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月5日,經毛主席圈閱,中共中央發出了一號文件,正式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緊接著在之後的中共十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併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
由於復出後的鄧小平職務較多事務繁忙,因此在1979年6月決定辭任總參謀長,而就在這時,中央軍委已經選定了楊勇接任總參謀長。
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能任職,選定許世友和楊得志為合適的人選,那麼最終為何選擇楊得志呢?
從受任到辭任
1973年2月3日,鄧小平一家在江西度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但在春節前夕,鄧小平卻收到了中央通知他近期回北京的消息,對此,鄧小平當然非常高興。
春節過後,鄧小平來到景德鎮看了看,還見了見他的老秘書王瑞林,之後還和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的工人們進行了告別。
2月19日,鄧小平一家從南昌出發,乘坐汽車來到了鷹潭。終於在2月22日趕到了北京。
鄧小平沒回北京之錢,葉劍英曾多次向毛澤東和周恩來建議,迅速改善鄧小平的情況,恢復他的工作。
鄧小平
當鄧小平回到北京之後,葉劍英親自登門拜訪,之後還專門替他向毛主席建議,請鄧小平來參加和主持軍委工作。
毛主席和周恩來經過充分考慮之後,決定同意葉劍英的請求,讓鄧小平恢復國務院副總理的職務。
1973年3月10日,就在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鄧小平復職決定的當天,周恩來向中央政治局請假兩周,並將中央的日常工作交給了葉劍英主持。
周恩來的這個舉措,也充分說明了鄧小平在周恩來心中的重要性,同時,此舉也是周恩來對黨內人士釋放的信號。
3月底,周恩來的身體有好轉之勢,於是便與李先念等人一同會見了鄧小平。
此後,周恩來與鄧小平來往密切,甚至在之後的重要活動中都帶著鄧小平。
4月2日,在人民大會堂宴會上,鄧小平和周恩來同時出現,此次出席活動,鄧小平是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復出,而這也是復出後的首次公開露面。
周恩來和鄧小平
從此次活動之後,鄧小平開始正式參加國務院業務會議,與此同時,周恩來還提議讓鄧小平參加黨和國家的重要活動。
恢復職務後的鄧小平立即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而周恩來為了儘快讓鄧小平穩定職務,還特意在會見外賓的時候見一下鄧小平,說道:「我要你們會見一位將成為重要人物的人——鄧小平副總理。」
周恩來此舉,不僅讓國際社會了解了復出後的鄧小平,也提高了鄧小平在國內外的威望。
為加強軍隊各大單位領導班子的建設,毛主席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談論全國各大軍區司令員互調的問題,決定重用鄧小平,在此次會議上,毛澤東在會上說道:
「我和葉劍英同志請鄧小平同志參加軍委,當委員。是不是當政治局委員,以後開二中全會再追認。」
葉劍英和鄧小平
12月中旬,在之後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主席還當著全體政治局委員的面,高聲宣布:
「小平同志是中央政治局請來的,不是我一個人請回來的。小平同志進政治局,是給政治局添了一位秘書長。」
後來,毛主席宣布對調命令的時候,毛主席又指著鄧小平說道:「我想在政治局添個秘書長,你不要這個名義,那就當個參謀長吧。」
1975年1月5日,中共中央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而此時的鄧小平已經身兼多職。
鄧小平上任之後,首先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頓,整頓工作也在短時間內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因此也受到了周恩來的稱讚。
1975年10月份,周總理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醫療組又給周恩來進行了手術,也許是擔心自己出不了手術室,周恩來躺在手術車上握著鄧小平的手認真地說道:「你這一年幹得很好,比我強得多……」
周恩來和鄧小平
而這也是周恩來對鄧小平的信賴和肯定。
鄧小平身兼多職四年,儘管事務繁忙,但也事無巨細,事事親力親為。但他到底不是鐵打的人,總參的工作實在顧不過來,因此他決定辭任總參謀長。
1979年6月,中央軍委決定調整三大總部、各大軍區、各大單位領導班子,考慮總參謀長接替人選。
楊勇擬任
在考慮總參謀長的人選時,是由聶榮臻牽頭的,當時他首先想到了前代總長楊成武。
那個時候楊成武65歲,離京任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已經超過兩年,當時軍隊的高級幹部大部分都已經邁入暮年,而六十多歲的楊成武還算是年齡小的,身體也比較好,並且有著相當地工作經驗。
但當他上報軍委的時候,軍內對楊成武有著異議,所以楊成武沒能通過。
就在這時鄧小平徵求黨內一些老同志的意見之後,認為楊勇還不錯。
楊勇
楊勇是鄧小平手下軍政兼優的將才,曾先後擔任過紅一師、紅二師和紅四師政委。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團長兼政治委員、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解放戰爭時期,楊勇先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七、第一縱隊司令員等職,也曾參加過一些重要的戰役,在淮海戰役中有著卓越的表現,協同兄弟部隊殲滅黃維兵團12餘萬人。
