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中的「養老院」之一——慈寧宮及慈寧宮花園

接下來咱們走進慈寧宮及慈寧宮花園景點瀏覽。

慈寧宮在乾清門外,向右(西)外出,有隆宗門,進此門內,向西有永康左門,再向西為永康右門,正中朝南的是慈寧門,慈寧門前有兩座鎏金瑞獸。進慈寧門左手外出有徽音左門,右手外出為徽音右門。正中朝南的是慈寧宮,宮後是大佛堂,其前殿的東廡南為佛堂。

慈寧宮向東出的是慈祥門,與之相對的是啟祥門。

慈祥門內左邊有一個殿宇,其正中對慈寧宮後牆的是中宮,左右是東宮和西宮,又稱為西三所。

慈寧宮平面圖

慈寧宮位置圖

慈寧宮門

慈寧門

慈寧宮門前有一東西向狹長的廣場,兩端分別是永康左門、永康右門,南側為長信門。慈寧門位於廣場北側,內有高台甬道與正殿慈寧宮相通。院內東西兩側為廊廡,折向南與慈寧門相接,北向直抵後寢殿(即大佛堂)之東西耳房。前院東西廡正中各開一門,東曰徽音左門,西曰徽音右門。

慈寧門廣場 南端長信門是慈寧宮的正門。西部為永康右門

南端長信門是慈寧宮的正門,用的是西漢太后所居的長信宮名。長信門由一大兩小三座門組成,門北正對慈寧門,門南是一條狹窄的街道,街道東是內務府造辦處,西側是慈寧宮花園,街道南端有南天門,是整個慈寧宮區的入口。

慈寧門:位於廣場北側,是慈寧宮的正門。慈寧門始建於明朝清朝乾隆年間改建慈寧宮時一併拆建。慈寧門為殿宇式大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四周環繞石雕望柱、欄板。慈寧門前出三階,中央設有龍鳳御路石,階前左右各陳設銅鎏金瑞獸一座。慈寧門內有高台甬道通向正殿慈寧宮的月台。

慈寧門的門扉設於明間、次間後檐金柱之間,各開朱漆大門兩扇。梢間後檐金柱之間為磚牆,前檐檐柱間各安有雙交四碗菱花槅扇檻窗四扇,檐下施單翹單昂五踩斗栱,梁枋繪有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天花採用瀝粉貼金龍鳳圖案。慈寧門的門額為滿文、蒙古文、漢文三種文字的「慈寧門」,其中漢文採用篆體。慈寧門兩側接有黃琉璃瓦頂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的琉璃盒子以及岔角為菊、蘭、牡丹等花卉圖案。影壁後面有轉角廡房與慈寧門的兩山相連接。

徽音左門是慈寧宮東廡正中之屋宇式大門

徽音右門是慈寧宮西廡正中之屋宇式大門

圖為慈寧宮門前的瑞獸,麒麟

慈寧門麒麟

慈寧宮額匾

站在隆宗門西檐下,映入眼帘的是,一道紅色的高牆將一整套金碧輝煌的建築牢牢擋住,順牆北望便是西筒子夾道的南出口,由西筒子夾道串起這一道高牆西北隱蔽(因尚未開放)著的是以慈寧宮為主,包括慈寧花園、壽康宮,及壽安宮英華殿等太后、太妃的後宮生活區。

於是,為了安置過世皇帝的遺孀們,就特地建造了這片宮殿供她們居住,可以說,這片宮區就是宮中的「養老院」。

在清代先帝駕崩之後,他的遺孀們要搬離「東六宮、西六宮」,住進嗣皇帝為她們準備的「養老院」中,然後美其名曰「慶隆尊養」,實際上除了皇太后及少數地位尊崇的太妃之外,其他地位較低的「先朝嬪御」只能青燈古佛相伴,了此殘生。

從明朝到清朝時的皇太后、太皇太后,都在這裡居住,因此,慈寧宮可謂是紫禁城中名副其實的寡婦院。

明朝永樂年間初建紫禁城時,如今慈寧宮的所在地是仁壽宮、大善殿。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仁壽宮災。嘉靖十五年(1536年)撤大善殿,並在其地興建慈寧宮,嘉靖十七年(1538年)慈寧宮建成。慈寧宮是明世宗為母親蔣太后而建的寢宮。慈寧宮建成後,蔣太后在此居住不久便離世,此後成為太后、皇貴妃的住所。

明朝隆慶元年(1567年)、萬曆二年(1574年),慈寧宮均曾修繕。

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慈寧宮正殿遭火災,萬曆十三年(1585年)重建,同年落成。

明朝慈寧宮由主宮區以及宮後的兩座獨立院落,還有外宮牆內的東、西副宮組成。主、副宮區各建有宮牆。

清朝初期沿用明朝舊制。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為依舊制重建。重修慈寧宮後,作為昭聖皇太后寢宮。自此慈寧宮成為專供太皇太后、皇太后居住的宮室,由太妃隨居。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昭聖皇太后病歿後,慈寧宮成為專供舉辦典禮之處,直至清朝滅亡。

