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生命垂危時,身上最多同時插著17根管子,吃飯也只能通過管子鼻飼直接送到他的胃裡。他身上的病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
但儘管如此,周總理仍工作到最後一刻,臨終前急召羅青長。那麼,當時的周恩來和他說了些什麼呢?這個人是誰,這個人為何要在最後一刻急迫地召見他呢?直到17年後,羅青長才透露了與周總理的談話內容。
羅青長秘密戰線上的人物
蒼溪作為紅色革命的基地,為革命輸送了不少優秀青年。在上學期間,羅青長就參加了共青團從事地下工作。1934年,16歲的羅青長與23名小夥伴一同加入了紅軍。之後告別家鄉,跟隨大部隊開始長征。
右羅青長
他參軍之後面臨的第一次考驗就是長征,對於一個年僅16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考驗實屬太殘酷。儘管年紀小,但他還是加入了長征的隊伍沒有半點退縮。
一路的長途跋涉讓他受不了,總是走著走著就能睡著,一次在草地休息之後,他迷迷糊糊地跟上,直到走到半路才發現槍丟了。
正當他急得不知所措的時候,大隊長指導員傅崇碧帶著槍走了過來,嚴厲地斥責他:
「羅青長,死人也要守著四塊木板,你這個當兵的怎麼把傢伙丟了。」事後,每當羅青長想起這件事,都羞愧不已。
當然,在長征的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還有條件和環境的挑戰,以及敵人的追殺。
當他們駐紮在大金川的時候,羅青長與另一名戰友去尋找婦女獨立連的時候,卻發現三十多名紅軍女戰士全部被敵人槍殺,其中還有一位他認識的女戰士。
這是他參軍之後所見到的最震撼的場景,這一幕讓他終生難忘,他握緊了手中的手榴彈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為他們報仇雪恨。
之後,羅青長跟隨部隊到達了大金川崇華縣的獨松渡口,沒曾想卻遇到了敵人,部隊立即與幾人展開了劇烈的鬥爭,敵人的鮮血濺在他的臉上也毫不畏懼。
戰士於桑受傷後,大家爭相幫他包紮,於桑微微笑著抹了抹臉,羅長青記住了這一幕,心中對革命的信心也更加堅定。
長征過程中,他們經歷了數不清的困難,張國燾的錯誤路線也讓不少戰士每到一地都長眠在那裡。有一個小戰士非常活潑,是部隊里的開心果,但在過草地時,也犧牲在了那裡。
臨終前,他拉著羅青長的手,期盼地說道:
「羅青長,我不行了,你們去把紅旗插遍全中國吧!」
在此後的幾十年來,羅青長從未忘記過,而這句話也一直激勵著他。
從1938年開始,羅青長被派往八路軍西安辦事處,開啟了他的「地下」工作。
他當時的公開身份是八路軍西安辦事處主任林伯渠的機要秘書,實際上是負責辦事處的保衛工作。
1939年,羅青長打入內部,在大特務頭子吳德峰的領導下工作,從事情報系統的搜集和傳遞。
當時,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的駐地成為了國民黨的心頭大患,因此,特務日日潛伏在周圍尋找著漏洞和借口準備下手。
但在羅青長的布置下,每次都能逃脫檢查。與此同時,羅青長還與駐地保持著聯繫,特務也有次聽到了異常電波,但每次來搜查都沒找到什麼,而這也是羅青長的功勞。
羅青長
這些年來,每當敵人或者自己人出問題的時候,他總是能第一時間發現並解決問題。
有一次他得到消息與自己聯繫的人動搖後,他不顧個人安全,為了黨的秘密文件,越過警戒線,從聯繫人取回了秘密文件,將其安全轉移到了八路軍西安辦事處。
1941年,羅青長被調回了延安,進入了我黨情報機關的核心部門,協助李克農掌握對敵情報鬥爭。羅青長所撰寫的關於「三青團」的報告也得到了毛主席誇獎。
在延安期間,羅青長也每天都會及時向毛主席和周恩來提供敵人的情況,全面掌握著敵人的調動情況。對此,毛主席非常滿意:「敵人的一舉一動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羅青長的情報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從未被敵人察覺,在中共情報人員中的許多國民黨高官和將領,也與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繫。
羅青長
之後,羅青長仍發揮所長擔任中共情報部門要職,還參加了「克什米爾公主號」等重大事件的偵破。
1963年,還跟隨劉少奇出訪柬埔寨,擔任前方安全領導小組的組長。羅青長的情報工作在黨內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徐向前元帥也曾評價:「羅青長是我黨情報偵察戰線上的無名英雄。」
然而,對於自己的工作,羅青長也從未沾沾自喜,他經常對身邊的人這樣說道: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是黨把我引上了革命的隊伍,能在毛澤東、周恩來的領導下從事情報工作,為革命竭盡綿薄之力,是我此生之大幸!」
周恩來
那麼,周恩來和羅青長又有什麼聯繫呢?周恩來臨終前為何急召他呢?
