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虎父無犬子,民國和國民黨的締造者孫中山先生堪稱民國時期的「卧龍鳳雛」。那麼他唯一的兒子孫科為何卻是默默無聞呢?
自稱是最好學生的蔣介石與孫科的關係怎麼樣,為何孫科要拒絕一同前往台灣的邀請呢?
一、驚才絕艷的孫科
孫科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獨子,自然是得到了孫中山先生全心全意地愛,即使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孫中山先生並沒有和孫科生活在一起,但是卻依然非常關心孫科的學習生活。
當孫中山先生聽說孫科喜歡看書更是喜出望外,百忙之中經常寫信給遠在美國的孫科,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議甚至還會親自為孫科選擇書籍。
孫科對於孫中山先生也是充滿了舐犢之情,在和孫中山先生的通信過程中會告訴孫中山先生的學習進度和一些身邊的發生的趣事。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叮囑更是一個字都不敢忘,用心地去執行,按理來說子女對於「嚴父」一般都是懼怕的,然而孫中山先生和孫科父子二人卻發展出了獨屬於二人的相處模式。
都說虎父無犬子,此時的孫科也似乎證明了這句話的正確性,孫科中學畢業之後在孫中山先生的支持下學習了農業,本科時學習了文學後來更是考上了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學習法學。
這三份專業不能說一模一樣吧,只能說是毫不相干。
若是平常人一輩子能夠把一樣學好就不錯了,可是偏偏作為學霸的孫科竟然全都學得不錯,學習成績不錯也就罷了,孫科的思想覺悟似乎也特別的高。
在孫中山先生的影響下,他早早地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了會裡最小的同志,在報社任職期間更是成績斐然,好評不斷,優秀的人誰都喜歡,更何況這個優秀的人還是自己的兒子呢。
1912年,孫中山先生與孫科的母親盧慕貞離婚再娶對孫科也沒有絲毫的影響。
孫科一生生育6位子女,前三位都是孫中山先生親自起名,可見孫中山先生對於孫科是疼愛到了極點,才會愛屋及烏這般重視他的孩子。
二、從政之後,暴露性格缺陷。
父慈子孝讓人羨慕,只是沒想到孫科回國之後卻發生了變化。
1921年,孫科回國出任第一屆廣州市市長,本來孫中山先生覺得孫科太過年輕不適合,應該在底層鍛煉鍛煉,然而胡漢民等人卻認為孫科無論是能力還是經驗,都可以很好的勝任這個職位。
剛剛回國的孫科為人謙虛、恭謹得到了不少人的好評,胡漢民對他更是好得不能再好了,事事為他著想。
只是孫科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獨子「國民黨的太子爺」,無論他職務如何,所到之處所有人都會畢恭畢敬的,慢慢地他就開始飄了。
偶爾一次意外,他聽到胡漢民說他有「大少爺脾氣」從此就記恨上了胡漢民,全然忘了胡漢民對他的好。
終於有一次他為自己「狠狠出了一個口惡氣」,胡漢民籌集軍餉的時候,孫科在沒有證明的情況竟然以胡漢民私下斂財為由拒絕支付。
軍餉是何其重要,這直接關係到前方戰士的生死,歷史上有多少因為軍餉不到位,而導致前方戰士吃不飽穿不暖而無力應敵失去性命的。
飽讀史書的孫科又怎麼會不知道這些呢,可是他還是偏偏就這麼做了。
孫中山先生大概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一向引以為傲的兒子竟然會這般不顧大局,為了一己之私肆意妄為,更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會這麼眼盲心瘸,竟然看不出胡漢民才是那個真正對他的好的人。
而其他人之所以對他好只是因為他是孫中山的兒子,想要在他身上謀取利益罷了。
孫中山先生大怒之下狠狠地責罵了孫科,卻是不想孫科竟然不但不知悔改,反而覺得胡漢民挑撥他們父子的關係,再一次把氣撒到了胡漢民身上,用自己的手杖直接打了他。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卻不知悔改。
孫中山先生一生都在為了民主為了革命在奔波,如今看到自己心愛的兒子,竟然如同舊社會那些不把人命當回事的紈絝子弟一般隨意傷人,怎麼能讓孫中山先生不惱怒呢。
被氣得喪失理智的孫中山先生拿出槍將槍口對準了孫科,差一點就要了孫科的命,還好警衛發現的及時阻止了。
孫科大概也沒有想到,疼愛自己的父親不但為了一個外人責罵了自己還把槍口對準自己,這一刻他慫了也怕了,他知道他的所作所為觸及到了父親的底線,只能乖乖服軟。
後來孫中山先生在世期間,孫科再也沒有鬧出什麼幺蛾子,儘管如此,已經知道孫科秉性的孫中山先生不但沒有立孫科為繼承人,還沒有讓他染指兵權。
三、孫中山先生去世,開啟與蔣介石「相愛相殺」時代
孫中山先生去世之後,蔣介石掌了權。
當初僅僅因為胡漢民一句「少爺脾氣」就開始記恨他的孫科,面對「搶了」他父親的寵愛和權力的蔣介石,又怎麼會輕易咽下這口氣呢。