慈寧宮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

乾隆元年(1736年)時拆除了西側的外宮牆,闢建壽康宮;將慈寧宮主宮區的內宮牆闢為慈寧宮外宮牆,將內宮牆的廊房改建成圍房;將西側副宮區的後部建築移到慈寧宮後面(北面),與原「宮後舍」統一規劃改建成壽中宮、壽東宮、壽西宮(即中宮殿、東宮殿、西宮殿),並且在原慈寧宮東側的外宮牆增開了慈祥門,作為這後三宮的進出通道;

原來東部副宮區的後部建築被壓縮了面寬,和前面(南面)的兩座建築統一改建成「三所殿」(即頭所殿、二所殿、三所殿)。

慈寧宮建築圖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興工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改為重檐,並且將後寢殿向後移,始定今之形制。

光緒十七年(1891年)又曾重修慈寧宮。

慈寧宮

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萬曆年間慈聖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萬曆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貴妃等人移居此處。

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隨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庄文皇后、孝聖憲皇后都先後在這裡居住過。順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后慶壽的大典。

慈寧宮月台東側設置了一座日晷,西部對應位置安放了一台青銅鑄造的精美月晷。

慈寧宮月台上的月晷 (備註)

不過道光之後,隨著清王朝走向沒落,國庫空虛,當時的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縮減宮中開支,慈寧宮才逐漸失卻往日的輝煌。

每當重大節慶,長信門外陳設太后的儀駕,參與大朝會儀式的文武二品以上大臣,全部在長信門外隨班站立行禮。

2005年的長信門

慈寧宮主要是為太后舉行重大典禮的殿堂,凡遇皇太后聖壽節、上徽號、進冊寶、公主下嫁,均在此處舉行慶賀儀式。特別是太后壽辰時,皇帝親自率眾行禮,並與近支皇戚一同綵衣起舞,禮節十分隆重。

慈寧宮建築平面圖

慈寧宮殿堂以慈寧宮居中,慈寧宮前後出廊,黃琉璃瓦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當中5間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兩梢間為磚砌坎牆,各開4扇雙交四椀菱花槅扇窗。殿前出月台,正面出三階,左右各出一階,台上陳鎏金銅香爐4座。

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東西兩山設卡牆,各開垂花門,可通後院

清代慈寧宮正殿懸掛著乾隆皇帝的御筆"寶籙駢禧"和"慶隆尊養"兩副橫匾,對聯是"愛日舒長,蘭殿春暉凝彩仗;慈雲環陰,置庭佳氣接蓬山"。

慈寧宮內飾

慈寧宮展覽館的雕塑

慈寧宮內飾

慈寧宮內飾

慈寧宮內部裝飾圖

按照封建禮儀,皇帝不能與前朝妃嬪同居東西六宮。為了安置業已歸天的老皇帝的妃嬪,特地建造了慈寧宮供她們居住。

慈寧宮皇后太妃住宅區

重新修建後的慈寧宮

慈寧宮大佛堂

大佛堂:是慈寧宮的後殿,為清朝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可能由於是紫禁城各個佛堂中體量最大者,故俗稱「大佛堂」。大佛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大佛堂前的月台上陳設有香爐、香筒

大佛堂 寶相樓

大佛堂 寶相樓牆外

大佛堂內裝修十分講究,供案、佛龕、佛像、佛塔、佛經、法物、供器等陳設非常多。其中傳為元朝乾漆夾紵三世佛與十八羅漢像都是傳世塑像中的珍品。大佛堂內原來懸掛清朝康熙帝「萬壽無疆」御書匾、乾隆帝御書聯兩副:

「百八牟尼現莊嚴寶相,三千薝蔔聞清凈妙音」、

「人天功德三摩地,龍象威神兩足尊」。

大佛堂的東廡也是佛堂,其內原來懸掛康熙帝「四星客華」御書額。清朝在大佛堂設首領太監、副首領太監、太監共39名(其內充喇嘛者過半),負責大佛堂的日常洒掃、念經、上香等等事宜。如今大佛堂建築保存完好,內部的佛像、龕案等陳設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借往洛陽白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所以內部空空如也。

慈寧宮西三所;

慈寧宮西三所

大佛堂與西三所夾道盡頭門內

西三所(頭所殿、二所殿、三所殿):位於慈寧宮東部。康熙二十六年,將慈寧宮東部的五間新建宮殿拆遷至孝陵附近,這是因為昭聖太皇太后生前非常喜歡這組宮殿。這組宮殿拆除後,在原址建設頭所殿、二所殿、三所殿。三座殿均各成一院,自南向北排列。

其中頭所殿在慈寧宮的正東;二所殿在大佛堂的正東;三所殿在東宮殿的正東。院內建築均覆灰色筒瓦。頭所殿以南,有一座排房,南北長、東西窄,位於東側的宮牆內,後來拆除改建為故宮博物院的職工浴室,

2014年為消除安全隱患,建設「平安故宮」,故宮博物院拆除磚混結構的職工浴室;該排房南側另有一座排房,位於慈寧宮外圍宮牆內的東南角,東西長、南北窄,頂覆黃琉璃瓦,其南為慈寧宮南側外圍宮牆,其北有一東西走向的院牆,與上述北側的排房相隔。

慈寧宮壽三宮;

