看,蔣介石的失敗是在所難免的。
國民黨與共產黨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蓬勃旺盛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較量。
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國民黨能獲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勝算會更大。
然而,任何的政治概念與信仰最後還要到戰場上一較高下才能見分曉。
國共兩黨誰槍多人多,誰在軍事上更強大,誰就能獲得最終的勝利。
但為何「人多槍多」的國民黨反而失敗,而且失敗得很快很慘,不到4年功夫就完全退出了中國大陸呢?
答案不複雜。國民黨無論是在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中,在政治軍事上犯了一系列錯誤。
每一次戰鬥中,國民黨軍隊的武器彈藥包括人數都不會遜於解放軍,但缺乏鬥志。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始終抱有一種希望,那就是過上平等的生活。
我們的勇氣和決心不斷增強,國民黨方面卻不知為何而戰。此消彼長之下,人民軍隊抱著必勝的信念與反動態敢於決戰,絕不退縮。
何況到了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隊全靠「抓壯丁」補充兵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所到之處與百姓秋毫無犯,鄉民們都把自己的兒子主動送到解放軍部隊。
這就是人民信仰最後取得的決定性成果。
圖|毛主席與蔣介石合影
敗退台灣省後,蔣介石曾萬分沉痛地說過:「不是共產黨把我們打垮了,是我們把自己搞垮了。北伐時期,我們的黨員不愛財、不愛官,英勇善戰;
現在我們的黨員又愛財、又愛官、貪生怕死。」
既然蔣介石已經察覺到了國民黨失敗的真正原因,他卻沒有勇氣,或者說沒有能力進行改革。
包括蔣介石本人重用「四大家族」踐踏法治、任人唯親。上樑不正,怎能指望下樑正呢?
因此,蔣介石過分迷信「有了槍就能獲得一切」的錯誤信條,使用武力實行專制統治,搞個人獨裁,踐踏民權和法治。
在毛澤東主席的鼓舞下,中國共產黨人與人民軍隊為了獲得土地,為了獲得平等的生活鬥爭。
我們得民心,國民黨失民心,這一切都是蔣介石咎由自取,與任何人、任何團體都扯不上關聯。
國民黨歷來喜歡搞個人獨裁,實行專制統治,最終逼迫人民鋌而走險。
雖然國民黨和它的政府各級組織有公平選舉,所謂的「選舉」都是由蔣介石等人「指定」。
國民黨高級領導那一小撮人權力無限膨脹,限制了人民的生存權、自由權。
加上國民黨擅長粉飾太平,蔣介石不止一次地宣傳「黨國至上,精誠團結」,卻對內部的貪污腐敗視而不見。
這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國民黨已經不是一個資產階級的革命黨,就是一小撮地主官僚的利益集團。
這樣的政黨不亡,簡直沒有天理。
撼山易,撼人民難。國民黨利用把持的宣傳機器表面上,以「三民主義」為標榜,背地裡卻成為了官僚政治資本的代名詞,完全站地主官僚的立場,與絕大多數民眾為敵。
毛主席與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人民這一邊,這一得一失註定了國共兩黨的力量消長興衰。
最終演變成國民黨為了維護地主官僚階級的一切特權,愚不可及地把人民群眾當成奴隸抓起來,組成軍隊對付共產黨。
反觀成千上萬已經獲得解放的農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自願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身邊對付國民黨。
這樣看來,蔣介石失敗不是在於某個人,而是他站到了人民的對立面。
那一小撮的地主官僚可不管你什麼政黨職權,更不會在乎是蔣介石還是王介石成為國民黨的領袖,他們只注重眼前的私人利益。
蔣介石則與這些利益團體綁在一塊,上船容易下船可就難了。
結語
關於蔣介石為何會失敗的理由,毛主席在為新華社撰寫的評論中就已經指出:由於蔣介石政府採取了變中國為美國殖民地的政策發動內戰,和加強法西斯獨裁統治的政策,使自己處於和全國人民為敵的地位。
全國各階層人民團結起來,與蔣介石反動政府進行你死我活的鬥爭,其前途必然是眾叛親離、全軍覆滅,最終被歷史所淘汰。
究其根本,蔣介石最大的不幸,或者說他失敗的原因就是反人民、反革命、逆歷史潮流,視廣大人民如草芥。
毛主席的偉大之處在於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
從此,中國人民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披荊斬棘,艱苦奮鬥,走向勝利!
毛主席是一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信仰堅定!「十月革命」的成功雖然是指引方向,但與中國當時的實際國情還是有差距的。
毛主席在經過實踐後,清楚地知道中國的革命主力是農民,共產黨的生存空間在農村。
蔣介石是資產階級革命者的精英!他無法理解與相信,賤如草芥的中國農民群眾中所蘊含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與力量。
蔣介石一輩子耍權謀利,雖然後來信奉基督教,但賊心不改。尤其是敗退台灣前把黃金偷運去台,留下金元券騙苦眾多的老百姓,有人甚至傾家蕩產送了性命。
如果蔣介石不與毛澤東同時代,他也成不了大事,那中國更要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國可能要被眾帝國主義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