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藏書眾多,晚年為何獨愛笑話書

前言

毛主席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毛主席也是中國知名學者,人們都知道他酷愛讀書,而且他一生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思考。

哪怕毛主席在晚年時期,除了工作一直都是書不離手,他像海綿一樣從書本中汲取新知識,緊跟時代的步伐。

主席在晚年時期還有一個小癖好,就是愛讀笑話書,很多人對此感到十分驚訝,可是毛主席在看笑話書的背後,其實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

一、主席的藏書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嗜好就是讀書,每天可以不吃飯、不睡覺,但是不能不讀書。

對毛主席而言,無論什麼樣子的環境都無法影響他讀書。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毛主席也一直堅持讀書,即使深夜處理完工作,他也會略微讀上幾頁書籍。

我們可以通過數據來看主席的閱讀量:主席生前的藏書的種類達到近百種,數量竟然有十萬餘冊。

毛主席的秘書曾經感嘆道:「主席的藏書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小型圖書館了。」但是,這麼龐大的數據僅僅是毛主席讀過書中的冰山一角。

在毛主席去世後,相關人員對主席生前的藏書進行歸納統計時發現,這些藏書中佔比最大的是關於中國文學歷史的書籍,佔到主席藏書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圖|毛主席在讀書

還有許多有關馬克思主義、列寧思想的相關書籍,以及經濟、科技、農業等方面的書籍,以及一小部分的連環畫和小人書。

根據照顧主席的工作人員介紹,在主席龐大的藏書中,他老人家時常讀起中國四大名著,以及《詩經》、《論語》等中國古典書籍。

主席常說「中國古典文學裡蘊含的浪漫以及深刻含義需要去細細品味和認真感受,這不僅是在豐富自己的認識,也是發現中國文化的優秀,還可以激發民族認同感。」

主席收藏的書籍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從毛主席的青年時期直到他去世。

毛主席不斷擴充自己的藏書,在閱讀新書籍的同時,對舊書籍也時常翻閱,相互論證觀點。

主席藏書中有很多書籍因為翻閱的次數過多,書頁已經有了毛邊,毛主席很珍惜這些書籍,即使書籍已經泛黃老舊,他也會細心地撫平紙張上的褶皺,將它修補擺放起來。

哪怕是在戰爭時期,主席在需要轉移的時候,也絕對不會落下自己的書籍。

毛主席會在轉移前將自己的衣服和日用品等物件分給他人,從不心疼,但是他在另一方面卻十分「吝嗇」,他的書籍很少送人,因為這些都是他的珍寶。

圖|堅持看書的毛主席

新中國成立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上升,人們有了更多的消遣,例如聽收音機、看戲劇等,不過主席對於讀書的熱情依舊沒有消退。

主席每次要看書的時候,都會讓工作人員首先考慮在住宅藏書室尋找,如果這裡沒有,就會去圖書館借書,借書最多的地方就是北京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其次就是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

根據相關機構統計,在1949年——1966年,主席在北京圖書館借閱的書籍達到了五千多冊。

更別提在其他地方借閱過的書籍,主席閱讀量的龐大由此可以窺探一二。

在借書的時候,主席也是按照正常的借書流程操作,從來不搞特殊化。

1958年,北京圖書館進行內部調整,需要大批量更換借閱證,主席的得知後,特意讓自己的秘書去辦這件事情,可秘書卻認為主席可以讓圖書館的人把需要的書籍送過來,不用這麼麻煩地借來借去,這一想法剛提出就受到了主席的嚴厲批評。

主席告訴他說:「雖然我身份特殊,但是並不代表我有特權,所有的事情都有規矩和流程。」

毛主席不僅在工作閑暇之餘讀書,外出公幹的時候也一定會帶書,主席每次出行前都會自己事先整理出需要閱讀的書單,交由秘書整理安排運送。

在主席外出的專列上總是放著專門整理出來的書箱,從幾箱、十幾箱到二三十箱,根據出行天數的不同,數量上也會有所變化。

圖|毛主席

如果主席在需要閱讀的時候,發現沒有相關書籍,還會派人前往所在地的圖書館去尋找和借閱,一向和藹的主席唯獨在這件事情上十分的苛刻,無論如何一定要讀到這本書籍。

二、毛主席的讀書秘笈

第一,要懂得積累。

早在1915年的時候,毛主席在與友人的信中對於讀書就進行了探討。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就了解到積累的重要性,他告訴友人「博學基礎在於龐大的知識積累」,當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再考慮結合實際,將知識融會貫通,化為己用,這樣才能夠掌握知識的精髓,他總結這個思想為「先博後約」。

這一時期的毛主席十分重視知識的積累,在他學習和閱讀書籍的時候,時常會做筆記記錄知識點,同時也會將自己的觀點寫在頁面空白處,進行批註。

第二,毛主席青年時期的老師徐特立用論語教導他「學而不思則罔」,他也由此總結了一套學習方法「不動筆墨不讀書」。

毛主席會對自己讀過的書籍進行思考和批註,他認為思考和批註的過程是在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探討。