慈寧宮壽三宮

壽三宮(西宮殿、中宮殿、東宮殿):位於大佛堂以北。是三座規制完全一樣的三合院,分別位於西、中、東。其中,中宮殿處在慈寧宮的中軸線上。

慈寧宮壽三宮

慈寧宮慈祥門;

慈祥門:位於西宮殿、中宮殿、東宮殿、三所殿前的通道東端,開在三所殿和二所殿之間。慈祥門坐西朝東。

慈寧宮建築群南端廣場南側正中央的長信門以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甬道。該甬道位於慈寧宮花園和造辦處之間。甬道上開有五座門,除了甬道北端的長信門之外,其他四座門分別為:

1、永安門:位於長信門以南,現已無存。

2、長慶門(南天門):長慶門,又名南天門,位於甬道最南端。該門與慈寧宮花園的南牆平齊。

3、攬勝門:位於甬道中部的西側,慈寧宮花園的東牆上,為一樸素的隨牆門。該門坐西朝東,入門為慈寧宮花園。

4、迎禧門:位於甬道中部的東側,造辦處的西牆上,為一樸素的隨牆門。該門坐東朝西,入門為造辦處。

慈寧宮見證了紫禁城的輝煌與衰敗,孝庄太后是慈寧宮清代第一位主人,為什麼孝庄死後無人敢住慈寧宮?

  慈寧宮當初清朝入關之後,延續了明朝的宮廷制度,慈寧宮依舊是太后、太妃的居所。可因為戰亂,慈寧宮已經荒廢很久,破敗不堪了。為了解決孝庄皇太后的居住問題,順治帝曾經下旨重修慈寧宮,修建完成以後,孝庄就住進了慈寧宮。所以孝庄一直居住在慈寧宮,直到離世。

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慈寧宮始為皇太后(孝庄文皇后)寢宮。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2歲的孝庄病歿後,慈寧宮成為專供舉行典禮的場所,直至清終。其間僅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年屆八十的崇慶皇太后(乾隆生母)一度入居慈寧宮(四十二年崩)。

說起孝庄,相信很多網友都有很多的感慨,在很多人眼裡都是弱質女流的她,卻硬生生的扛起了一個偌大的王朝。當初,清廷根基未穩,皇太極突然駕崩,年僅6歲的福臨登基,無論是實力勢力或者是政治才能,都遠比不上多爾袞,幸虧有孝庄一路的扶持,為他穩定局面,穩住多爾袞,教他如何去做一個好皇帝,福臨才能在皇位上安然長大,並且等到親政的那一天。

  辛辛苦苦操勞了十幾年,好不容易福臨長大了,以為可以歇一口氣了,誰知道福臨卻痴愛董鄂妃,並且為了董鄂妃的死,不再留戀人世,江山也好親人也好,福臨全都不在意了,哀莫大於心死,在一心求死的情況下,染上了天花的他,很快就駕崩了,臨死前留下遺詔,讓年僅8歲的三阿哥玄燁繼承皇位,徒留下一個偌大的皇朝。

  孝庄沒辦法啊,雖然兒子英年早逝她很痛心,但擺在眼下更重要的,是如何穩住一個因皇帝駕崩,幼帝登基而再次動蕩的王朝,以及隨之而來的,得再次花上十幾年的時間和心力,再去培養一個皇帝的問題。這些,都足以讓很多人心力交瘁,但是孝庄明白,誰都可以倒下,唯獨她不可以,在幼小的玄燁面前,她是最大的支柱。

  在孝庄的傾心培養下,玄燁文治武功都很出色,成為了後來人人稱讚的康熙大帝。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祖母一路扶持走過來的艱難,康熙也比一般人更加敬重自己的祖母。可以說,孝庄對於康熙的意義,遠比他的父親母親來的要深遠。然而,縱然康熙是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卻總有力所不能及之處,比如生死。

康熙二十六年,操勞了一生的孝庄病倒了,即便康熙日夜守候在孝庄身邊伺候,甚至向上天祈求用自己的陽壽換得孝庄的康復。終究還是沒能挽回孝庄的生命,孝庄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

  其實,以古代的壽命來說,孝庄活到75歲,可以算是很長壽了,然而對於康熙來說,孝庄的離世依然讓他很不能接受。他悲痛欲絕,竟然不顧群臣反對,堅持將孝庄太后的棺槨停放在慈寧宮中。直到幾天之後,康熙才答應將孝庄的靈柩遷到外面的享殿。

據傳,慈寧宮自此以後就出現了異象,入住的太后、太妃們,有的說每天晚上都能聽見奏樂的聲音,有的說在牆上能看到宮女太監們排隊走過的影子,還有的說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是石頭、雜草,但晚上再往下看,井底就會有水,水上倒映的卻不是自己的臉……這些傳說在宮中越來越玄,以致後來的太后、太妃們都不願意住在慈寧宮,她們紛紛向皇帝進言,說自己的身份「壓」不住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宮,請求另地而居。