在選擇第五兵團司令員時,最初有兩個人選,一位是楊勇,一位也是縱隊司令員,兩個人的資歷差不多,都曾擔任過師一級軍政主官,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之後,也都擔任過團、旅一級軍政主官。
鄧小平在考慮第五兵團司令的人選時,發現了兩人不同的長處。
那位司令員作戰指揮比較突出卻不太善於團結同志,而楊勇的作戰指揮和那位司令員相當,但卻善於團結同志,而且考慮問題也比較老道,當時,鄧小平決定由楊勇擔任兵團司令員。
鄧小平
後來,當那位兵團司令找上鄧小平問為何不選他的時候,鄧小平也實事求是地指出了他的弱點。
在後來的抗美援朝戰爭中,楊勇先後任志願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指揮了金城戰役,獲得了勝利。
回國之後,任職北京軍區司令員、副總參謀長等要職。
鄧小平復出之後,楊勇協助鄧小平主持總參謀部日常工作,因為鄧小平事務繁忙身兼多職,所以楊勇已經成為了總參的當家人。
在外交交往中,由於不了解中國軍界的情況,所以楊勇也曾受到一些區別對待。
1978年6月,楊勇率領中國軍事友好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然而南斯拉夫的總統認為楊勇只是一位副總參謀長,輕看他,因此最後只有南斯拉夫人民軍總參謀部接待他。
就在這一年9月,南斯拉夫人民軍總參謀長率團訪問中國的時候,鄧小平會見時楊勇也負責日常接待,在訪問的過程中,這位總參謀長這才得知楊勇的地位,感覺到非常抱歉,於是他愧疚地說道:「我明白了你在中國軍隊的身份,我接待你的規格不夠啊!」
毛主席和楊勇
楊勇在總參謀長時的工作受到了鄧小平和軍委領導的肯定,於是在鄧小平辭任總參謀長時,決定擬任他為總參謀長。
當時幾位老同志認為楊勇一直當指揮員,不太熟悉參謀業務,因此決定調任張震為第一任副總長,協助他工作。
就在此時,一些人卻不願意讓楊勇任職總參謀長,於是便將匿名信投到了軍委等部門。
因為此事,鄧小平選擇總參謀長慎之又慎,擔心再次引起別人的不滿。
為此,鄧小平多方徵求意見,11月底,鄧小平還與耿飈、葉劍英商議徵求意見。
聶榮臻和徐向前
之後,來到徐向前和聶榮臻兩位老帥家交換總參謀長的意見。最終確定下來的人選為楊得志。
其實當時選擇總參謀長人選時,已經確定許世友和楊得志為合適的人選,但是為什麼最後卻選定了楊得志,而沒有選擇許世友呢?
楊得志任職總參
在建國前,楊得志和許世友就像是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一樣。但建國之後,兩人的交集逐漸密切,兩人擔任大軍區司令員的時間是開國上將中的最高紀錄。
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爆發後,兩人終於有了並肩作戰的機會。東線指揮為許世友,西線指揮為楊得志。
許世友和楊得志
要說兩人領導的戰績如何,東西兩線不相上下,但軍界普遍認為西線的戰績要比東線的戰績要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只用戰果上來看,東線的戰績要強於西線,因為在作戰過程中,東線在諒山戰役中全殲敵王牌13師,也是我軍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以來最大的勝利。
但如要說傷亡的話,西線的傷亡比東線少了很多,因為東線不僅僅傷亡嚴重,還出現了一整個連隊被全殲的局面。
儘管在民間,許世友要比楊得志的名聲大,但實際上兩人的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也難分伯仲。
紅軍長征時,楊得志就擔任紅1師1團團長,率團擔任前衛工作,之後指揮紅1團強渡天險烏江,隨後又組織十七勇士突擊隊強渡大渡河,為後續部隊打開了通路。
對於楊得志的工作,毛主席在那時就稱讚過:「你們紅1團在這次大轉移中,是立了功的。你們一直走在我前面,情況了解得比我多。」
楊得志在紅軍時期的舊照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得志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擔任旅長時,和黃克誠團結協作,發動群眾展開了游擊戰爭,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鞏固和擴大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而在之後的解放戰爭中,楊得志更是再接再厲,打贏了一場經典的戰役,創造了平原戰場大規模殲敵的奇蹟,載入軍事史冊。
1947年7日,解放戰爭進入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解放戰爭進行了一年之後,我軍決定組建晉察冀野戰軍,任楊得志為司令員。
我軍在華北戰場上相繼奪得了勝利,但這對於國民黨來說也只是撓痒痒。當時敵人的兵力相對集中,我軍在短時間內圍殲敵軍集團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軍的指戰員迫切希望打一場大的殲滅戰,改變作戰態勢。
於是,就在這一年9月份,我東北野戰軍異軍突起連戰連捷,就在這時,為了牽制敵人,聶榮臻命令楊得志在華北戰場上展開攻勢,率領晉察冀野戰軍尋找殲敵的機會。
聶榮臻
而在華北,敵人都聚集於保定以北鐵路東西兩側,保衛平、津、保三角地帶的戰略要地。
楊得志深知,要想奪得華北戰場就必須要打亂敵人的部署,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因此,楊得志制定的第一步計劃就是圍城打援。
在這裡,徐水既是北平的南大門,也是平漢路的要地,因此楊得志選定徐水為入手戰場。經過充分地分析之後,他認為攻打徐水要又快又猛。
與此同時,他還考慮到徐水被圍之後,敵人有可能從兩個分方向支援,分貝為保定之地和固城、容城之敵。
但讓楊得志不確定的是,羅歷戎所駐守的石家莊地帶會不會來支援,他想到如果在運動中殲滅他百利而無一害,可以扭轉我軍被動的局面。
經過深思熟後之後,楊得志確定如果徐水被攻下石家莊也會受到極大的危險,因此,羅歷戎出兵支援是非常有可能的,而我軍正好可以藉此在讓羅歷戎鑽進我軍的口袋。
羅歷戎
但在這裡,就有一個難題,怎樣才能讓我們的行動造成羅歷戎的錯覺,讓他走出石家莊呢?
