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的職場權謀:羅貫被杖殺、強項令及其他

通鑒的職場權謀:羅貫被杖殺、強項令及其他


在《資治通鑒》上看到一位耿直的縣令羅貫被殺,深為惋惜。

羅貫忠耿被殺

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河南縣令羅貫原為禮部員外郎,性格強直,為郭崇韜推薦任河南縣令,為政不避權豪,拒絕宦官請託,為宦官所恨。河南尹張全義也以羅貫剛直不阿,忌惡之。張全義曾遣婢至皇后處誣告羅貫惡事,皇后與宦官共毀羅貫。唐庄宗李存勖怒羅貫而未發其罪。後來庄宗到洛陽西南壽安看坤陵上役者,所經之途,道路泥濘,橋樑多壞。庄宗問此地為誰轄治之所,隨從宦官說此地由河南縣令羅貫主政。庄宗怒,令捕羅貫下獄;獄吏毆打羅貫,致使體無完膚。八月癸未,又下詔處斬羅貫。郭崇韜上諫庄宗說:「羅貫失修道橋,按刑法不當至死。」庄宗說:「太后靈駕即將由此經過,天子又朝夕往來於河南,縣令羅貫卻不修道橋。你竟說他無罪,你定是他同黨。」郭崇韜說:「你是萬乘之君,怒殺一縣令,會使天下人說你用法不平。」庄宗說:「既然你愛護羅貫,就由你斷處此案。」唐庄宗拂衣回宮,郭崇韜隨之入宮,繼續上奏論此案處斷之理。庄宗閉殿門,郭崇韜不得入。羅貫終被杖殺。

《資治通鑒·後唐紀2》

【原文】八月,癸未,杖殺河南令羅貫。初,貫為禮部員外郎,性強直,為郭崇韜所知,用為河南令。為政不避權豪,伶宦請託,書積几案,一不報,皆以示崇韜,崇韜奏之,由是伶宦切齒。河南尹張全義亦以貫高伉,惡之,遣婢訴於皇后,後與伶宦共毀之,帝含怒未發。會帝自往壽安視坤陵役者,道路泥濘,橋多壞。帝問主者為誰,宦官對屬河南。帝怒,下貫獄;獄吏榜掠,體無完膚,明日,傳詔殺之。崇韜諫曰:「貫坐橋道不修,法不至死。」帝怒曰:「太后靈駕將發,天子朝夕往來,橋道不修,卿言無罪,是黨也!」崇韜曰:「陛下以萬乘之尊,怒一縣令,使天下謂陛下用法不平,臣之罪也。」帝曰:「既公所愛,任公裁之。」拂衣起入宮,崇韜隨之,論奏不已;帝自闔殿門,崇韜不得入。貫竟死,暴屍府門,遠近冤之。

羅貫被殺,一是其為人太正直,得罪人太多;二是他處處向郭崇韜彙報,羅貫的對國忠誠則易讓人曲解為對郭崇韜忠誠,有結黨之嫌;三是郭崇韜有威權震主之嫌,李存勖想借雞駭猴,打擊郭崇韜,因此郭崇韜越求情,羅貫則越成必死之局。職場教訓:除非權出副職,正職被架空,否則,職場上遠離副職,凡是副職對你示好示惠拉攏你,正職都會心存芥蒂,都會被正職惦記。

正直忠誠受冤歷史有很多。

盧植功未受賞反成囚

盧植率軍接連打敗黃巾軍張角,把他圍困在廣宗城,眼看就要攻下時漢靈帝派宦官左豐去視察,有人勸盧植賄賂左豐,盧植不肯,於是左豐回到洛陽靈帝說:「廣宗城的賊寇很容易就能攻破,盧植卻讓軍隊在營里休息,等待上天誅殺張角」

靈帝聽後勃然大怒,派人用囚車將盧植押回洛陽,僅僅是免除了他的死刑。

《後漢書·卷六十四·吳延史盧趙列傳第五十四》

【原文】連戰破賊帥張角,斬獲萬餘人。角等走保廣宗,植築圍鑿塹,造作雲梯,垂當拔之。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征植,減死罪一等。

司馬光認為君明臣直,因此才有「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君明會包容臣下之直,君暗則臣直受曲。

太宗懷鷂

太宗曾得到一隻好鷂鷹,正將它置於臂膀上逗玩時,遠遠望見魏徵走過來,便立刻把鷂鷹藏在懷裡;魏徵上奏朝政大事,時間拖得很長,鷂鷹最後竟死在太宗的懷裡。

足見太宗對直臣的敬畏與寬容。

唐人劉悚《隋唐嘉話》

【原文】太宗得鷂,絕俊異,私自臂之。望見鄭公(魏徵),乃藏於懷。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語古帝王逸豫,微以諷諫。語久,帝惜鷂且死,而素嚴敬征,欲盡其言。征語不時盡,鷂死懷中。

強項令

相同的有東漢時期不畏權貴的強項令董宣嚴格執法,格殺公主家奴,並且寧死不向公主謝罪,被劉秀賞賜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強項令」, 流傳至今。秉公執法的精神。

《後漢書·酷吏列傳》:後特徵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於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願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聖德中興,而從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主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困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慄。京師號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鳴董少平。」

董宣如果生在後唐李存勖時,估計也活不成,歷史告訴我們,對正直人的態度,可以看到這個社會的向上向下趨勢。

李存勖勵精圖治創立了後唐,但隨後任人唯親,短短三年,他就在背叛中被殺,讓人為之扼腕;相反太宗和光武兢兢業業則國祚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