毛主席留下了非常多的筆記批註,在他青年求學的時候最多,這些筆記包括他的課堂內容整理、自學的批註感悟以及一些書籍的隨筆。

毛主席在進行課堂記錄的時候,並不只單單將老師的講課重點標註出來,還會將其他學科與之相關的內容全部整理標註,比如他寫的《講堂錄》就有一萬多字的批註,涉及到了哲學、歷史、數學、物理等多個方面。

主席認為人的思想不能被作者的觀點和方法所局限,要大膽的對書中的內容提出質疑,要有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毛主席在讀中國四大名著等古典小說時,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到當時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發展矛盾;讀李白辛棄疾杜甫李商隱的詩詞,可以從中學習到中國詩詞不同流派的文化底蘊,以及作者個人的優秀文采;讀魯迅的著作,可以感受到他深深的革命精神和使命感等。

圖|毛主席

第三,學習知識不能僅僅局限於書本,也要到實際生活中從實踐中去學習經驗知識。

所有的知識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又要總結知識,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激發人們不斷地進步。

第四,通過對中國傳統學科和西方學科的分類方式做比較,毛主席提出了讀書需要系統性的觀點。

系統性的學習可以使讀書變得條理,將龐大、瑣碎的知識串聯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現行的教育方式與毛主席當年的設想基本相同,不得不說毛主席提出來的的學習方法具有先進性。

第五,毛主席還提出了「三複四溫」的讀書方法,他自己也身體力行。

從主席讀書開始,對於喜歡的書籍就會反覆多次進行研讀和標註,到最後有很多書籍他都可以流暢的背誦下來。

圖|毛主席

這個方法現在很多人都還在使用,但是恐怕大家都不知道這個讀書方法毛主席也為大家實踐過。

第六,讀書需要勞逸結合,不能一味的死讀書。

1920年,主席在給友人的信中指出,要遵守衛生法則,「讀書一個小時就要休息十分鐘」。

認為自古以來書生的弊病就來自於久坐讀書,而不去強健體魄,他還以自己的實際情況舉例。

主席常常因為讀書久坐而感到了身體不適,但在他進行體育運動之後,就感受到身體舒展的放鬆,直到現在,這一教育方法依舊被中國各地區廣泛採用,從幼兒園開始,學生就有了體育課這一固定科目。

第七,要擁有創新性的思維。

讀書不能關起門來讀死書,這樣會故步自封,讀書一定是要多想、多看、多寫,對於有疑問的地方要敢於質疑,對觀點有新的想法要積極提出,和朋友一起共同研討。

第八,讀書必須勤奮和鑽研。

一味的懶惰並不能夠領會讀書的真諦,只有勤奮的人才能獲取成功。

青年時期的毛主席經常在鬧市讀書,自此來磨練自己的專註力,同時他也會就自己的觀點與老師和同學進行研討,刻苦的鑽研學問。

圖|毛主席的藏書室

三、主席的閱讀範圍

毛主席的閱讀範圍極廣,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主要閱讀方向。

延安時期

當時,共產思想在中國的革命實踐並不順利,甚至在某些時候並沒有與中國國情進行結合,如果照搬共產國際的革命理論,就會犯下教條主義的錯誤,對中國革命造成致命的打擊,新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需要一個符合中國國情、能夠指導中國走向勝利的革命理論。

在延安的日子,主席對哲學方面的書籍十分感興趣,於是,大量閱讀此類書籍。

外國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相關書籍,康德柏拉圖等著名哲學家的書籍等,還有與中國古代儒家道家等諸子百家相關的書籍,毛主席對這些書籍悉心鑽研。

毛主席認為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基礎,在哲學中可以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思維導向和方法,通過對這些哲學書籍的閱讀,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的發展有了更加深入的認知,結合中外哲學理論融匯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方針。

這一時期的文化積累,奠定了毛澤東思想的理論基礎,極大地推動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對於新中國的成立也有極大的指導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

新中國成立之後,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毛主席為了能夠更好地發展經濟,走出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封鎖,開始針對性地閱讀國內外有關歷史文化和經濟發展的書籍。

圖|青年毛澤東

這一時期毛主席閱讀的書籍內容十分豐富。

通過對歷史文化書籍和經濟方面書籍的閱讀,毛主席對不同國家之間的歷史文化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更是總結出了經濟發展需要因地制宜的觀點,在尊重他國文化的基礎上努力發展本國經濟才是正確的道路。

毛主席在閱讀《政治經濟批判》、《資本論》、《蘇聯社會主義》等經濟領域的著作後,對中國對外經濟的發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蘇聯社會主義》這本書毛主席不厭其煩地看了好幾遍,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經濟法則」這一章節中,毛主席每看一遍,就會在書上留下自己不同的見解,最後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批註。

