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2025年05月13日18:43:09 歷史 1390

一聲拖長腔調的喧呼在深宮裡回蕩,張謇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時,只覺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襲來。金鑾殿上眾人歆羨的目光里,他望著殿外簌簌飄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親借著煤油燈的光,用布滿老繭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論語》的場景。那時他不過是個農家子弟,懷揣著振興家族的重擔,在青燈黃卷里熬白了少年頭。如今頭戴狀元帽,腳踏白玉階,卻像做了場漫長的夢,夢醒後只余滿心疲憊 —— 從這刻起,他的名字將與 「狀元郎」 緊緊相連,載入史冊的光鮮背後,是無數個懸樑刺股的深夜,是父親為他冒名考試事發而四處求人、幾乎散盡家財的辛酸。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南通離南京不算遠,張謇家中五兄弟,唯有他天資出眾。教書先生一句 「千人應試,汝必落第」 的苛責,讓少年張謇咬碎牙關,在寒夜裡苦讀至黎明。考取秀才本該是喜事,卻因冒名之事被人告發,父親耗盡積蓄打點,才在知州孫雲錦的調停下平息事端。禍事背後亦有轉機,他的才學入了官家法眼,得薦入吳長慶幕府。就在這裡,他遇見了帶著數十名賓客前來投奔的袁世凱。那時張謇 29 歲,袁世凱 23 歲,一個是飽讀詩書的才子,一個是精於權謀的少年,誰也不曾想到,這對師徒日後會在時代的浪潮中幾經分合,最終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更隆重的典禮在次日舉行,張謇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老師翁同龢期許他走 「狀元點翰林,入軍機」 的仕途,可甲午年的戰火卻打亂了所有規劃。朝鮮危機爆發,北洋水師慘敗黃海,宮中卻仍為慈禧壽宴大肆鋪張。張謇在日記里痛斥 「亡國之約」,卻只能眼睜睜看著《馬關條約》簽訂,四萬萬同胞陷入水深火熱。恰在此時,父親病逝的電報傳來,他星夜兼程趕回南通,卻終究沒能見上最後一面。靈堂前,他望著父親早已備好的狀元紅綢,淚水奪眶而出 —— 父親盼了一輩子的榮耀,終究換不回臨終前的片刻陪伴,「一地之名,何補百年之恨」,這是刻進骨子裡的遺憾。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守孝期間,張謇目睹清軍節節敗退,痛感清廷腐朽已極。他脫下官服,換上布衣,決心走實業救國之路。在南通籌辦大生紗廠時,翰林院的催促電報雪片般飛來,他卻充耳不聞。商人在傳統士大夫眼中乃 「末業」,可張謇偏要打破成見:「中國之大患,不在外物之紛呈,而在自強之務實。」 取名 「大生」,取自《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要讓這小小的紗廠,成為救國的起點。籌股、買地、建廠房,每一步都走得艱難,歷時五載,背水一戰,終於在投產當年迎來轉機 —— 紗價看漲,利潤逐年攀升,到民國初年,累計純利已達 370 多萬兩。

以大生紗廠為根基,張謇陸續創辦近 20 家企業,從墾牧到鹽業,從油廠到輪船公司,形成龐大的資本集團。他沒有忘記,實業所得當為教育鋪路。通州師範學校里,不再是八股文的天下,管理法、理化、測繪等實用課程開風氣之先;女子師範、職業學校相繼興辦,他要讓新式教育的火種,從南通蔓延至全國。那些年的南通,彷彿是他親手描繪的理想國:中國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第一所氣象台拔地而起,印書館、圖書館、醫院、公園一應俱全,養老院、育嬰堂、盲啞學校為弱勢群體撐起一片天。這個曾經的荒僻之地,在他的努力下,處處涌動著現代文明的氣息。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可惜,時代的巨輪從不為個人意志停留。袁世凱稱帝、軍閥混戰,戰火逼近南通,外國資本趁機擠壓,連年天災讓企業負債纍纍。張謇周旋於各派軍閥之間,呼籲和平,卻終究徒勞。1925 年,大生企業集團抵償債務,被江浙財團接辦。三十載心血付諸東流,他卻只是淡淡一笑:「我本一意孤行,置成敗利鈍於不顧。」 只是夜深人靜時,望著案頭未竟的電廠規劃圖,望著窗外戰火映紅的天空,這位七旬老人難免愴然 —— 他曾以為實業能救國,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1926 年夏,張謇一病不起。彌留之際,他不提家事,只念著南通的電廠、民兵制度尚未辦成。出殯那日,數萬鄉人夾道相送,望著靈柩上 「實業救國」 的旌旗,想起他為南通百姓做的樁樁件件,許多人忍不住落淚。這位前朝狀元,用一生踐行了 「苟利國家生死以」 的信念,即便最終未能實現強國夢,卻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他開創的不僅是企業與學校,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擔當,一種 「願以此生許家國」 的赤子情懷。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歲月流轉,張謇的故事早已成為傳奇。當我們漫步在今日南通的街頭,看著繁華的街市、林立的學府,或許能想起那個在風雨中奔走的身影:他是狀元,是實業家,是教育家,更是一位始終懷揣赤子之心的愛國者。他的一生,是近代中國探索自強之路的縮影,有成功的喜悅,更有失敗的悲壯,卻始終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 那是一種不計個人得失,只為家國謀福祉的偉大情懷,歷久彌新,永不褪色。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 天天要聞

