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圖|張治中
提起周總理,張治中曾說:「我的一切進步與我的老朋友周恩來的幫助、教育是分不開的,我永遠不會忘記他的情懷,他那廣泛團結人的思想是國人學習的楷模。」
「我是你父親的弟弟」
「和平將軍」張治中與共產黨「結緣」,多少得益於周總理。
早在1924年,張治中在黃埔軍校任職時,他就已經與周總理相識,那時,張治中與周總理一見如故,他還曾一度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同周總理秘密商議。
為此,周總理十分高興,但在高興之餘,周總理說要請示黨組織之後才能給張治中一個答覆。過了一段時間後,周總理主動找到張治中回復道:
「中共黨組織當然歡迎你入黨,不過你的目標較大,兩黨曾有約,中共不吸收國民黨高級幹部入黨,此時恐有不便,不如稍待適當時機為宜。但中共保證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
聽聞此言,張治中雖然有些難過,但他還是聽從周總理的話,緩緩地點了點頭。
據張治中的兒子張一純回憶:「1925年,我父親曾參加周叔叔和鄧媽媽的婚禮,鬧喜酒的時候,父親還把周叔叔給灌醉了。」
當時,國共兩黨鬥爭甚為激烈,而張治中認為革命才剛剛開始,國共兩黨只宜團結,不應該分裂,所以在行動上多左傾,以致蔣介石起了疑心。
圖|張治中
為此,蔣介石才曾詢問親信王懋(mào)功:「張治中到底是不是共產黨?」
王懋功連忙回答道:「流言不足為信。」自此,蔣介石才釋然。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張治中作為國民黨首席代表,與作為共產黨首席代表的周總理一起進行過多次和談,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1945年的重慶談判。
此前,張治中曾多次向蔣介石諫言要「聯共」,這使得蔣介石十分生氣,有一次,蔣介石直接勃然大怒道:「我是在和共產黨代表講話嗎?」
但蔣介石也從中看出了一些門路:一、張治中是可以打通國共對立堅冰的難得之人;二、張治中是可以被中共領袖毛主席、周總理所樂意會見、接談之人;三、張治中還是能夠把中共方面的真實想法轉達呈送的合適之人。
1945年,國民黨政府主張國共和談,當毛主席同意後,蔣介石為表現出自己的「誠意」,特意委派張治中為代表,前往延安迎接毛主席。
為了安排毛主席到重慶談判的相關事宜,周總理還曾提前來到重慶安排,張治中不僅讓出了自己的住所桂園,並在安排警衛時也煞費苦心。
在考慮到毛主席的安全問題後,張治中思慮了許久,才對周總理說:「為了保護毛先生的安全,我正準備派政治部警衛營的一個手槍排來擔任警衛工作,他們大部分都是我老家的人,一定靠得住。」
周總理深知張治中把毛主席的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深表感激,但他也不想讓自己的好友深陷險境之中,便搖了搖頭說:「這樣不好,如果發生任何事情的話責任都會推給你......不如這樣,還是找重慶警備司令部。你的人可以換成便衣,做內部保衛。」
圖|周總理
聽到周總理細緻的安排,張治中笑著點了點頭。
在經過40多天的曲折談判後,中共領導人從大局考慮作出了適當的讓步,最終使得國共雙方在一些主要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當看到自己多年來始終追求的和平主張,終於有可能實現,張治中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10月8日晚,張治中代表蔣介石為歡送即將返回延安的毛主席一行人,舉行了盛大的告別宴會。
在宴會即將結束時,周總理主動找到張治中,並將其請到一個無人的地方說道:「文白先生,和談結束了,毛主席也將儘快返回延安,可是讓毛主席一個人獨自回去,我們不放心啊!」
