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無論怎樣發展,時代無論怎樣變遷,其實唯一不變的就是人性。
所以,讀史憶人,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是因為人性本就如此。
成就千秋霸業,子子孫孫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可能是每個人的夢想,更何況是九五至尊的帝王,每個人都想得到更多,使自己變得更強!
很多人只知道「春秋戰國」,而不知道為什麼會分為春秋和戰國。
春秋,是魯國編寫的年史《春秋》而得名,而戰國指的是這一時期混戰不休,其實春秋戰國就是一個百家爭鳴,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在那個時代,各國混戰不休,每個國家都想吞併一些小國壯大自己的實力,比如上面提到的魯國,就是被楚國所吞併。到了戰國末年,才逐漸形成了秦國、楚國、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也就是歷史上說的「戰國七雄」。
剛開始,秦國的實力比較弱小,因為所處地理環境偏僻,相對落後,在七國中算邊陲小國,甚至是蠻荒地帶。
秦國當時和魏國、楚國交界,楚國和魏國,而這兩個國家都是強國,所以秦國隨時有被滅亡的風險。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是沒有「遠親不如近鄰」這一說法的,從來只有「弱肉強食」。所以,如果秦國不想被食,那就只有變強。
自古以來,拳頭硬,才是唯一的真理!
那麼,秦國是怎麼從一個邊陲小國逆襲的呢?是怎麼在七國中脫穎而出,變成第一強國的呢?
我們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這個歷史典故吧?
是的,秦國的變強,就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的!
戰國中期,也就是秦國的秦孝公時期,他立志改變秦國貧窮落後的現狀,所以他準備全面招賢納才。
秦孝公招納的人才,不限國籍,說白了,也就是只要你有才,不管你從哪裡來。
於是,衛國人衛鞅來到了秦國,憑藉他的真才實學,很快就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並重用,秦孝公賜給他爵位為商君。
所以,後來衛鞅就被稱為了「商鞅」,歷史上有了著名的「商鞅變法」!
那麼,商鞅變法是否一帆風順呢?
當然不是!
雖然,秦孝公給了商鞅足夠的信任,讓他放手去做,一切後果有我秦王承擔,讓你商君沒有後顧之憂!
但是,秦國其他人呢?特別是那些王公貴族,他們可不支持商鞅,覺得他一個外國人,跑到我們的地盤來指手畫腳,關鍵是還要動我們的乳酪,所以當然不能容忍你。
這時候,那些人不但不聽商鞅的,還明知故犯,也就是故意和商鞅作對,這些人中,還包括秦孝公的兒子,也就是秦國當年的太子。
這也是最嚴重的一次!
要不要懲罰太子呢?商鞅覺得是要的,因為如果不懲罰太子,就不能震懾其他人。法制不能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上面的人都帶頭違反。
所以商鞅和秦孝公建議,嚴懲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秦惠文王。
那麼,怎麼懲處太子呢?
太子,是未來國君的繼承人,當然不能直接處以刑法。所以,於是就對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的師傅公孫賈是施以刑法。
太子雖然免了皮肉之苦,但是他的內心肯定是很痛苦的,因為自己的過錯,連累了自己的老師,所以也算太子受到了懲罰。
當然,商鞅也得罪了未來的國君,為自己後來的殺身之禍埋下了伏筆。
不過,商鞅在秦變法十年,得罪的又何止太子呢?
還有很多秦國的舊貴族!
因為,《秦法》鼓勵人們去耕田,去戰鬥,也就是勤勞致富,只要你願意努力,也可以從基層變成貴族!
而這些做法,必然影響了一些舊貴族的利益,他們長期不勞而獲習慣了,他們只想保證他們的既得利益,根本不願意去冒險。更不能忍受有其他的貴族來替代自己!
秦國的舊貴族,很多人都成為了商鞅變法的攔路者。但是,商鞅作為《秦法》的制定者和執行者,他當然要捍衛自己的勞動成果,所以,對於違法者,一律處以刑罰。
就這樣,商鞅給秦國所有的矛盾、分歧都集中到了自己身上,秦國所有的老世族們都視商鞅為仇人,他們隨時都想滅了商鞅。
但是,因為有秦孝公在,所以他們沒有機會!
這時候,有個叫趙良的人,他看出了問題的關鍵,所以他勸商鞅趁秦孝公在世的時候,急流勇退。
那時候的商鞅,正是春風得意,威風八面之時,他又怎麼聽得進去一個不如自己的人的建議呢?
後來,秦孝公去世了,太子繼位為王。
一個新的國君上台了,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一朝天子,一朝臣嘛!
秦惠文王繼位後,立即就有公子虔的門客來告狀了,他們說商鞅造反。秦惠文王,早都看商鞅不順眼了,他才不管造反是真是假呢!立馬就派人逮捕了商鞅,給商鞅處以最殘酷的刑法--五馬分屍。
商鞅,一個偉大的改革家,通過變法,使秦國得到了壯大,由一個邊陲小國逐漸變強。但是,最終還是作法自斃了。
商鞅死後,很多秦國的舊貴族奔走相告,彈冠相慶,以為屬於他們的時代又要到來了。
但是,秦惠文王可不是傻子呢!他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未廢除《秦法》。因為,通過變法的變化,秦惠文王也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他當然要繼續執行對國家有利的法令。
一個強大的秦國,交到了秦惠文王的手中,殺了商鞅,平息了舊貴族多年來年的怨氣,也除掉了一個對自己有威脅的重臣,起到了立威的作用,實現了一箭雙鵰的效果。
一個強大的秦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