也許因為這些個原因,此後清朝的太后、太妃都無人敢在去住慈寧宮了。

  而等到雍正朝的時候,雍正登基沒有多久,他的生母德妃也去世了,所以慈寧宮依然是一直空置著。後來乾隆登基,即位之初,也曾想讓其生母,孝聖憲太后住在慈寧宮,但是孝聖憲太后覺得自己沒有像孝庄太后那樣功在社稷,沒有住進去。直到後來乾隆為了彰顯自己的名正言順,下旨對慈寧宮進行了大規模的重修擴建工程。修好之後,他下旨讓自己80歲高齡的生母孝聖太后搬到慈寧宮居住。乾隆還解釋說,孝聖皇太后以年過八十,超過了孝庄太后去世之時的年紀,理當入住慈寧宮。

  孝聖憲太后出身低下,在雍正王府時並不受寵,後來生下了兒子弘曆,才母憑子貴一路高升,雍正登基後先後被封為熹妃/熹貴妃,乾隆登基以後,又成為太后,成為整個大清朝最尊貴的女人。

乾隆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乾隆帝在慈寧宮大行祝壽禮,慶賀他母親孝聖皇太后60誕辰。慶壽這天,首先是乾隆帝率諸王大臣向皇太后行六肅三跪二拜禮,禮儀中最富有滿族色彩的是乾隆帝身著綵衣,手捧酒觴,面向皇太后跳舞稱賀,皇子、皇孫以及額駙們也依次跟在他後面手舞足蹈。

孝聖皇太后她也確實很有福氣,一生享盡了福壽,直到86歲才去世,成為清朝最長壽的皇太后。

  後來,從孝聖憲太后去世到清朝滅亡的一百多年時間裡,再沒有任何一位皇太后太妃入住慈寧宮,即便是後來手握大權的慈禧太后,也一直住在儲秀宮裡,沒有搬進慈寧宮去住。

下來瀏覽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鳥瞰圖

慈寧宮花園鳥瞰圖

慈寧宮花園

慈寧宮花園位於內廷外西路慈寧宮西南,始建於明代,是明清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太妃嬪們遊憩、禮佛之處。花園中原有臨溪觀、咸若亭等建築,萬曆十一年(1583年)改名為臨溪亭咸若館。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進行大規模改建,此後雖「頗有更動」,但花園總的規模和布局始終沒有大的變化。

慈寧宮花園園中僅有建築11座,佔地不到總面積的五分之一,集中於花園北部,南部則地勢平坦開闊,蒔花種樹,疊石壘池,意在使太后、太妃嬪們不費跋涉之勞而得山林之趣。

花園入口攬勝門設在東牆,為一樸素的隨牆門。進門北望,主殿為咸若館,面闊5間,前出抱廈,黃琉璃瓦頂。館前有花壇一座,東西兩側有寶相樓和吉雲樓,館後正北為慈蔭樓。三座樓形制相近,皆為兩層,覆綠琉璃瓦黃剪邊卷棚歇山頂,成「凵」形環抱咸若館。

慈蔭樓

慈蔭樓底層東梢間開一小門,與慈寧宮前廣場相通。寶相樓和吉雲樓正南各有小院一座,名為含清齋、延壽堂,是乾隆皇帝侍奉皇太后湯藥之處,亦為苫次之所。院中主體建築為灰瓦三卷勾連搭卷棚頂,素雅新穎。

含清齋

吉雲樓

花園南部有一東西窄長的矩形水池,當中橫跨漢白玉石橋,橋上建亭一座,名曰臨溪亭,北與咸若館相對。

臨溪亭

2004年的咸若館

咸若館 內

咸若館內明間柱子的裝飾頗具藏式佛殿之意味;貫通東、北、西三面牆壁的通連式金漆毗廬帽梯級大佛龕,給人以莊嚴神秘、佛法無邊之感。館內懸清乾隆皇帝御書「壽國香台」匾、「證最勝因金界莊嚴歡喜地,贊無量壽寶輪擁護吉祥雲」聯。

臨溪亭亭的東西兩側原有翠芳亭、綠雲亭,現為面闊5間的廡房各1座。花園的東南、西南兩隅原各有井亭1座,綠雲亭內流杯渠之水即從東南井內引出。臨溪亭南花壇,高1m,6.5m見方,須彌座式,與北花壇相對稱。再向南繞過太湖石疊山,即為花園的南入口。

慈寧宮花園由於受禮制、宗法、風水等多種因素制約,建築按照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安排,布 局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主要依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以及品種繁多的花木來烘托濃厚的園林氣氛。園中樹木以松柏為主,間有梧桐、銀杏、玉蘭、丁香,集中分布在咸若館前和臨溪亭周圍,花壇中則密植牡丹、芍藥。其春華秋實,晨昏四季,各有不同的情趣。在 禮制森嚴的紫禁城中,慈寧宮花園是唯一能令前代后妃們尋得心靈慰藉的輕鬆所在。

慈寧宮花園

寶相樓匾

寶相樓

寶相樓位於慈寧宮花園北部,坐東朝西,上下兩層面闊7間。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改建為樓式建築,清代為皇太后、太妃們的禮佛之所。

寶相樓是一座六品佛樓。六品佛樓都是兩層七開間,明間一樓供釋迦牟尼像,二樓供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像,其餘六間既是六品,下品根機者修事部密法(功行品),中品根機者修行部密法(德行品),上品根機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品),上上品根機者修無上瑜伽部密法,其中無上瑜伽部又分為父續(無上陽體根本),和母續(無上陰體根本)兩部,格魯派修行講究顯密結合,顯宗既大乘佛教般若品。

