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奸臣往往都能混得很好

最近讀史讀到唐德宗李適,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兩個大奸臣的態度。一個是宰相盧杞,史書說他面藍、醜陋、無才學,可就是這麼一個人,卻被德宗攫拔為宰相,並且成為德宗在位26年中35位宰相里最為親信的一個,沒有之一。

既便盧杞後來逼反了李懷光,捅出了天大的簍子,在群臣彈劾下被貶職,德宗仍對他念念不忘。

德宗登基五年後,曾與傳奇人物李泌談論過對幾任宰相的看法,能夠擺上德宗桌面的也就崔佑甫、楊炎和盧杞三人,德宗評價崔佑甫偏執、楊炎無理,只有盧杞能和他聊到一起,從不頂撞他,對他所交辦的每件事都認真去做。

而實際上,崔佑甫的施政讓德宗剛剛上任就具備了貞觀氣象;楊炎雖然害人,但也做了不少實事;盧杞卻不僅一點也貢獻沒有,反而間接導致了涇原之變,差點葬送了大唐天下。

後來,德宗又先後任命李泌、陸贄為相,這兩人都是德才兼備的賢能之臣,幫助德宗迅速穩定了涇原之變後紛亂的局勢。可誰知形勢剛好一點,德宗就翻臉不認人,又寵信上了盧杞推薦的裴延齡。此人比盧杞還能折騰,德宗一有想法他就馬上落實。德宗在他面前真是開心的不得了。後來,裴延齡病死,舉國都在歡慶,只有德宗傷悲莫名。

其實,翻翻史書,不論在哪個朝代,奸臣往往都能混得風生水起。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嚴嵩和珅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但凡奸臣,他們都有如下共同特點。

1.總琢磨人而從不琢磨事。即把皇帝當成一個人來看。既然同樣為人,那就總會有人的慾望與需求。只要把准了皇帝的喜好,然後想盡辦法全力予以滿足就完事大吉了。至於天下、工作、民生等等這些身外之物,大面兒過得去就行了,認真做甚!而這些恰恰是那些賢將良臣的短板,他們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去考慮皇帝的私人生活。同時,在他們眼裡,皇帝應當是道德的楷模,是上天之子,他們要做的是敬畏而不是親近。這就決定了皇帝與奸臣的關係是親人,而與他們最多是同事,親疏差別由此而生。

2.陰人毀人害人。奸臣如果只是想與皇帝處好關係,那到也無所謂。關鍵是他們總是毀人不倦。盧杞陰死顏真卿,裴延齡陷害陸贄,秦檜害死岳飛,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打擊異己是表面現象,內心惶恐才是個中根由。他們自然知道,他們所做之事與公序良俗,與法律道德是毫不相容的,他們巴不得天下人全都如他們一般黑,所以見到有品行的人,他們就從心裡恨,為什麼?這讓他們比照到了他們的無恥。

3.貪利圖名。當奸臣圖什麼?自然要有所得有所獲,否則誰會卑躬屈膝腆著臉當奴才。因此,奸臣絕對都是貪官,打著為皇帝為公家辦事的大旗,大撈猛撈。也絕對都是名利之徒,沽名釣譽粉刷自己,誰擋他的道他就是他的敵人,只為一己之私,哪管天下洶洶。

那麼,現在還有奸臣嗎?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監管體制的健全透明,奸臣不再敢如封建王朝那麼張揚,而是潛藏於芸芸眾生之中,裝扮成道貌岸然之狀,暗地行苟且姦邪之事。

其實,所謂的奸,全在一個私。起了私心,自然就不懷好意!袪除私心,靠制度機制,更要靠良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