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官員的收入滋生了當時的腐敗(短文)

今天讀到《明朝那些事》朱元璋時期官員薪水收入部分,對於當時官員貪污的事情有點意思。

一、官員收入低,花費多,滋生腐敗

當時的官員收入非常低,普通的縣級官員俸祿才7.5擔米,還不全是米,還包含部分銀票,而這銀票還通貨膨脹得厲害,著實收入低,看到這收入,我們也是很吃驚的,這點收入怎麼活哈。

在這種情況下,官員除了自身的吃穿用度外,圍繞他的人就多,自然花銷也多。

自然也讓很多官員動了歪心思,打起了腐敗的幌子。

二、腐敗方式很特殊「折色火耗、淋尖踢斛」有意思

折色火耗就有點‬像‬給‬金銀首飾‬清洗‬,總的‬落下點‬什麼‬,還有‬就是‬折損‬、損耗‬也‬就‬算在‬裡面‬了‬,這‬就是‬所謂‬的‬撈油水‬。

折損的度確實不好控制,自然也就帶來了灰色收入的地方。

淋尖踢斛則是‬用來‬稱‬繳納‬稅收‬的‬尖‬形‬物件‬,大家‬為了‬足額‬稱‬重‬,就弄‬得‬比較‬滿‬。許多‬官員‬就‬想到‬了‬在‬稱‬物‬斛‬上‬下‬文章‬,想到了‬臨門‬踢‬一腳‬,讓‬上面的‬穀物‬掉落‬下來‬,然後‬不讓‬減稅‬者‬取‬,撈‬這部分‬油水‬,你看‬,這‬官員‬的‬智慧‬發揮‬到‬一定‬程度‬上了‬。

整個前期官員都充斥著這樣的灰色收入鏈條。

三、雖處渾濁,一身清廉

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官場氛圍不良的情況下,也還是有一定數量的官員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比如海瑞、吳琳等等,都是清廉的官員,也受到了後人的讚揚。

吳琳更是在退休後親自耕種,當有官員來查看他,問詢他家路時,田中老者竟然是吳琳本人,一點都不像退休高官的樣子。

清官留名青史,貪官則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