六品佛樓說明圖

六品佛樓是清宮重要的一組佛堂建築,「六品佛樓」是清宮檔案中的稱呼,它的正式名稱是「妙吉祥大寶樓」。

「六品」,即功行根本品、德行根本品、瑜伽根本品、無上陽體根本品、無上陰體根本品、般若品六品。

藏傳佛教格魯派針對修密者的不同根機將密宗修習內容根據程度的深淺和成就的大小分為四個層次,即下品根機者修事部密法(功行根本品),中品根機者修行部密法(德行根本品),上品根機者修瑜伽部密法(瑜伽根本),上上品根機者修無上瑜伽部密法,其中無上瑜伽部又分為父續(無上陽體根本品)和母續(無上陰體根本品)兩部,再加上顯宗 (般若品)。

六品佛樓就是按照此六品內容分別供奉相應的佛像、佛經、法器及佛塔的建築。它體現了乾隆帝對於藏傳佛教格魯派顯密兼修方式的認同,是豐富龐大的藏傳佛教學和神系研究的寶庫。

從乾隆二十二年至四十七年,清宮先後修建並裝修的形制相同的六品佛樓共有八座,其中紫禁城內有四座,即慧曜樓、淡遠樓、寶相樓、梵華樓;紫禁城外四座,即圓明園的梵香樓、承德避暑山莊珠源寺眾香樓、承德普陀宗乘廟六品佛樓,承德須彌福壽寺六品佛樓。六品佛樓中大量的藏品已經流失,唯有梵華樓絕大部分佛像、唐卡、佛塔、法器保存至今。

而寶相樓唐卡中的二十四幅通壁壁畫唐卡(包括樓上除明間外六室的六幅主尊唐卡和樓下除明間外六室十八幅護法唐卡),這二十四幅唐卡系統完整地表現了寶相樓六品佛一百零八位主尊與護法神的形象與組合,是乾隆時期清宮廷唐卡藝術的代表作。

壁畫式唐卡是清代宮廷佛堂內懸掛的一類特殊形制的唐卡。它是根據佛堂內供奉各種各樣不同神佛的要求,按照整面牆壁的尺寸繪製的大唐卡。裝飾簡潔,只在四邊縫上一寸寬的錦緞邊,有天桿沒有地軸。掛上牆後不留空隙,佔滿供桌以上的整個牆面,畫幅大小與視覺效果都與壁畫相近。這種形制的大唐卡至今在青海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中還可以看到。

下面欣賞寶相樓二十四幅通壁壁畫唐卡作品 。

二樓由西向東依次是,一室般若品、二室無上陽體根本品、三室無上陰體根本品、四室瑜伽根本品、五室德行根本品、六室功行根本品。一樓六室供奉六部護法神像,每室東、北、南三壁掛三幅通壁大唐卡,每幅繪三位護法神,一室九神,包括一位主神和八位伴神,共計五十四位護法神。

按照六部主尊和護法的組合進行介紹;

二樓一室供奉般若經品主尊壁畫唐卡

釋迦牟尼佛右手結觸地印,左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蓮花獅子座上。兩側分列八大菩薩,即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金剛手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除蓋障菩薩虛空藏菩薩,空中繪有供奉天女。

一樓一室東壁掛般若經品護法神

中間為主神白勇保護法,也稱大黑護法如意寶、大寶如意護法,白色身,一頭六臂憤怒相;左側為梵王,四面,黃色身,菩薩裝雙手捧法輪;右側為帝釋,一面二臂白色身,菩薩裝,雙手捧白海螺。

一樓一室北壁掛般若經品護法神

中間為西方廣目天王,頭戴寶冠,身著鎧甲,一手托塔,一手挽蛇;左側難陀龍王,一面二臂白色身,手捧摩尼寶,從海中湧出;右側東方持國天王,身著鎧甲,手持琵琶

一樓一室南壁掛般若經品護法神

中間為北方多聞天王,手持寶幢和吐寶鼬;左側為南方增長天王,藍色身,手持寶劍;右側優波難陀龍王,白色身,一面二臂,頭頂七蛇,人身龍尾,從海中升起。

一樓二室東壁掛無上陽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主神六臂勇保護法,藍色身,也稱六臂大黑天;左側護國護法,藍色身,一面二臂,騎黑熊;右側尊親護法,一面二臂紅色身,踏人屍立於蓮花座之上。

一樓二室北壁無上陽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柔善法帝護法,白色身,牛首人身,立於白牛背上;左側權德法帝護法,紅色身,牛首人身,立於紅牛背上;右側宜帝護法,一面二臂藍色身,舞立姿踏人屍立於蓮花台之上。

一樓二室南壁掛無上陽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增盛法帝護法,黃色身,牛首人身,立於黃牛背上;左側大黑雄威護法,持嘎巴拉碗,藍黑色身,騎黑馬;右側雄威法帝護法,藍黑色身,牛首人身,立於藍牛背上。

二樓三室供奉無上陰體根本品主尊壁畫唐卡(繪於乾隆三十年)

