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年近八旬的王玉齡接受粟裕大將侄子粟剛兵的邀請,來到山東省臨沂市孟良崮祭奠殞命於此的亡夫張靈甫。
張靈甫,蔣介石愛將,曾任被譽為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國民黨整編第74師師長。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整編第74師被陳毅、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全殲,張靈甫亦被我軍擊斃於孟良崮一山洞處。
王玉齡來到張靈甫殞命的那處山洞後,在山洞中放上了一束鮮花,然後怔怔地站立在那裡許久,眼前朝著前方望去,未曾有過半點挪動,面露憂傷神色,眼含熱淚。
此時,在場所有人都不知道她的內心到底在經歷著什麼,又再回想著什麼。
但是,從她那無時無刻流露出的,抬頭便可見的悲傷的神情中,可以看出此刻的她很悲痛,內心正在承受著常人難以想像的煎熬。
當得知張靈甫的墓將被建在他殞命的山洞上時,王玉齡向身旁工作人員提出:「也給我留一個位置」,希望組織能在張靈甫墓的旁邊給她留一個位置,待到百年之後和丈夫合葬。
王玉齡與張靈甫的婚姻只有短短三年,而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到一年。
然而這段無比短暫的婚姻,卻是王玉齡一生中最美好,最深刻的回憶,她至死都沒有忘記張靈甫,沒有忘記他陪伴在自己身邊那短短不到一年的點點滴滴。
在了解王玉齡與張靈甫的感情前,曾有人這樣問過我:
「是不是人真的可以依靠回憶活一輩子,在無盡的思念和永無止境的孤單中,告訴自己,我不害怕,我心裡還有他?」
那時的我不知該如何回答,在時間長河中,人類這長則八九十年,短則四五十年的一輩子看似很短暫,可對於渺小如塵埃的人類來說,這卻也很長很長,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一輩子只思念一個人呢?直到看到王玉齡,我這才知道,原來世間真的有一輩子只思念一個人的愛情。
三年的婚姻,一世剪不斷的思念與牽掛。
張靈甫死後,王玉齡終生未嫁,為他守寡70餘年。
……
理髮店初識張靈甫
王玉齡祖籍安徽舒城,1928年6月出生於湖南長沙。
她的父母都是名門望族出生的富家子弟:
王家是當地首屈一指的望族,良田千頃,錢財無數,與當地軍政高層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時任國民黨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乘坐的第一輛轎車就是王家捐贈的。
她的父親王樹南是保定軍校第六期畢業的高材生,雖說後來因為家庭原因,他沒有從政從軍,而是繼承父業回家經商,但他在國民黨軍政高層中的影響力卻也不容小覷。
保定軍校第六期可以說是將星雲集的一期,顧祝同、王東原、錢大鈞、王伯齡、上官雲相等等都出自保定軍校第六期,借著同學之誼,王樹南在國民黨軍高層也能說上幾句話。
王玉齡的母族羅家,相比於父族王家也不遜色半分。
羅家是清朝官宦世家,曾出過好幾任封疆大吏和朝中重臣,出過尚書、兩江總督、地方總兵等高官,譬如王玉齡的外祖父羅孝連就擔任過清朝正二品貴州總兵。
同時,羅家與晚清重臣曾國荃、左宗棠家族還有姻親關係,王玉齡舅外公的兩個女兒就分別嫁到了曾國荃和左宗棠的後輩為妾。
世家出生的千金大小姐,王玉齡享受的生活待遇、教育資源等自然不是尋常人家能比擬的。
自懂事起,她就在外祖父的指導下學習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也在外祖母的教育下學習琴棋書畫、縫紉刺繡。
在家人的諄諄教導和正確引導下,王玉齡雖是千金大小姐,可並沒有成為像孔二小姐那樣胡作非為的紈絝子弟,而是知性溫柔、單純善良、知書達禮、落落大方的大家閨秀。
全面抗戰爆發後,戰火蔓延到湖南長沙,為躲避戰亂,王玉齡和家人踏上了逃難的旅途,四處轉移,當時她從小學到中學的學業幾乎是在逃難中完成的,紛飛的戰火、流離失所的日子在王玉齡的記憶里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就在王玉齡和家人輾轉逃難時,遠在淞滬戰場的張靈甫正率305團與日寇浴血奮戰,激戰過程中,面對武器裝備要遠遠優於中國軍隊的日寇,張靈甫悍不畏死,殺紅了眼的他甩掉軍服,抱著機關槍跳出戰壕,帶領百餘名英勇無畏的敢死隊員,連續打退了日寇數次飛機加大炮的瘋狂進攻,斃敵百餘人。
