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送心]
一個國家想要在國際社會上得到認可,外交是不可缺少的一環。而在中國近代的外交史上,周總理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一筆,為新中國的外交立下汗馬功勞。
周總理
他不僅憑藉自己的智慧化解了許多來自西方國家媒體的刁難,還通過卓越的才能,帶領著中國的外交團隊,在蘇美冷戰格局下,為新中國在國際上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來。
初登國際舞台
弱國無外交,要想在外交上取得一定的成績,國家實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聯合國五大國的身份登上國際外交舞台,而這一切正是我們用國家實力硬拼出來的。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被稱為「立國之戰」的朝鮮戰爭。1953年7月27日,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硬是憑藉一己之力,讓當時的世界強國美國必須選擇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朝鮮戰爭
1954年2月8日,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地區的問題,蘇、美、英、法四國外長達成協議,決定召開日內瓦會議,中國也理所應當地得到了邀請。
黨中央對這次國際會議十分重視,力求能通過此次會議在國際上給中國留下一個好印象,從此讓更多國家承認新中國的存在。
周總理臨危受命,帶著中央精心選拔的外交團隊,於同年4月24日下午,乘坐專機抵達日內瓦。
其實,西方國家也對中國充滿好奇,所以周總理一行人剛下飛機,就吸引了許多記者蜂擁而至。
周總理
在眾媒體的採訪中,周總理言談有方,舉止有度,他的個人魅力一下子征服了所有人的心,除了美國。
因為朝鮮戰爭,上到美國代表杜勒斯,下到美國記者都對中國充滿敵意。
有一次,一名美國記者在採訪周總理時,主動與周總理握手,出於禮貌,周總理友好地同對方握手。沒想到這位美國記者,故意掏出手帕不停地擦手,彷彿與周總理握手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當時在場還有許多其他國家的媒體記者,他們都注視著周總理的反應,想知道周總理接下來的做法。
周總理也猜到,美國記者這麼做的用意,無非是想藉機生事,如果他當場生氣,便會給對方留下攻擊中國的把柄。想通了對方的用意後,周總理用一招輕鬆反擊。
周總理
只見他緩緩地掏出自己隨身帶著的手帕,也擦了擦手,然後扔到垃圾桶里說:「可惜,這手帕再也洗不幹凈了。」說完也不給那位記者反應的時間便離開,留給了大家無盡遐想的空間。
美國記者偷雞不成蝕把米,再也不敢作妖,也灰溜溜地離開了。
然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杜勒斯或者說他身後的美國顯然比記者還難纏得多。
日內瓦會議作為國際通過和平方式處理國際爭端的一種嘗試,無疑是相當有意義的。可在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差一點就因為美國人的胡攪蠻纏讓這次會議徹底失敗。
周總理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美國想在世界上確立自己霸主地位,早就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可中國居然在朝鮮戰場讓美國吃了一個大虧,它怎麼會甘心。
同時,它也不願意輕易把朝鮮讓出來,萬一朝鮮統一後,徹底加入社會主陣營,豈不是讓美國在世界上多了一個敵人。
因此,美國代表團自然要破壞朝鮮半島的和平議程,它既不同意將部隊從朝鮮半島撤出,也不同意讓朝鮮半島進行自主選舉,直接導致日內萬會議的第一項議題失敗。
而在會議的另一項議題——印度支那半島的爭端上,美國也同樣沒發揮什麼好作用。
印度支那地區作為曾經的法國殖民地,二戰結束後,被殖民的柬埔寨、寮國、越南三個國家希望能結束法國的殖民統治,實現國家統一,民族獨立。
美國依舊出於不想讓社會主義陣營擴大的目的,無條件支持法國繼續進行殖民統治,而負責這項議題的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做事死板,不懂變通,使得日內瓦會議直接陷入停滯。
大家都知道,繼續僵持下去,只能讓日內瓦會議以失敗告終,可是誰也沒辦處理這場僵局。
日內瓦會議
周總理就在這時表現出了他卓越的才能,他開始主動協調,法國和寮國、柬埔寨、越南這幾方國家的關係。使得他們在彼此都能接受的條件下做出讓步。
也因為這個契機,周總理開始與法國代表頻繁接觸,為中法建交奠定了基礎。1964年中法正式建交,法國也成了西方國家中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再回到日內瓦會議上來,對於美國這根攪屎棍,周總理也想出了對付它的辦法。
在會議召開期間,周總理接受了超過40個國家的採訪,有意無意提及美國故意破壞印度支那地區和平的做法,逼著美國不得不在輿論的壓力下妥協。
1954年7月21日,參加會議的國家們共同簽署了《日內瓦會議最後宣言》,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面對國際糾紛時該有的風範。
萬隆會議力挽狂瀾
在日內瓦會議取得成功後,周總理並沒有沾沾自喜,他深知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冷戰的格局依舊存在,中蘇矛盾也慢慢浮出水面,在兩大國夾擊之間,中國必須找到一條新出路,既能奠定自己國際上的地位,又能保障中國的和平發展。
在外交的做法上,中國選擇與第三世界國家合作,擰成一股新的力量。而這一切都要從萬隆會議開始。
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
二戰結束後,一大批亞非國家走上民族獨立的道路,但在兩極對立的世界格局下,怎樣保護自己國家的權益不收損害,成了包括新中國在內所有新興國家的挑戰。
1953年,印度尼西亞的總理提出了召開亞非國家會議的設想,希望能藉此將亞非國家團結起來,共同抱團以求生存。