一樓三室東壁掛無上陰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是無上陰體根本品護法主神宮室勇保護法,藍黑色身,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兩臂托寶帳,踏人屍立於蓮花座上;左側四面勇保護法,藍黑色身,四面四臂;右側鄔魔天女專必尼,藍色身,右手舉鉞刀,左手捧嘎巴拉碗,舞立姿立於蓮花寶座之上。

一樓三室北壁掛無上陰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鄔魔天女僧嘎禮,黃色身,右手持鉞刀,左手托嘎巴拉碗,舞立姿立於蓮台之上;左側四臂勇保護法,藍黑色身,一面四臂;右側鄔魔天女簪楂禮,綠色身,持鉞刀和嘎巴拉碗,舞立姿立於蓮台之上。

一樓三室南壁掛無上陰體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婆羅門勇保護法,皓首長須,一面三目,手持腿骨號、鉞刀和嘎巴拉碗,踏人屍立於蓮台之上;左側鄔魔天女喇克義西,紅色身,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立於蓮台之上;右側屍陀林主,為一對舞蹈的白色骷髏,是墳場的護法神。

四室 瑜伽根本品

二樓四室供奉瑜伽根本品主尊壁畫唐卡,(繪於乾隆三十年)

正中普慧毗盧佛四頭二臂白色身雙手結禪定印捧法輪,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之上。左右分別為金剛界佛、度生佛、成就佛、能勝三界佛、最上功德佛、密德文殊室利佛法界妙音自在佛、九頂佛。

一樓四室東壁掛瑜伽根本品護法神

中間為主神吉祥天母,藍黑色身,騎黃色騾子;左側增盛天母護法,手持金碗和鼓,騎白色騾子;右側柔善天母護法,手持寶瓶和珍寶碗,騎黃色騾子。

一樓四室北壁掛瑜伽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為值春天母,藍黑色身,一面三目二臂,身披人皮,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騎青色騾子;左側值秋天母護法,一面二臂黃色身,持鋤和嘎巴拉碗,騎梅花鹿;右側權德天母紅色身,一面二臂,手持鉞刀和金剛索,騎紅色騾子。

一樓四室南壁掛瑜伽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為值夏天母,一面二臂紅色身,手持鉞刀和嘎巴拉碗,騎紅色牛;左側雄威天母護法,一面二臂藍色身,身披人皮,騎青色騾子;右側值冬天母護法,藍色身,騎灰色駱駝。

二樓五室供奉德行根本品主尊壁畫唐卡(繪於乾隆三十年)

畫面正中為宏光顯耀菩提佛,黃色身,結禪定印結跏趺坐於蓮花寶座之上。左右分別為伏魔手持金剛佛、善行手持金剛佛、黑摧碎金剛佛、白馬頭金剛佛、佛眼佛母、嘛嘛基佛母、白衣佛母、青救度佛母。(四位忿怒金剛,四位佛母)

二樓五室東壁掛德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主神紅勇保護法,也稱姊妹護法,紅色身,身著鎧甲,右手舉劍,左手握人心,左臂彎立長矛;左側為持棒勇保護法,一面二臂藍黑色身;右側騎虎勇保護法,一面二臂藍黑色身,頭戴骷髏冠,騎虎。

一樓五室北壁掛德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白財寶天王,一面二臂白色身,手持金剛鉤和寶瓶,坐紅鬃白獅子上;左側黃布祿護法,黃色身,左手持吐寶鼬,右手持摩尼寶,腳踩白海螺坐於蓮花座上;右側大黑雄威護法,一面二臂藍黑色身,著長袍,右手持掛人頭的三叉戟,左手握人心,立於綠鬃白獅子背上。

一樓五室南壁掛德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白布祿護法,一面二臂白色身,右手持三叉戟,左手持吐寶鼬,坐於水中升起的龍背上;左側妙舞財寶天王,黃色身,三頭十六臂,立於蓮花座之上;右側黑布祿護法,藍黑色身,右手持聚寶盆,左手持吐寶鼬,立於蓮台之上。

二樓六室供奉功行根本品主尊(繪於乾隆三十年)

正中無量壽佛,紅色身雙手結禪定印,托寶瓶,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之上。周圍分別為,十一面觀世音、四臂觀世音、尊勝佛母、白傘蓋佛母、白救度佛母、綠救度佛母、積光佛母、隨求佛母。

一樓六室東壁掛功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財寶天王,黃色身,著鎧甲,右手持寶幢,左手持吐寶鼬,坐於白獅子上;左側馬王布祿護法,右手持摩尼寶,左手持吐寶鼬,騎黃馬;右側馬王善滿護法,右手托寶瓶,左手持吐寶鼬,騎黃馬。

一樓六室北壁掛功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為馬王真識護法,黃色身,右手持彎刀,左手持吐寶鼬,騎黃馬;左側馬王五樂護法,黃色身,右手托宮殿,左手托吐寶鼬,騎黃馬;右側馬王妙寶護法,右手持摩尼寶,左手持吐寶鼬,騎白馬。