南京保衛戰中,張靈甫又親率305團在淳化構建新陣地,阻擊日軍掩護王耀武部退入南京。
自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張靈甫參加了數次與日寇的會戰,始終率部站在抗日的最前線,與日寇血戰:
1941年上高會戰,張靈甫率58師與友軍圍攻敵34師團,打出了被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的大勝仗;
1942年6月浙贛會戰,張靈甫率58師在衢州外圍與日寇血戰3日,並成功收復被日寇攻佔的甕安;1942年11月常德會戰,張靈甫率58師收復黃石、九溪;
1944年5月第四次長沙會戰,張靈甫率58師在湘鄉至邵陽一線與敵40師團鏖戰,阻止其支援長沙敵軍。
整個抗戰,張靈甫立下赫赫戰功,為抗戰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失為「抗日名將」。
也因在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張靈甫在軍中職務一日比一日高,地位一日也比一日顯赫。
1945年6月,日寇投降前2個月,張靈甫已是第74軍少將副軍長,此時他才41歲,如若沒有意外,作為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他日後的成就不可限量。
就在張靈甫的前途璀璨之時,他也迎來了自己又一段新的愛情,這段愛情讓他收穫了一個對他矢志不渝的妻子,她就是王玉齡。
張靈甫與王玉齡相識於長沙一家頗負盛名的,名叫「一樂也」的理髮廳。
1944年初,一位姓張的處長見自己的老領導張靈甫現在都41歲還未續弦,生活上也沒有人照顧,當然也存有拍馬屁的意思,便想著給他再找一個能相伴其一生的伴侶。
經過多方面的尋找,張處長找到了無論是家世、相貌,還是性格、學識都是無可挑剔的王玉齡,之後他便把王玉齡的基本情況告知張靈甫。
在給張靈甫的信中,張處長用盡一生所學將一個才貌雙全的大家閨秀以文字的形式展現在張靈甫的面前,極盡讚美,把王玉齡描述成一個可遇不可求的賢妻。
信中的描述,讓張靈甫對這位未曾謀面的佳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萬分想要一窺真容。
如此,就有了長沙「一樂也」理髮店的那次相遇。
1945年的一天,王玉齡在張處長夫人的邀請下,前往「一樂也」理髮店燙髮,在她去理髮店前,張處長早幾日便將王玉齡的行程提前告知了張靈甫,讓他趕緊來長沙促成這次偶遇。
那一天,王玉齡剛進理髮店沒多久,張靈甫和張處長便出現在了理髮店門口。
王玉齡坐在鏡子前任由造型師擺弄頭髮時,張靈甫就站在鏡子後面,雙眼緊盯著那個鏡子中年輕貌美的王玉齡,觀察著她的相貌言行。
王玉齡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無一例外都讓張靈甫傾心不已。
這次見面,張靈甫對她是一見鍾情。
與張靈甫的一見鍾情不同,王玉齡對張靈甫的第一印象並不好,內心深處覺得他就是一個登徒浪子:
「從鏡子的反射中,我看到他走進理髮店,走到我身後,站著不動,眼睛直勾勾地看著我。我從來沒被一個男人這麼看著,有些生氣,便橫了他一眼。」
火車上度過新婚夜
自理髮店那一面,張靈甫對王玉齡展開了猛烈的追求,而在張靈甫近乎狂熱的追求下,原本對張靈甫印象並不好的王玉齡逐漸消除對他的戒心和成見,並漸漸淪陷在了他的懷中。
張靈甫看重王玉齡的青春靚麗,而王玉齡則看重張靈甫的博學多才。
張靈甫是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生,也是黃埔四期畢業生,既能排兵布陣,也能舞文弄墨,他在書畫藝術方面造詣極高,書法成就在陝西直逼于右任,是說國民黨軍中少有的儒將。
既英俊魁梧,又英勇善戰,還文武雙全,這樣的男人沒有幾個女子能抵擋得住。
郎有情妾有意,就這樣不久,張靈甫和王玉齡很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成為了一對讓人很是羨慕的郎才女貌的伴侶。
交往了一兩個月後,張靈甫和王玉齡準備走進婚姻的殿堂。
當王玉齡把要和張靈甫結婚的消息告知母親時,王母對這樁即將成行的婚姻卻十分不滿意,畢竟王玉齡當時才十七八歲,而張靈甫卻早已是不惑之年,兩人相差二十幾歲,且張靈甫此前有殺妻這樣的劣跡,她實在是不放心把自己的女兒交給張靈甫。