實探「北京唯一電報窗口」:受理量增加近十倍,有年輕人發電報催「速回微信」

極目新聞記者 姚贇 曹雪嬌2025年5月1日起,杭州地區全面停止電報服務。至此,北京已成為全國唯一提供發電報服務的城市,而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也成為全國唯一電報業務點。5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中國聯通西單營業廳,大廳一角就是電報服務區。服務台上擺放著厚厚一沓電報紙和一份填寫模板,有顧客正在填寫電報內容。中國聯通...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 天天要聞

尹錫悅內亂案再添新證:被指通過秘密手機下令「我可以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戒嚴」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5月12日上午,韓國首爾中央地方法院對前總統尹錫悅涉嫌發動內亂案舉行第三次庭審。據韓國媒體此前報道,如果發動內亂罪名成立,尹錫悅可能面臨終身監禁,甚至死刑。▲5月12日,尹錫悅抵達首爾中央地方法院 圖據視覺中國在第三次庭審中,特戰司令部參謀長朴正煥(音)和首都防衛司令副官吳尚培(音...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 天天要聞

鍾會在成都作亂,很多部下都死了,只有一個人活了下來

景元四年(263年),魏國三路大軍,進攻蜀漢,主帥是司馬昭的親信鍾會,鍾會當時擔任鎮西將軍,作為主力,鍾會的兵力高達十餘萬,其他兩路大軍,分別是征西將軍鄧艾和雍州刺史諸葛緒,兩人各帶三萬多人。鍾會作為主力,和姜維主力作戰,被姜維死死擋在劍閣,不能前進一步,鍾會無奈,甚至打算撤軍了。這時,轉機出現了,作...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 天天要聞

他最終,只能成為世人眼中「一個偉大的失敗的英雄」

一聲拖長腔調的喧呼在深宮裡回蕩,張謇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喊出時,只覺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襲來。金鑾殿上眾人歆羨的目光里,他望著殿外簌簌飄落的梨花,想起多年前在南通老家,父親借著煤油燈的光,用布滿老繭的手指逐字教他念《論語》的場景。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 天天要聞

通化市委書記孫簡升任吉林省副省長

5月13日下午,吉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人事任免名單,其中決定任命孫簡為吉林省副省長。孫簡孫簡,男,1972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1994年於北京工業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2005年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16年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 天天要聞

湯和:大明柱石的生存智慧

在洪武三年(1370年)的慶功宴上,朱元璋親手為湯和斟酒。當酒液注入金杯時,這位曾統率六十萬大軍北伐的元勛卻悄然離席,伏地叩首:"臣年齒已衰,不堪重任,請陛下憐臣老朽。
打虎!李春良被查 - 天天要聞

打虎!李春良被查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5月13日消息,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李春良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李春良(資料圖)公開簡歷顯示,李春良,男,漢族,1963年2月出生,河北霸州人,198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學歷,公共管理碩士學位。他歷任中組部地方幹部局幹部,中組部...
華僑後代跨國來深尋親  厚厚族譜里找到親人 - 天天要聞

華僑後代跨國來深尋親 厚厚族譜里找到親人

南都訊 記者張小玲 通訊員聶貴花 近日,來自馬來西亞的廖漢威、英國倫敦的陳潤明及其侄女--來自奧地利的陳萬玲,三位身處不同國度的觀瀾華僑後代,懷揣著對故土的思念與尋親的渴望,踏上了回國尋親之路,其中陳萬玲僅持有一張1962年拍攝的奶奶照片。在觀瀾僑聯的努力下,他們找到了血脈相連的親人,也見證了觀瀾僑聯創新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