晚年時期

晚年時期,毛主席曾經三次大量地借閱笑話類的書籍。

第一次是在1966年初,毛主席借閱了《笑林廣記》、《笑笑錄》、《明清四種笑話》等笑話書。

第二次是在1970年,在江西廬山修養的毛主席特意從北京圖書館借閱了二十多種的笑話書。

第三次是在1974年初——1974年7月,在半年裡面毛主席閱讀了大量的笑話書,北京、上海等地區的笑話書毛主席幾乎都看過了,這個時期的毛主席患有白內障,看書已經十分不便,為了主席能夠有較好的觀看體驗,工作人員特意挑選大字本的笑話書,給毛主席閱讀。

圖|毛主席記筆記

四、毛主席閱讀笑話書的隱情

毛主席集中地大量閱讀笑話書的背後也有一定的隱情。

第一,為了調整狀態。

毛主席在晚年時光中對於中國的未來十分憂心,他雖然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工作文件,但並沒有放棄對讀書的熱愛,長時間的工作導致他的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為了放鬆自己的精神狀態,主席就會看一看笑話書,正是有了笑話書,讓他在百忙之中多了一絲歡樂。

毛主席在接受採訪的時候也提到過這件事情:「在看書的時候,同一類的書籍讀多了,就會換另一種書籍調節一下,這樣做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疲倦。」

毛主席的秘書也說過,自己對主席「換著書看調節狀態」的方法提出過意見,主席則說:「一種腦力活動換成另外一種,也同樣是一種休息」。

第二,看笑話書是為了緩解孤獨和寂寞的心情。

毛主席的許多親人抗日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都英勇犧牲了,更何況在主席晚年,身邊的親人們也因為某些原因的影響無法隨時隨地前往中南海,這讓年邁的主席愈發孤寂,雖然他身邊有工作人員相伴,但卻始終無法代替家人的溫暖。

圖|毛主席

尤其是在普通百姓闔家團圓的時候,主席只能一個人孤零零的在辦公室中,孤寂加倍,因此,這時候笑話書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看笑話書能夠通過幽默風趣的笑話讓自己暫時忘卻煩惱,讓自己的心情保持短暫的愉快。

第三,看笑話書也是為了解另一種文學形式,是為了學習。

一個個風趣幽默的笑話中蘊含著豐富文化和哲學,經典的笑話都會被深深地烙下時代的印記,通過讀笑話,主席對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精神需求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四,在1974年,毛主席的身體健康狀況出現了問題。

中共中央為了毛主席的身體健康成立了專門的醫療組,醫療組內包含了心血管、神經、麻醉、呼吸、外科等等醫療方面專家,在這一階段,毛主席大量閱讀笑話書持續半年之久,因為,看笑話書能夠幫助他保持愉快的心情,在精神上與病魔持續地做抗爭。

五、晚年仍堅持閱讀

毛主席生命最後的十年當中,他的身體日漸衰弱,視力也逐漸模糊,為了能夠繼續閱讀,他配了多副的眼鏡用來看書,後來他的白內障日益嚴重,主席又專門買了高倍放大鏡來幫助閱讀。

1974年,毛主席的視力持續惡化,經過中共中央和醫療組的共同討論,為毛主席做了白內障手術,手術後,醫生為了主席便於工作,為他專門配備一副眼鏡,也特別叮囑他「一定要注意眼睛的休息,讀書的事情可以先放一放」。

可毛主席很快就將醫囑拋之腦後,直接投入到了書籍的懷抱當中,後來主席還因為眼鏡過重,戴著讀書不方便就將眼鏡取了下來,堅持使用放大鏡看書。


圖|毛主席與周總理

當時年過八旬的主席基礎疾病逐漸增多,甚至一直處於足不出戶的狀態,但是他仍舊沒有停下看書學習,每天他都會從卧室走出來,在沙發上靜靜的讀書。

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後階段,他的眼睛已經看不清東西了,雖然他無法看書,但是他依然想念陪伴自己大半輩子的書籍,於是就讓秘書為自己念書,主席雖然年邁,但記憶力依舊驚人,在聽秘書將書中的內容念過幾遍之後,主席竟然可以全文一字不落的背下來。

1976年8月底,主席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他仍提出要看《容齋隨筆》,工作人員緊急為他尋找,但主席的藏書室之前做了調整,一時之間無法找到這本書,出於無奈,秘書迅速向北京的圖書館借閱。

9月8日,也是毛主席去世的當天,主席還是在讀這本《容齋隨筆》,當時,毛主席剛剛從搶救室出來,全身都插滿了監護儀器,但是他仍希望繼續看書,雖然他已經沒有了拿起書的力氣,但是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他仍舊堅持聽了七分鐘的書。

結語

有人評價毛主席說 :「讀書成就了毛澤東,實踐造就了偉人毛主席。

毛主席雖然公務繁忙,但他仍能抽出時間去讀書、去學習,他用身體力行證明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真正意義。

主席的一生酷愛讀書,與書籍為伴,讀書這件事情已經刻在了他的靈魂里,即使在生命的最後幾分鐘他也對讀書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