然而,王玉齡對張靈甫卻是死心塌地,縱使母親不同意,她寧願以絕食抗爭也要讓母親同意自己與張靈甫結婚,最終王母沒有辦法,也只能是同意她與張靈甫結婚。
當然,王玉齡的母親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由省政府主席程潛保媒方可答應他們成婚,而她這麼做的目的,大概就是為了給王玉齡一個婚姻保障。
對於尋常人家而言,要想請動省政府主席來為自己保媒,這實在是一件難於登天的事。
然而,對於張靈甫來說這卻是一件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作為蔣介石的愛將,程潛對張靈甫還是會給些面子的,畢竟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
在程潛的保媒下,王家終於是同意了這樁婚事,於是兩人隨即開始緊張籌備自己的婚禮,預備在上海最豪華的金門飯店舉行婚禮。
兩人的婚禮總體很順利,當然也發生了一些小曲折。
婚禮籌備階段,張靈甫恰好升任七十四軍中將軍長兼南京警備司令,一娶嬌妻二升要職,可以說是雙喜臨門,張靈甫好不得意。
然而,升職的同時,張靈甫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屬於自己的單獨時間也越來越少,常常是忙得夜不歸宿,有時甚至都飯都顧不上吃一口,故而他與王玉齡的婚期是一推再推,遲遲不能把婚期定下,王玉齡的心中多少有些憂傷。
後來,張靈甫見王玉齡的臉色越發不好起來,為了不讓王玉齡繼續失望下去,張靈甫一咬牙把所有事情都推了,總算是把婚期定了下來。
婚期定下來後,按照當時京滬上流社會風俗習慣,兩人的婚禮自然定在當時上海最豪華的金門飯店舉行。
婚期和婚禮地點確定後,張靈甫攜王玉齡登上了從南京飛往上海的飛機,此時兩人都滿懷期待,也是滿臉幸福,期盼著即將舉行的婚禮。
然而,就在飛機即將起飛,兩人都興沖沖地等待著婚禮的到來時,一通電話卻又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這通電話是蔣介石打來的:有緊急公務要找他處理,需要他立刻趕來。
於是乎,張靈甫和王玉齡只能趕緊下飛機,之後直到婚禮當天才趕到上海。
按照原計劃,張靈甫和王玉齡需要提前一天到上海,這樣也方便準備第二天的婚禮。
可是,因為公務,張靈甫在婚禮當天才帶著王玉齡來上海,原計劃自然就被打亂,原定的婚禮禮服需要再過幾日才能完成。
因為是人工製作的關係,期間需要多次修改方能合身,倉促之下,禮服裁縫師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去修改,這就導致張靈甫和王玉齡的禮服都不合身,張靈甫太小,王玉齡太大。
王玉齡倒是好解決,連夜加班改小就可以,但張靈甫的西裝卻再怎樣也改不到合身的,小是不能變大的。
如若沒有西裝,那麼這場西式婚禮就顯得有些不倫不類,難不成一個穿婚紗,另一個穿尋常衣服。
婚期不能改,西裝又太小,無奈之下,張靈甫只能在婚禮現場找了一個賓客向他借了套西裝,穿著借來的西裝完成了這場婚禮。
然而,婚禮還沒有徹底結束,張靈甫卻又再次接到國民黨總統府侍從室打來的電話,告訴他:「速返南京,明天一早,蔣委員長召見。」
軍務緊急,張靈甫也不敢耽擱,只能撇開一眾親朋好友,連夜帶著自己的妻子王玉齡坐上了開往南京的火車。
就這樣,張靈甫和王玉齡在火車上度過了自己的新婚之夜:
「一個在上鋪,一個在下鋪,度過了新婚之夜。」
陰陽兩隔
婚後,張靈甫與王玉齡如膠似漆,十分恩愛。
在南京的歲月,為不讓妻子感到孤獨,縱使軍務繁忙,張靈甫也要忙裡偷閒,擠出時間趕回家中陪伴王玉齡。
1947年,王玉齡與張靈甫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孩子,即張道宇。
然而,張靈甫卻沒能看到張道宇降生的那一刻,在兩人滿心歡喜地期盼著新生命的降臨時,張靈甫跟著蔣介石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1947年5月,張靈甫率領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我軍全殲,張靈甫本人也殞命於此,從此兩人陰陽兩隔。
王玉齡後來回憶說:
「張靈甫在即將被圍殲的最後時刻,首先給蔣介石發電報,彙報戰況,接著打電話向老上級王耀武告別,最後給我寫了遺書,交給參謀楊占春,命他轉交給我。」