張治中深知周總理的用意,也知道這是周總理對他的信任,便笑著回答道:「恩來先生不必多慮!毛先生是我去延安請來的,我自然要負責送他回去!」
圖丨毛主席、周總理、張治中
聞言,周總理連忙感激地說道:「那就有勞文白先生大駕了。」
《雙十協定》簽訂後的第二天,毛主席在張治中的陪同下返回延安。當晚,周總理在桂園擺酒席感謝為毛主席服務過得工作人員,張治中的兒子張一純也參加了。
吃完飯,人都走完後,周總理拉著張一純的手說:「我和你說幾句話,你在哪上學?」
「德精小學。」張一純回答道。
「你去找個本子來,我給你題詞好不好?」
「當然好。」張一純連忙高興地找了一個本子,交給周總理。
周總理接過本子,提筆寫下:
「光明在望,前程萬里,新中國是屬於你們青年一代的。——一純世兄。」
張一純讀了一遍後,覺得有些不妥,便說道:「您是我叔叔啊,您怎麼叫我世兄呢?」
周總理拉起張一純的手,笑著說道:「這表示我是你父親的弟弟。」
張一純這才恍然大悟地點了點頭。
當然,這句話並不是周總理的客套話,而是真心實意的,雖然在談判桌上,周總理寸步不讓,但到了桂圓做客時,周總理卻總會謙虛地坐在張治中沙發旁的腳凳上。
「恩來先生,你真會留客啊!」
三大戰略決戰後,國民黨敗局已定,1949年元旦,蔣介石再次向共產黨發出「求和」聲明,並組成了由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的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
4月1日,張治中一行人員到達了北平,與周總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進行和談,但由於蔣介石拒不接受中共代表提出的和談條件,致使北平和談破裂,這也使得張治中心情十分沉重。
不久後,國民黨便決定派專機,準備把代表團全部接回,但對於是留在北平還是回南京,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進行了討論,大多數人認為現在回到南京,沒有什麼好結果,不如還是留在北平,繼續為和談做努力。
圖丨國民黨代表團赴北平前合影
當時還有少數人打算回南京復命,最終在周總理等人的勸說下,才打消了回去的念頭,但張治中卻執意要回去,無論周總理如何勸說,他都一直強調:「恩來先生,我是首席代表,不能不回去復命啊。」
張治中的態度,讓周總理十分憂慮,為此,周總理也說道:
「『西安事變』我們已經對不起一個姓張的朋友,今天不能再對不起第二個姓張的朋友。你一定要留在北平。」
張治中聽到周總理的關懷,十分感動,可他卻還是搖頭說道:「治中受命於政府,不復命於心不安啊!」
面對張治中的執拗,周總理還是決心把這位相交20多年的朋友留下來。
4月23日,南京來接國民黨和談代表團的飛機抵達北平上空,請求降落,周總理得知此事後,果斷指示機場指揮塔回答道:「飛機跑道正在修理,無法降落,兩天後再來。」
無奈之下,南京派來的飛機只好掉頭返回。
4月25日,周總理看望張治中時,對他說:「文白兄,我們一起去接客人吧!」
「什麼客人啊?」張治中有些疑惑地問道。
周總理神秘兮兮地說道:「是你最熟悉的,到時候你就知道了。」
當張治中跟隨周總理到達機場後,稍微等待了片刻,就看到一架飛機降落,從飛機上走下來人後,張治中不禁呆住了,他帶著感激的眼神看了看周總理,連忙朝著從飛機上走下來的人迎了過去。
原來這一天的飛機是白崇禧派來接和談代表的,由於中共地下黨的幫助,張治中的夫人和兩個孩子被秘密地送上了這架飛機。
看著夫人和孩子,張治中熱淚盈眶,動情地說:「恩來先生,你真會留客啊!謝謝你!」
圖|周總理和張治中
自此,張治中便留在了北平,在與家人團聚後,他雖然有了一時的歡樂,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情又漸漸苦悶了起來,思想鬥爭也十分激烈。