一樓六室南壁掛功行根本品護法神

正中馬王靜住護法,藍色身著鎧甲,右手舉長矛,左手持吐寶鼬,騎藍馬;左側宮毗羅護法,藍色身,頭戴龍首盔,右手舉劍,左手持吐寶鼬,騎藍馬。右側馬畢資軍茶利護法,白色身右手舉劍,左手托吐寶鼬,騎白馬,背向而立,左臂夾盾牌

(以上寶相樓唐卡資訊圖片來自北京梵林文化網路)。

慈寧花園

下來咱們瀏覽慈寧宮雕塑博物館。

慈寧宮雕塑展館

重新修繕完成後的慈寧宮區域現在闢為雕塑展館,包括慈寧宮正殿、慈寧宮東廡、慈寧宮西廡、大佛堂、大佛堂西廡五個展室。根據藏品類型和建築格局設置了雕塑薈萃館、漢唐陶俑館、修德白石館,佛教造像館和磚石畫像館,展出約400件雕塑文物,作為故宮博物院常設展覽供遊客參觀。

主殿慈寧宮為精品陳列室,展出包括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在內的40多件難得一見的珍品。

接下來咱們欣賞部分展品。

慈寧宮雕塑展館

雕塑展館宋代木雕彩繪自在觀音像

雕塑展館北魏造像碑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慈寧宮西廡為古代陶俑陳列室,展品年代起自西漢,止於明朝,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陶俑為主。大佛堂西廡為畫像石與畫像磚陳列室,展品包括石像生、畫像石、畫像磚、磚雕等。

畫像石與畫像磚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題材包括耕種、狩獵、戰爭、車馬出行、庖廚、宴樂、帝王將相、聖賢隱士、列女孝子、仙神異獸、建築物、天體、自然景物、裝飾圖案等。慈寧宮東廡為曲陽佛教造像陳列室,曲陽造像以質地潔白、雕刻精美、多具發願文等特點成為河北地區佛像的代表,堪稱中國重要的佛教寺院考古發現之一。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畫像石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畫像石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畫像石

慈寧宮雕塑館展品 畫像石

大佛堂明間及東暖閣為古代佛教造像陳列室,展示不同質地的古代佛教造像,有銅、泥、瓷、石、木、夾紵多種,展品年代始自十六國時期,止於清朝。

參觀完慈寧宮,您可以順道去慈寧宮對面的慈寧宮花園一觀。這裡原為明清兩朝太后、太妃們遊玩、禮佛、祭祀先皇之所,現存咸若館、寶相樓等九座建築,咸若館目前已對外開放。

主殿慈寧宮為精品陳列室,展出包括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在內的40多件難得一見的珍品。

中間的三尊大體量北朝造像,首次採用「裸展」的方式進行呈現。他們請進慈寧宮,頗費周折,足足花了一周的時間。

慈寧宮西廡為古代陶俑陳列室,展品年代起自西漢,止於明朝,以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陶俑為主。大佛堂西廡為畫像石與畫像磚陳列室,展品包括石像生、畫像石、畫像磚、磚雕等。

畫像石與畫像磚是中國古代雕塑的重要組成部分,題材包括耕種、狩獵、戰爭、車馬出行、庖廚、宴樂、帝王將相、聖賢隱士、列女孝子、仙神異獸、建築物、天體、自然景物、裝飾圖案等。慈寧宮東廡為曲陽佛教造像陳列室,曲陽造像以質地潔白、雕刻精美、多具發願文等特點成為河北地區佛像的代表,堪稱中國重要的佛教寺院考古發現之一。

大佛堂明間及東暖閣為古代佛教造像陳列室,展示不同質地的古代佛教造像,有銅、泥、瓷、石、木、夾紵多種,展品年代始自十六國時期,止於清朝。

慈寧宮是專供皇太后住的,凡皇太后聖壽節、上徵號、進冊寶、公主下嫁等均於此慶賀,甚至連皇太后崩,亦奉安梓宮於此。而慈寧宮後殿改為佛堂,是始於太皇太后孝庄,其所供諸佛皆為孝庄所供養。

為什麼這麼說呢?

1973年故宮在準備把慈寧宮大佛堂的佛像調撥給河南洛陽市白馬寺前,對佛堂所供佛像、佛龕、供器等作了拍照、登記以備日後查證,其中一座乾隆十二年供奉梵天無量壽佛佛龕的內背板上刻有乾隆的題記:「慈寧宮所供養諸佛皆聖祖母孝庄文皇后時鼎成者,歲月既久,乾隆丁卯春我聖母爰重新之相好式煥利益實宏,於落成日敬奉此梵天無量壽古佛,以申虔祝慈壽之願。」

圖片來源故宮慈寧宮雕塑館展品官網

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初四日,內務府對大佛堂進行了一次詳細的查點記錄,可觀大佛堂陳設之盛:慈寧宮後殿中間樓上龕內供金胎釋伽牟尼佛一尊,樓下三龕內供乾漆夾紵抬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各一尊,龕前中供銅胎無量壽佛一尊,東西各供瓷胎自在觀世音菩薩一尊。東二間供銅胎四臂觀世音菩薩一尊,東邊龕內供金胎站像彌勒佛一尊,西邊龕內供釋伽牟尼金塔一座。西二間東邊掛供畫像彌勒佛一軸,中供銅鍍金亭一座。左右佛龕十一座,內供銅胎無量壽佛和釋伽牟尼佛。東西牆平台上供乾漆夾紵胎羅漢十八尊。