周恩來臨終前急召羅青長
1975年9月4日,周恩來看到新出版的《參考消息》上轉載了香港《七十年代》編輯部的一篇文章《訪蔣經國舊部蔡省三》。文章中,蔡省三對蔣介石的去世,分析了台灣局勢以及關於蔣經國的情況。
周恩來看後在其中嗅到了一絲機會,多年以來,周恩來密切關注著台灣問題,而臨終前,台灣問題也成為了他心中最放不下的一件事。
周恩來特意批示羅青長和錢家棟,弄清楚蔡省三的談話內容,當時的他的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儘管身體已經不由他,但思想還是非常清楚的。
於是他在批示中籤上自己的名字後,艱難地寫下了「托、托、托、托」,這四個托字可見,周恩來對台灣情況的關注。
從上世紀30年代起,羅青長就在周總理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擔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時,就已經在周恩來身邊工作了40餘年,長期管理著對台工作。
1971年5、6月份時,周總理與羅青長等人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開會,期間羅青長就接到了鄧穎超打來的保密電話,鄧穎超小心地說道:
「小羅,你不知道,恩來現在尿里有血,你們工作不能搞得太晚,這件事不要告訴別人。」
身為情報部門的工作人員,他自然知道將周總理的病情泄露出去的影響,而鄧穎超能將這個秘密告訴他也是因為多年來對他的信任。
周恩來鄧穎超
1975年12月20日,周恩來的衛士打來電話,說總理點名要見他。當時周總理的身體虛弱,還發著高燒,說話也不利索。值班的張樹迎剛開始並未聽清楚自己周總理的話,直到周總理複述一遍知道,他才知道是要見羅青長部長。
與羅青長聯繫之後,張樹迎用總理的車將他接到了醫院。
當羅青長趕到醫院時,周總理又昏迷了過去,在外面等了二十多分鐘之後,總理終於醒來,羅青長看著憔悴的總理心如刀割。
他硬撐著對羅青長說道:
「青長同志,想不到我一病,病成這個樣子,今天還能見到你。」
但還沒等總理說幾句話,身體上的疼痛難忍,只能就此結束談話。說完後,又很快昏迷了過去。羅青長在病房外等了半個小時後,總理也沒有醒來,羅青長只好離開了。
羅青長
直到後來,他才知道這一面竟是與總理的最後一別。
這也是總理最後一次約中央部門負責人談話。總理逝世後,羅青長擔任了周恩來治喪辦公室副主任,送別總理最後一程。
1976年1月15日晚,羅青長按照周總理的遺囑,在飛機上將他的骨灰撒向了祖國大地。
那麼,周總理到底和羅青長說了什麼呢?直到1993年9月,記者採訪時羅青長這才透露了當年與周總理密談的內容。
周總理交代他,不要忘記台灣人民,更不要忘了在台灣的朋友,像張學良、張鎮這些人。
張學良
張學良是眾所周知的民族英雄,但張鎮是誰呢?
1945年國共雙方簽訂了《雙十協定》,和平將軍張治中決定當晚在國民政府軍委大禮堂舉行雞尾酒會慶賀,毛主席也在其中。
這天晚上,柳亞子來拜訪毛主席,周恩來請他改日再見,並讓自己的秘書李少石將他安全送回家,但在途中卻遭到了國民黨的偷襲,李少石身負重傷,當即被送到了醫院。
周恩來得知後,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毛主席的安危,但為了不讓毛主席擔心,也並未提過這件事。
他和毛主席交代了一聲就出來安排事宜,這時他想到了國民黨陪都重慶的憲兵司令張鎮,為了保護毛主席的安全,周恩來叫來張鎮一起看望了去世的李少石,隨後又陪同他一起將毛主席安全護送到了紅岩。
毛主席和張鎮握手
對於這件事,周恩來從未忘記,新中國成立後的他仍然不忘張鎮,他曾多次對羅青長說道:「將來台灣解放了,對張鎮在重慶談判時期的這一功勞,一定不要忘記。」
然而,在1950年張鎮將軍就已經在台灣逝世,但周總理在臨終前仍然牽掛著他。
在周總理臨終前的前二十多天,他日日思念著那些曾與他共事過的台灣朋友,希望他們儘快回歸祖國。
在會談中,周總理還向羅青長交代,要把他的骨灰撒到黃河的入海口。
周總理
在這裡有兩層含義:
第一就是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他的骨灰撒到母親河也算是回歸了大地母親。第二,周恩來希望把自己的骨灰撒進大海之後,通過海潮把他的骨灰帶到台灣,和台灣同胞在一起,而這也是他最大的心愿。
那麼,在這些年中,周恩來到底對台灣付出了多少心血呢?