和蔣介石不和的孫科,公開地站在了當時國民黨另外一個大權在握的人那邊,宣布他才是孫中山先生指定的繼承人,那個人不是他人就是後來中國最大的漢奸——汪精衛。
孫科的這一操作讓當時的蔣介石很是難堪,一度被逼得下野。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孫科眼神不好,蔣介石雖然背叛了革命,但是卻沒有背叛中國,而汪精衛卻是直接變成了日本人的走狗。
其實孫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眼神不好,而是反覆無常。
就在他的幫助下汪精衛馬上要掌權的時候,他又站在了蔣介石那邊將汪精衛拉了下來,這般反覆無常讓人看了瞠目結舌。
雖然蔣介石也不是什麼大氣的人,但是向來自稱是孫中山先生最好的學生的蔣介石,還真不能拿這個處處給自己的難堪的孫科怎麼辦,只能想辦法讓孫科遠離政治中心,不過這中間也不乏蔣介石覺得孫科弄不出什麼風浪來,也就隨他而去了。
很顯然沒有自知之明的孫科並沒有「理解蔣介石的苦心」,還是一心一意與蔣介石作對。
特別是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後,一直堅持「以黨治國」的孫科更加看不上了蔣介石了。
他一直暗戳戳地給蔣介石下絆子,企圖在國民黨內部進行革新,直到1946年國內政治局勢發生巨變,孫科停止了革新,轉而支持蔣介石的政策。
四、拒絕蔣介石的邀請,漂泊海外十餘年
1949年,隨著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蔣介石決定退守台灣。
在撤離之前,他依然沒有忘記老師的愛子孫科,親自致電給孫科希望他能夠一起離開,卻是遭到了孫科的斷然拒絕。
在孫科眼中蔣介石可不是什麼好人,單看張學良從「西安事變」之後一直被幽禁就知道了蔣介石不是個大氣的人,心眼小得不行。
孫科雖然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大的能力,但是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獨子在國民黨內部的影響力也是不小的,更何況蔣介石几次的下野都或多或少和他有些關係。
向來睚眥必報的蔣介石又怎麼會輕易放過自己呢,與其到了台灣之後仰人鼻息,倒不如選擇獨自美麗,比較自己多年來一直身居高位,家中積蓄不少到哪裡不過好日子啊。
隨後他帶著人家一起去了香港,當時不少的不願意去台灣的國民黨高官都來香港,他們知道孫科來了之後紛紛前來拜訪,都說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
這些國民黨高官雖然在大陸的時候個個錦衣玉食的,到了香港之後很快就坐吃山空了,他們拜訪孫科不也為別的,只為孫科可以救助一下他們。
看著昔日的同僚這般生活潦倒孫科心裡也不是滋味,但凡是有求助的,他都是能幫就幫。
都說一群人幫一個人容易,一個人幫一群人難,很快孫科家中流動的資產都已經花光了,即使這樣,那些人依然沒有放過孫科還日日「拜訪」。
為了擺脫這樣的生活,孫科和家裡人商量之後將香港的房子賣了去了法國,後來又輾轉到了美國。
有了賣房子的錢,節省一些他們家還是可以過得不錯的,卻不想到了美國不久孫科就被查出患了多種疾病,治病賣葯又花費了不少。
為了節省開支孫科和妻兒住在一個狹小的房子里,每日自己打掃衛生,種菜吃飯。
雖然這樣的日子裡困苦,但是卻是多了許多讀書的時間,這對於嗜書如命的孫科而言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不過後來,孫科在蔣介石的多次邀請下還是選擇去了台灣擔任考試院院長和東吳大學的董事長一職。
五、政治方面的不足不代表其他方面的不足
雖然孫科在政治方面顯得特別的稚嫩、任性,但是也不能否認孫科是個有才華的人。
都說望子成龍,本已經是人中龍鳳的孫中山先生對於自己獨子肯定是要求更高,但是很顯然,孫科在某些方面不但達到了孫中山先生的要求,甚至還達到了一個特有的高度,導致了孫中山先生喜不自勝,甚至隱隱以他為傲。
事實也是如此,孫科是同盟會最小的同志。
加入同盟會之後更是擔任了《自由新報》和《大聲周刊》的編輯,成績斐然。
他編寫的《都市規劃論》、《廣告心理學概論》兩本書更是好評不斷,在任職交通大學校長的時候,他開創了學習歷史人才鼎盛的「黃金時代」。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說明了其實孫科並不是庸才,他的能力其實強於大多數人,只是他父親孫中山先生的光環實在是太強大了,這才導致了他一直生活在父親的光環之下。
其實如果當初他沒有選擇從政,而是選擇了從事教育一類他比較擅長的工作,以他的能力未必不能成為一代大家。
總體來說他是一個極為矛盾的人,他雖然沒有半點政治敏感度但卻是一個有著政治抱負的人。
他會因為想將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傳承下去而大力抨擊蔣介石的專橫獨裁,也會因為種種原因的制約而支持蔣介石,這也形成了他讓人捉摸不透的政治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