張靈甫被我軍包圍之際,深知敗亡已成定局,抱著一死之心的他給王玉齡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張靈甫在信中這樣寫道:
「老父來京,未見痛極,望善待之,幼子望養育之。玉齡吾妻,今永訣矣。」
消息傳來,王玉齡悲痛欲絕,幾度昏厥,又幾度想要自殺隨丈夫而去,但是看著懷中還未滿周歲的兒子張道宇,王玉齡卻只能堅強地活下去,她需要替丈夫養育好兩人的兒子。
之後,她為亡夫寫了一首詩,在詩中她追念與張靈甫由相識、相戀、相知到最後永別的日子,詩云:「當年有幸識夫君,沒齒難忘恩愛情。四七硝煙傷永訣,凄凄往事怯重溫。」
後來,王玉齡重遊與張靈甫經常去的莫愁湖,這裡見證了她與張靈甫最幸福的歲月,故而她又寫了一首懷念與張靈甫在一起歲月的詩,詩云:
「樓在人亡空有恨,相思無盡染傷痕。依欄回憶從前事,不怨忘情累自身。」
回到祖國
國民黨敗退台灣後,王玉齡先去了台灣,後王玉齡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環境,也為了充實自己,她於1952年遠赴美國,進入美國紐約大學財會專業深造。
期間,為了解決在美國的生活問題,王玉齡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日子過得很是艱辛。
曾經的千金大小姐,現在要為生計奔波,若是放在旁人的身上可能早已茫然無措,甚至是自甘墮落,但是王玉齡沒有,她迅速融入新角色,為了家人,為了孩子,她拼盡全力去工作,去學習,而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家人,給孩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1958年,王玉齡以十分優異的成績從紐約大學畢業。
畢業後,王玉齡先是在一家醫院任會計2年,後又在一家五星級飯店工作了3年,最後她進入了美國航空公司工作,一干就是21年,直到退休。
期間,王玉齡身邊從不缺追求者,既有公司老闆,也有知識分子,可無論那個追求者是誰,是什麼身份,有多少錢,地位如何,她卻從不接受他們的追求,她的心裡始終只有張靈甫一人,其他人再也進入不了她的內心。
在美國,她除了工作,除了照顧家人,剩下的時間她多數是在熱心於公益事業,曾兩屆連任華美學會的主席。
華美學會是自發組織的華人團體,主要工作就是濟助那些生活在美國的貧困與殘疾華人。
當然,縱使王玉齡在美國的生活過得很充實,也很優越,但是她的心中始終留有一些遺憾。
每當深夜到來時,她總是會深情地懷念祖國和故土,每至此時總是淚眼朦朧,她真的很思念祖國,真的很想再踏上故土。
回到祖國的這個心愿,王玉齡最終沒有落空,在周恩來總理的幫助下,她實現了回到祖國的願望。
1973年,周恩來得知王玉齡在美國的情況,知道她經常與旁人說起自己思念祖國,於是便讓當時在聯合國擔任安全理事會代表的黃華設法找到王玉齡,邀請她回國。
接到邀請的王玉齡有些猶豫,畢竟她的丈夫是張靈甫,但是在周恩來和黃華誠摯的邀請下,王玉齡最終打消了種種顧慮,欣然接受了回國的邀請。
不久,王玉齡回到了闊別二十餘年的祖國。
王玉齡回國後,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她。交談中,周恩來真誠地說道:
「我曾是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張靈甫是我的學生,我們沒有把他爭取過來,我有責任。」
之後,周恩來還表示只要王玉齡想要回大陸,來去自由,不會有任何阻擾。
1992年,因王玉齡母親思念祖國,王玉齡一家便回到湖南長沙定居,自此再未離開祖國,安享晚年。
王玉齡的兒子張道宇現在是一位十分幹練的企業家,擁有好幾家大型的跨國企業,生意十分興隆,遍布菲律賓、緬甸、柬埔寨等國。
晚年的王玉齡平時除了讀書,有時還會協助兒子處理公司事務,日子過得很充實,很幸福。
除此,每當去中國台灣,王玉齡都會儘力做一些有利於兩岸統一的事情,她時常跟外界說:
「希望中國能夠早日實現完全統一,兩岸人民都能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中華民族得以早日實現偉大復興。」
2007年,王玉齡接受粟裕大將侄子粟剛兵的邀請,前往孟良崮祭奠亡夫張靈甫。
2021年10月9日晩上10時30分,王玉齡在上海家中安詳離世,享年94歲。
「歷盡風霜志不磨,崎嶇道上令人歌。梅花雪海香猶烈,孝女心田若大河。」
這正是王玉齡一生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