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史學的研究之中,秦始皇佔據中國古代皇帝首位的話,那隋文帝就已經佔據了中國古代皇帝第二位。他被看作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不可缺少的幾個皇帝之一,自西晉316年滅亡以來,中國分裂了幾個世紀之長,而隋文帝楊堅則是在公元589年重新統一中國,西方人的思維角度和東方人的方法思考的確有很大的不同,但我們所需要思考的是為何隋文帝在中國國內籍籍無名,但到了西方學者眼中卻成為了超越唐太宗,比肩秦始皇的皇帝呢?
西方榜單之中的隋文帝
這種觀點的影響力相當之廣,現在研究隋朝歷史的中國學者在總結以上幾點創造性成就的時候,依舊會按照西方原則將這些創造性成就歸納到隋文帝的頭上,但也有不同的人認為三生六部制和科舉制度是隋煬帝的個人創造。其實就結束南北朝、統一中國、三省六部制度、科舉制度這四項成就放到任何一個皇帝身上都足以使得他成為世界級偉大人物了,更何況以上所有成就都被放到了隋文帝一個人身上呢?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隋朝和晉朝之間的對比,為什麼不能說統一南北朝是隋文帝在位期間一個皇帝的功勞,就像是結束三國時代的人總不可能是晉武帝司馬炎一個人的功勞吧?史書之中當然是晉武帝一個人建立晉朝統一天下,但研究和熟悉三國的人其實在心中恐怕覺得司馬懿才是曹魏的掘墓人吧?
四項制度的發展歷史
西方學者可能會認為是,但中國學者的研究卻並非如此,中國學者認為這是一個長期歷史演變發展的結果,因為三省六部制度的圓形其實早在東漢年間就已經存在了,楊堅此人對於這套典範制度的貢獻甚至還不如魏文帝曹丕,再者說雖然時代府兵強大的原因背後是有均田制度,一般人也以為均田制度是隋朝的一個創造,但實際上這項制度在北魏時代就已經開始了,這些都是複雜產物的一個發展結果。
楊堅對於科舉制的貢獻應該是確立這項制度的名稱,使用這項制度來對寒門子弟進行選拔。可隋朝和唐初期依舊沒有改變魏晉南北朝以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殘酷歷史。唐朝之後直到武則天時代,才對世家大族把持國家朝政的這種局面真正打破,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不懂那個時代的殘酷,世家大族把控天下的時候,就算你英明如隋文帝、唐太宗依舊不能「隨意施政」,而你稍微自負一點,就會被這群人引向滅亡,例如隋煬帝楊廣死後國家天下被新崛起的李氏家族奪取。
隋文帝過高評價的原因
西方學者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通常會帶著他們本國的歷史傳統觀念,對於一些歷史細節經常是出現過高的抬高作用,比如像西方史學界之中也研究羅馬帝國歷史的時候,通常對於不同階段的羅馬帝國和羅馬滅亡之後再度建立的神聖羅馬帝國等國度冠以不同的稱呼,所以西方人的羅馬歷史之中才有了「第一羅馬帝國」、「第二羅馬帝國」、「第三羅馬帝國」這種概念。
西方學者錯誤就錯誤在將這套屬於西方歷史的獨特研究理論套用在了中國歷史研究上面,這些大量西方術語使用在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以下場面。像中國的秦朝和漢朝被西方學者和秉持西方史學研究方法論的日本學者稱呼為「中華第一帝國」;隋朝和唐朝則是被並稱為「中華第二帝國」;之後的明朝和清朝則是被統稱為「中華第三帝國」。這種觀念影響之下,隋文帝作為中華第二帝國的開創者,當然偉大到無以復加,可以比肩秦始皇的地步了。
結語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多少英雄過客。歷史不僅僅是王侯將相,關注時代物質的發展,才能從歷史之中看出真正的門道來。人物的底層邏輯實際上都是從整個社會的物質基礎之中發展出來的。
今天我們看統一似乎是中華歷史大勢所趨的結果,但是你把這段歷史放到隋末唐初的人來看,漢朝實在太過遙遠,晉朝立國時間又太短。隋文帝身處的時代基本上以分裂居多,對於大一統的概念其實沒有今天我們想的那麼理所當然。所以對無限抬高和崇拜隋文帝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