1954年,這個想法稱為現實,二十九個亞非國家聚集在一起,正式召開萬隆會議。新中國作為亞洲最大的國家,自然也在出席的行列。
這次會議,對新中國來說十分重要,如果我國能在萬隆會議取得亞非國家的認可,那麼必能將新中國的外交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正因如此,中國再一次引起美國的忌憚,想要從中破壞。為此美國制定了兩個方案,一是刺殺周總理,二是煽動亞非國家對我國的仇恨情緒。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發表講話
對於第一個方案,說起來真讓人膽戰心驚。周總理作為新中國的中流砥柱,對於新中國來說是重中之中,一旦他們成功,對於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來說都是不可挽回的災難。
當時,周總理的行程計劃是,從香港出發,乘坐飛機前往雅加達。
就在這個途中,美國聯合蔣介石,在香港機場安插國民黨特務,扮成保潔,在周總理即將乘坐的飛機的右翼下安裝了一顆炸彈。
等到飛機起飛5小時後,炸彈爆炸,一共有11名中國代表團成員犧牲,而整個飛機上,也僅剩3名機組人員生還。
出事的消息,傳到印度尼西亞後,立刻引起高度重視,印尼政府馬上聯繫印度航空公司和中國政府,誰都害怕得知周總理出事的消息。
好在,我國早有準備。出事前中央早截獲了一份情報,得知有國民黨特務會破壞周總理的出行計劃,正好周總理因為做闌尾炎手術,無法按原計划去香港登機。中央本想阻止香港其他人員登機,可因為通信條件的限制,等取得聯繫時飛機已經起飛,造成一場悲劇。
周總理內心氣憤不已,有人勸他取消這次行程,周總理義正嚴詞地拒絕了,正是因為萬隆會議看起來驚險才更要去,不去豈不是隨了敵人的意。
4月17日,周總理順利抵達萬隆,讓所有關注周總理的人都鬆了一口氣。
與此同時,美方自然是氣急敗壞。好在他們有二手準備,提前與日本、伊拉克等與美國一個鼻子出氣的國家通好氣,讓他們煽動其他參會國家,共同抵制中國。
說起來,中國與這些國家有什麼仇呢?無非是中國信仰共產主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員。
所以,當會議中,其他國家聯合起來針對中國時,周總理並不慌亂,他囑咐秘書,將中國的發言順序調換到最後。
1955.4.17周總理出席萬隆會議
等到所有國家都發言完畢,周總理對著所有國家代表說了三句話:
「中國是來尋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
「我們之所以今天能聚在一起,是因為中國和大家一樣曾經飽受殖民主義的侵犯……」
「中國來這裡,為的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宣揚自己國家意識形態的不同……」
三句話後,周總理憑藉著他的政治智慧平息了一場針對中國的風波。最終,在萬隆會議上,中國得到了亞非絕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周總理又一次為新中國在外交上取得一次勝利。
外交新局面
真正讓新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的,還是中美取得建交,讓新中國被大
多數西方國家認可,成功入住聯合國。
1969年,尼克松正式就職美國總統,並表達了想與中國改善關係的意願。抓住這一時機,中美關係飛速發展。
尼克松
1971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在日本參加世乒賽期間,美國一名叫科恩的球員不小心登上了中國隊乘坐的大巴。中國隊球員庄棟即時化解了他的尷尬,並且送給了他一塊來自中國杭州的刺繡做紀念。
科恩十分感激中國球員,提出要來中國的請求。周總理得知這件事後,立馬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認為這是個機會,當即批准,中美雙方來了一次「乒乓外交」。
同年10月,在美國的默許下,中國正式取締台灣入住聯合國,此後,聯合國內能代表中國的只有五星紅旗。
到了1972年2月,尼克松到中國來訪問,期間,中美正式確立雙方的外交關係。
尼克松訪華
2月21日,周總理特意舉行國宴,邀請尼克松赴宴。尼克松對周總理的大名早有耳聞,他聽說周總理有一隻胳膊受過傷,在雙方會面時,特意主動幫周總理脫去大衣,表達自己的友好敬意。
在外交場合明爭暗鬥了那麼些年,周總理估計也想不到,雙方還有今天這樣和諧的場面。
周總理也是個投桃報李的人。在宴會上,周總理吩咐人特意演奏了尼克松在就職總統時的音樂,既傳遞了中國人民的友好,又表達了中國人民對他的尊重。
尼克松果然十分高興,他聽說周總理酒量好,便主動向他敬酒致謝。其實這時的總理早就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再喝酒了,可他還是毫不猶豫地喝下了尼克松總統的酒。
這一幕也被記者拍下,成了見證中美關係的歷史性一幕。
讓人痛心的是,5月份周總理便確診膀胱癌。可見他當時在接待尼克松總理時身體承受了多大的傷害,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國家,我們的民族……
與美國建交後,中國在外交上更加如魚得水。資本主義陣營的國家本來就以美國馬首是瞻,在中美關係取得歷史性進步的時候,其他國家也追隨著美國而來。
比如1972年2月23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就緊隨尼克松其後來華訪問,到了下半年9月直接與中國建交。
田中角榮訪華
就這樣,到了1973年年底時,我國基本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全部建立外交關係。
外加我國與亞非國家一直以來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到了1978年,我國近代史上,以「獨立自主」為主題的外交階段順利結束,進入改革開放時期的「和平與發展」為目的的外交征程。
而如今,我國正在開展以「民族復興」為主要目的的外交活動,這一切都離不開先輩們打下的基石。
謹以此文,悼念一生鞠躬盡瘁的周總理,以及在新中國外交歷史上做出貢獻的所有先輩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