周恩來情系台灣
朝鮮戰爭結束之後,中央考慮到複雜的國際形勢,於是提出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設想。
1954年8月12日,周總理在民主人士的座談會上提出:
「凡願從台灣回到祖國的,我們是既往不咎,大家都有朋友在台灣,可以向他們做宣傳工作。」
次月,中央在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宣傳方針明確提出:任何人都允許棄暗投明,回到大陸來與家人團聚。
在這之後,不管是國內還是在國外的外交場合中,周恩來也多次表態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想法。
萬隆會議上的周總理
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來訪問緬甸時,就曾對吳努總理說道,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不允許外來干涉,只要蔣介石同意與中國的和平統一解放台灣,中國人民是可以寬恕他的,但他必須要承認中央人民政府,不能自稱代表中國。
在這之後,周恩來也在公開場合中主動提出,希望能與蔣介石進行第三次國共合作,希望台灣當局在適當的時機,派遣代表去北京同我們進行商談。
至此,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工作開始進入尋求接觸和協商的階段。
為了加快祖國的統一,周恩來指示中央地方辦公室,對蔣介石、陳誠等人的祖墳加以保護,對其尚在大陸的親戚進行照顧。
蔣介石
在這之後,儘管對台工作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績,但蔣介石仍疑心重重,不相信我黨。
周恩來和毛主席商議之後認為,解放台灣的任務不用太著急,或許可以留給我們的下一代解決。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創造條件,等待時機成熟就好辦了。
周恩來多番思慮後,決定做國民黨元老的工作,作為爭取台灣人士的一條重要渠道。
1961年3月,章士釗先生告訴周恩來,與周恩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今年是他老伴的80大壽,但他卻不能在大陸陪伴她,這讓于右任非常傷心。
周恩來得知後,立即通知各部門為於夫人做八十大壽,他自己也準備了一些禮物。而當遠在台灣的于右任收到了周總理對他的關懷後,喜出望外,非常感動。
于右任
當然周總理對國民黨元老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作用,于右任逝世前,曾寫過一首詩,表達了他熱切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葬我於高山兮,望我大陸。大陸不見兮,只有痛哭!」
同時,周恩來還囑咐有關人士將奉化蔣介石的祖墳的照片寄往台灣,還讓蔣介石的內兄照顧蔣介石在奉化的親屬和陳誠的家屬。這些工作對台灣方面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台灣當局的一個重要負責人表示,他們不再派人到大陸進行擾亂公共安寧和破壞秩序的事情,還說到進一步派人到大陸去談談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周總理
周總理以這樣仁慈和親切的方針,指導著他日後處理台灣工作。
1975年1月,周恩來帶病來到長沙參加四屆人大,毛主席提出要釋放一批國民黨戰犯和美蔣特務。
回到北京之後,周恩來立即落實,決定首先釋放25名戰犯,釋放後為他們安排工作。但在準備工作的最後,周總理還是提出了釋放全部在押戰犯的,最終在毛主席的同意下,最高人民法院同意釋放了293名戰犯。
這些人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能重獲自由,所以當他們在釋放的那一刻,對共產黨充滿了感激。
與此同時,華國鋒向全世界宣布,所有的獲釋人員,可以回台灣也可以在大陸生活。如若回台,都會發足路費為其提供一切方便,回到台灣之後願意再回大陸的我們也都歡迎。
在這些獲釋人群中,他們的不少親屬都在台灣,但他們想到,如果回台很有可能會當做中共特務,連累親人,所以大部分人決定留在大陸。
周恩來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嘔心瀝血。
遺憾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都沒能看到台灣的回歸,所以在臨終前,周恩來對鄧穎超交代要把他的骨灰放在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以表示他要和台灣在一起的心愿。
不過,我們相信,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實現,以了卻總理遺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