此戰考驗著指揮員的智慧和膽識,最關鍵的就是要創造戰機,並及時抓住它。
10月5日黃昏,在楊得志的命令下,我軍開始對徐水發起了進攻,徐水守敵一看我軍來勢洶洶,立即通知周圍的援軍支援,而羅歷戎也已經做好了北上的準備。
為什麼說一定要抓住殲敵的機會呢?
我軍當時圍攻徐水,四面八方的援軍趕來我軍相當一部分兵力是要投入阻敵增援的過程中,如果我軍無法抵抗敵人的攻擊,那麼我軍也會很快被敵人吞噬,但如果我軍立即抓住戰機,殲滅羅歷戎,就能逆風翻盤,因此此戰危險重重,但楊得志還是決定冒險實施作戰。
徐水被圍之後,很快石家莊守敵羅歷戎率兵北上。
楊得志
楊得志也看出徐水之敵想要將他夾擊其中全部殲滅,但楊得志怎能讓敵人得逞,於是他立即發布作戰命令,儘快抓住羅歷戎殲滅他,他當即和楊成武研究之後,決定將部分主力阻擊羅歷戎部,集中6個旅殲滅。
但要在哪裡打呢?
耿飈伏在地圖上看了好一會兒,將地點選在了清風店。
羅歷戎正在清風店以南的新樂,如果我軍趕過去的話,對於我軍殲滅羅歷戎部是非常有利的。
只是我軍如今距離清風店還有二百華里,要在20多個小時將主力南調200華里是有著非常大的風險的。
楊得志算了一筆賬,我軍必須要在24小時內走完200餘里的路程。事不宜遲說干就干,楊得志立即命令一部分部隊立即掉頭南下,限24小時內趕到清風店。
清風店戰役紀念館
戰局的發展盡在楊得志的掌握中,我軍6個旅準時到達清風店,將羅歷戎的第三軍圍得水泄不通,給了羅歷戎一個措手不及。
羅歷戎方才如夢初醒,他怎麼都想不到我軍主力昨天還在攻打徐水,今天怎麼就到了他的面前,但如今他才知道後悔已經為時已晚。
他不斷地期盼著援軍能趕快到來,但隨著包圍圈的漸漸縮小,他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最終羅歷戎被我軍俘獲,全殲第三軍1.7萬人。
清風店戰役打得乾淨利落,沒有半點拖沓,敵軍沒有一人逃脫,而此戰之後我軍在華北戰場上掌握了主動權,而楊得志也受到了黨中央的褒獎。
因此,就作戰和指揮能力來說,楊得志並不比許世友差。
楊得志
其實參考總參謀長人選時,大家分析的不僅僅是他們的作戰指揮能力,還參考了他們的年齡。
楊得志比許世友要小六歲,而在選擇總參謀長人選時,許世友已經75歲的高齡,擔任這樣的工作顯然已經力不從心,因此,鄧小平和幾位老帥經過反覆協商之後決定由楊得志出任總參謀長。
楊得志上任之後,正受命於多事之秋,但他仍不負所望,完美地完成了他的任務。
楊得志擔任總參謀長曆時八年,在這期間大體做了三件事,第一指揮邊防部隊保國衛土,第二大力進行精減整編,第三致力于軍隊現代化建設。
尤其是在加強軍隊現代化建設中,楊得志千方百計提高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水平。為加強邊衛,他更是跋山涉水,足跡遍布國內邊防的各個角落。
楊得志
對於楊得志在總參期間的工作,大家也都非常認可,他們說道:
「楊得志任總長期間,總參班子很團結,很和諧,工作很有活力,我們都感到心情很舒暢。凡是和他接觸過的人都覺得與他好相處,好共事,有一種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