佛塔、供器

仙樓龕前置紅漆粗木大供案一張,上供銅鎏金五供養五件、銅鎏金曼達二件,玻璃燈二件,銅五供五件,錫高足供盤五件。供案兩側供乾漆夾紵韋陀和托塔天王。佛堂內還供奉有大量的佛龕、供案、經卷、法物、供器、塔等。

所以如果您到洛陽博物館參觀,別忘了仔細轉轉宮廷文物館展廳,這裡不僅展出了原慈寧宮大佛堂內的各類質地的佛造像及佛龕、法器、供器和禮佛用具,還有當時從故宮其他殿內運來的傢具、裝飾用的插屏、掛屏、字畫、瓷器等。

在洛陽市博物館內展出的宮廷文物是1973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到洛陽白馬寺訪問時,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示、北京故宮博物院調撥給洛陽市的。

下面欣賞由故宮慈寧宮大佛堂等調撥給洛陽博物館的部分藏品。

來自慈寧宮大佛堂的明代夾紵貼金三世佛

來自慈寧宮大佛堂的展品

來自慈寧宮大佛堂的展品

來自慈寧宮的展品 尊勝佛母

尊勝佛母三面八臂,冠葉上鑲嵌綠松石,垂掛菊瓣式耳鐺,下綴花形墜飾,嵌松石,左右兩側二臉,一祥和,一微怒,三面皆有三眼。胸前二手,右手捏寶珠,左手持索繩,右上手托阿彌陀佛小像,其餘各手或托寶瓶,或手結印。


仗劍的文殊菩薩

來自慈寧宮大佛堂的展品 如來佛

坐在蓮花台上的觀音菩薩

捧砵的觀音菩薩

挽手的觀音菩薩

特別是還有一座高6米重4噸的金絲楠木塔,更是令世人「震撼」。價值連城,世所罕見。

原故宮慈寧宮大佛堂 高6米重4噸的金絲楠木塔 現在洛陽博物館

現在這座木塔是洛陽博物館的一張名片,佛塔採用整根金絲楠木製成,高6米,重達4噸,通體呈深褐原木本色。而且全部採用榫卯工藝,不用1顆鐵釘,堪稱佛教藝術中的珍品。

金絲楠木塔 局部

高6米重4噸的金絲楠木塔 局部

寶塔設計有佛龕304個,每個龕中供奉一尊鎏金菩薩。

所有銅佛的造型、容貌、體態、配飾均相同:雙目微啟,頭戴寶冠,袒上身,披帛帶,飾花形耳鐺、頸飾、臂釧、腳釧等,雙手於腹前結定印,手捧長壽寶瓶,跏趺坐於方形鏤空台座上,身後有環狀頭光、背光,飾以聯珠紋、火焰紋。

每龕銅佛上均刻有「大清乾隆辛巳年敬造」字樣。

乾隆辛巳年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這一年是乾隆帝生母崇慶皇太后69歲的生日,按照「過九不過十」的傳統,鑄造大量刻有辛巳年無量壽佛像,是取其吉祥寓意為皇太后祝壽所用。無量壽佛像身後置火焰紋中間鏤空葫蘆形背光,端坐在四方台座上,檯布從中間下垂。

乾隆二十八年《慈寧宮寶塔掛龕工程奏銷黃冊》記載此塔: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慈寧宮添建八方楠木寶塔三座,各通高二丈八寸六分內,下方須彌座高二尺四寸,計三層。每層鬥口重昂廡座拱子斗科,八脊攢尖或造裝修背花券板二十四槽,琵琶欄杆十九槽。

金絲楠木塔 局部

金絲楠木塔 局部

底層高188厘米,每面佛龕4排5層20尊,八面共160尊。龕與龕之間飾以「丁」字形的寶相蓮花纏繞卷草紋圖案,佛龕外框飾以凸形紋飾。菩薩雙目微閉,頭戴寶冠,身穿天衣,全身有瓔珞、耳璫、頸飾等各種珠寶飾物,結跏趺坐於蓮花台上。

中間一層高180厘米,每面3排4層12尊,八面共96尊。雙層檐翼角挑起,亦同第一層有仿古結構的筒瓦和板瓦,基座上有雕花欄杆。

最高一層與塔頂高度為263厘米,每面2排3層6尊,八面共48尊。基座上有雕花欄杆,最上部為圓形寶剎。

特意為這座金絲楠木佛塔開了一個小天窗

木塔本身精美的雕刻工藝,塔的材質也極為難得,採用了中國歷代宮廷御用的名貴木材——有「帝王之木」之稱的金絲楠木。金絲楠木生長期極長,木質堅實,防蟲耐腐,木紋中帶有天然的金色紋理,十分稀有。

至此,慈寧宮及慈寧宮花園資訊暫告一段落。

下來走進皇宮「養老院」之二——壽康宮。


(備註)月晷,顧名思義是通過月亮來計時的。月晷由不可旋轉的地盤和可以旋轉的天盤組成,上面還有一個可撥動的游表,叫月引,通過旋轉天盤來補償,月亮升起的角度和時差,用月引來對準月亮指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