一次,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元帥等人前來看望他時,他輕嘆一聲道:
「我是一個國民黨黨員,現在站到共產黨這邊來,人家會不會說我是『投機』呢?這個問題在我腦海里盤旋了很久,沒有想出一個答案來。」
聽聞張治中的話,毛主席、周總理等人連忙勸說他,幫助他解脫思想上的包袱。
最後,周總理和張治中進行了推心置腹十分坦誠的談話:「我看,你這個人還是封建,你為什麼只對某些人存幻想,而不為中國革命、中國人民著想呢!」
周總理的這一句話語,尖銳中帶著親切,責備中透著真情,使張治中豁然開朗,自此,他決定割捨舊恩怨,與中共真誠合作。
見張治中茅塞頓開後,毛主席與周總理露出了滿意且欣慰的笑容。
張治中定居北平不久後,一家人在經濟上便遇到了一些困難,張治中考慮到自己來到北平已經麻煩毛主席與周總理太多了,便不想讓他們為自己擔心,思慮許久後,他便讓自己的孩子去找傅作義借錢。
作為老朋友,傅作義當即叫人拿了500銀元交給張治中的孩子,並囑咐道:「有困難,就讓你父親來找我。」
很快,周總理便得知了張治中一家遇到了經濟困難,便立即撥款6000元,因工作繁忙,周總理無法親自登門送錢並道歉,只得寫了一封信表示歉意,並在信的最後寫道:「文白兄,不知你們經濟這麼困難,現撥出6000元供你們使用。」
圖|周總理
看著周總理的來信,張治中險些落淚,對他而言周總理送來的不僅僅是幾千元,而是對他莫大的關心與照顧。
周總理對張治中的關懷
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因工作日理萬機,廢寢忘食,但他卻從未忘記過自己的好友張治中,他們二人除了公務上的接觸外,張治中每年都會邀請周總理歡聚一次,周總理也從不會拒絕。
而在張治中家的常客中,周總理來的次數最多,有時事先打個電話,有時不打電話,周總理出門辦完事,便會轉道來到張治中家裡,隨便聊一會兒再走。
據張治中的兒子張一純回憶:
「周總理和父親聊天時非常有趣,他們有時正襟危坐在沙發上,一面品茶,一面談工作;有時則非常隨便,我父親談累了就仰在沙發上,脫了鞋,兩隻腳放在沙發前的小圓墩子上,父親也不覺得失禮,周總理也不見怪。有時周總理覺得熱了,就解開胸前的扣子,敞開懷,兩手插腰,在屋裡走來走去的談話,甚至談著談著搬起小圓墩就坐到父親面前,兩個人面對面交談。」
有一天,周總理手裡提著一次多層飯盒,興沖沖地坐汽車來到了張治中家中,下車還沒走進屋裡,周總理就高興地說道:「文白先生,今天請您嘗嘗我的手藝。」
原來是在前不久,周總理在張治中家裡吃飯,席間,周總理誇讚道:「文白先生,您的烹調技術不錯啊,不過,你沒我做得好吃。」
圖|周總理
周總理說完這番話,便同張治中哈哈大笑了起來,坐在一旁的張治中妻子洪希厚笑著說道:「找一天我們可得嘗嘗總理的手藝了。」
周總理連連點頭,吃完飯後,周總理同張治中先談了一會兒,便離開了,而洪希厚的話,周總理也始終記得。
這天,周總理趁著工作不是很忙,特意下廚做了魚和豆腐,做完後,周總理來不及休息,便把飯裝進飯盒裡送到張治中家裡。
張治中在看到周總理帶著飯之後,心裡十分溫暖且高興,在飯桌上,張治中一邊吃,一邊誇獎道:「的確不錯,希望能經常吃到。」
隨著歲月的流逝,周總理與張治中之間的情誼越發深厚。
有一年,安徽的一個黃梅戲劇團來京彙報演出,周總理知道張治中是安徽人,又特別喜歡家鄉的戲劇,便立即請張治中全家看戲。
當天晚上,張治中全家在中南海西花廳周總理家吃飯,晚飯後,大家分別乘坐汽車到政務院禮堂觀看黃梅戲,開車時,周總理非讓張治中的車走在前面,張治中幾經謙讓後,周總理的車就是不動,眼看黃梅戲就要開始表演了,張治中只好客氣地說:「尊敬不如從命了,我們走在前頭了。」
從中南海西花廳到禮堂的路上,有一個岔路口,張治中的汽車往岔路上一插,把周總理的汽車讓到了前面,這時張治中的汽車才倒回來往前走,待張治中的汽車到了禮堂門口,周總理的車早已開走了。
當張治中的汽車剛到禮堂聽穩後,周總理卻從台階上走下來為張治中拉開車門,張治中一邊下車一邊幽默地說:「勞您的大駕開車門,豈不折煞我也!」
