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到英國巧借天時之風,背倚地利之勢,手握人和之錘,敲開了工業革命的大門。為日不落帝國的開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本文我從3個階段來分析一下帝國崩塌的原因:
今日因,他日果
- 宗教改革運動是十六世紀在西歐各國興起的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運動,其摧毀了各國的教會力量,否定了羅馬教廷對各國政治的控制
中世紀晚期,羅馬天主教會已蛻變成一個以教皇為首的腐敗的超國家權力機構,脫離了作為精神機構的本質。教會內外虔誠的基督徒,尤其是知識階層要求改革天主教會,回到基督教本源的呼聲很高。但是由於任何改革措施都將觸動天主教會原有的經濟和政治特權,因此以教皇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一直都抵制改革,並對教會內外的改革力量採取了高壓政策
16世紀初,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發動宗教改革,擺脫教皇統治,實現王權至尊。確立聖公會為國教會,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義和儀式。並且沒收教會財產,解散修道院
解散修道院的行動讓亨利八世收益頗豐,總共得到1593塊修道院田產,其中1527塊田產陸續賣掉。貴族階級買了一部分,同時購買的還有商人、律師、公務員。而鄉紳階層購買了其中的大部分(大約2/3)他們中的大部分是為了擴充現有的產業而購買田產。 於是,一個不同於封建貴族和農奴的新興階層,即以鄉紳,商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慢慢成型
西歐封建制度
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發起了一場來勢猛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宣布脫離國教,另立教會,主張清除基督教聖公會內部的殘餘影響。但是,在17世紀中葉時,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清教徒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被逼無奈之下,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美洲
天主教維護封建制度,清教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天主教維護的是封建統治階層的利益,而清教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利益。這一時期的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都是披著宗教外衣的各階級之間的利益之爭
1620年9月16日,一艘名為「五月花號」的木製帆船載著102名清教徒及其家屬離開英國駛向北美大陸,3個月後,抵達了今天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船上的102名乘客,成為北美大陸首批移民,是美國的鼻祖。作為清教徒的他們,終於擺脫了本國的控制和迫害
有了第一批,後面就源源不斷了,數百萬清教徒們懷著要在北美大陸建設一個「山巔之城」國度的偉大夢想,紮根落戶在這塊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
清教徒邀請印第安人慶祝感恩宴會
共同利益體崩解
1756—1763年,英法為爭奪海外殖民地和區域霸權進行了一場「七年戰爭」。1763年2月10日,《巴黎條約》正式簽署,標誌著英法戰爭正式結束。法國戰敗,向英國割讓了加拿大、印度、北美密西西比河以東、拉美加勒比海等地區的殖民地。自此,英國海上霸權確立,「日不落帝國」初具雛形
簽訂《巴黎條約》的凡爾賽宮
第一個錯誤:
- 吞併法屬加拿大地區
加拿大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很有開發前景。但吞併法屬加拿大這件事本身對英國和殖民地關係的鞏固卻是不利的
因為趕走了法國這頭在卧榻邊虎視眈眈的惡獸,十三殖民地和英國就失去了共同的敵人,彼此之間不再有團結對敵的需求。兩者就一定會陷入到連綿不絕的經濟和政治糾紛中
第二個錯誤:
- 前期為節省行政費用和軍費,讓殖民地自治。在北美殖民地成立的一百多年裡,英國並沒有直接從殖民地收過稅
- 後期為轉嫁戰爭帶來的財政虧損,對殖民地加征一系列新稅,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各階級人民的利益
英法戰爭結束後,英國雖然取得了最後勝利,卻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除了傷亡大量士兵之外,最要命的是錢燒得太多了。英國國債達到了驚人的1.3億英鎊,是戰爭之前的兩倍。英國政府為了將戰爭中的財政虧損轉嫁到北美殖民地人民身上,不僅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走私的制裁,而且立法開徵一系列新稅
1764年,英國政府頒布《糖稅法》這是英國政府歷史上第一次向北美殖民地收稅,導致了北美的糖商和百姓強烈的不滿
1765年2月,英國議會通過《印花稅法》這種印花稅額很重,它的實施損害殖民地各階層的經濟利益,引起反抗印花稅的廣泛鬥爭
1767年,英國國會通過《唐森德稅法》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的利益,激起殖民地各界的大反抗,商人也展開了強大的抵貨運動
這些稅法的加征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獨立戰爭的到來,為之後的美國獨立埋下了伏筆
1776年7月4日,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簽署《獨立宣言》
家財散盡,秩序潰散。坐失機宜,霸主移位
- 家財散盡,秩序潰散
第一次世界大戰
導火索: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參戰方:
同盟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協約國: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美國
損失:參戰國家達33個,投入軍隊超過7000萬人,15億人被捲入戰爭,有1000多萬人喪生,2000多萬人受傷。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導火索:1931年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參戰方:
反法西斯同盟國:美國、蘇聯、英國、中華民國
法西斯軸心國:納粹德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
損失:先後有60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共約7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5萬多億美元
世界大戰爆發的本質是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世界級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加速了英國的殖民體系的瓦解,大量殖民地的喪失讓原本國家體量就有限的英國徹底失去稱霸世界的資格。美元順勢取代了英鎊作為國際貨幣的霸權地位。同時,戰爭的消耗讓英國把幾百年攢下來的家底全部打光了,給國內經濟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敦刻爾克大撤退
- 坐失機宜,霸主移位
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地,蒸汽機的發明更是為工業製造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蒸汽機雖然解決了能量系統的體量問題,但沒有解決能量系統的「品質」問題。雖然蒸汽機的能量規模巨大,但其精度、可控性和便利性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
19世紀60年代,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正式進入「電氣時代」
電能在精細程度、可控程度和便捷性上要遠超蒸汽能量,即電氣動力系統的「品質」明顯優於蒸汽動力系統。這直接引發了產品系統的爆髮式發展,即產品的功能和複雜度迅速增加。電氣動力系統的應用使得製造業在規模和質量上都得到了空前發展
英國工業發展的最早,基礎設施完備;所以生產設備更新所需的成本很高。這也使得資本家不太熱衷於更新生產力設備。導致相對於新興經濟體(德國、美國)來說,英國設備陳舊,生產力低下
十九世紀末,英國資本家又將眼光轉向了美國等新興市場。得到資本的注入,美國的經濟迅速崛起,使得英國本就停滯不前的工業實力更是增長乏力
富足的財富如果只熱衷於資本運作,只沉迷於「錢生錢」的遊戲當中,而不去支持推動國內實體工業技術革命,落後也是必然
可以說資本的趨利性將英國捧上「雲顛」,也將英國踩入「凡塵」
我是 時間牧嶼 喜歡我的朋友點點關注 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