周總理臉上也露出了笑容,就這樣,他們二人說說笑笑走進了禮堂觀戲。
圖|張治中
在此後的歲月里,周總理一直對張治中的生活、工作、家人都十分關心。
1966年9月,張治中因病重被送進三〇一醫院,每當他從報刊上看到周總理忙於工作,還整日接見各地的群眾代表時,他都十分擔心周總理的身體,於是,他常常託人帶給周總理便條,在便條里,張治中自始至終都是幾句簡短的話語,他殷切地希望周總理保重身體。
周總理每次看後,都十分感動,每次周總理都想親自去看望老友張治中,但總是因為工作難以脫身,無奈之下,周總理只好派羅青長代他前去慰問張治中。
1969年2月1日,李宗仁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周總理在百忙之中來了,在休息室內,周總理見到張治中,連忙走上前去,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文白兄,你要多多保重啊!」
張治中連連點頭,周總理只同張治中聊了幾句,因為還有許多老朋友注視著、等著他,周總理只好鬆開張治中緊握著的手,走到章士釗面前,然而令他們二人沒想到的是這竟成了他們的最後一次見面。
自此以後,張治中的病日益加重,一進4月,他的病情顯著惡化,毛主席得知張治中病情嚴重後,還派人送去了東北最好的人蔘,可即便有毛主席的關心,張治中的身體也未能好轉。
1969年4月6日下午,張治中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歲。
在張治中逝世後,關於他的後事處理成了一個難題,國務院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想搞一個告別儀式,就請示了統戰部,統戰部當時的領導提出不搞告別儀式,看望一下家屬即可,國務院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的高富有覺得有些不妥,便將此事請示了周總理。
周總理得知此事後,當即拍板作出兩項決定:「第一、告別儀式我要參加;第二、通知其他張治中的黨內外老朋友。」
就這樣,張治中的告別儀式在周總理的親定下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4月9日,周總理準時到了革命公墓禮堂,當時出席告別儀式的還有郭沫若、章士釗、傅作義等張治中的生平好友。
但當周總理看到參加告別儀式的人不多時,罕見生氣道:「為什麼少了人?陶峙岳、董其武等人為什麼不通知?」
圖|周總理
不等工作人員說話,周總理又連忙吩咐道:「現在還來得及,馬上去通知!」
在告別儀式結束後,周總理又點名見了張治中的妻子與子女,並囑咐道:「你們今後生活有什麼困難就找丁江同志。」
即便張治中逝世後,周總理也從未忘記他。1975年周總理躺在病榻上後,常常能想起張治中,11月25日,周總理把童小鵬叫到身邊囑咐道:「你把我積蓄中的一筆錢帶上,去看看張治中先生的夫人洪希厚和孩子們。」
很快,童小鵬便來到了張家,向洪希厚詢問家庭情況後,說:「周總理派我來看你們,總理在病床上還一直惦記著你們一家人。他指示我,從他的積蓄中撥出一筆款送來給你們。他擔心你們生活有困難。我們今天是來送這筆款的。」
洪希厚和孩子們非常感謝周總理的關懷,但一再表示不能收下這筆錢,童小鵬連忙說:「這是周總理對你們的關懷,也是他的決定,你們必須收下,否則我就沒有完成任務。」
據張一純回憶:「後來,我們家的生活過得比較好,就是靠著周總理送的這筆款。」
縱觀周總理與張治中之間近半個世紀的交往,不難看出,他們既是摯友、密友,又是諍友,他們的友誼也生動的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原則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