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的歷史(六)

1937年11月到1946年5月,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時稱「陪都」。1939年重慶升為院轄市,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國民政府令》,正式確認重慶為「陪都」。重慶有西南山區的一個中等城市,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商貿、金融、交通文化及外交活動的中心。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爆發。1938年10月廣州淪陷,然後是武漢淪陷,最後是南京淪陷,三十萬無辜百姓慘遭殺害。

重慶四面群山險峻,東部是浩蕩洶湧的長江,日軍地面部隊無法接近,便改變進攻戰略,於1938年2月18日起,日本陸海兩軍的航空部隊開始對重慶展開航空進攻作戰,至1943年8月23日,歷時6年,重慶各界經濟損失達500多萬美元,人員死傷6.14萬人。面對生靈塗炭的中華大地,國民政府於1941年12月9日正式宣布對日作戰,此時,距離日軍入侵中國的軍事行動已逾4年。

作為陪都、臨時首都,國民政府和主要首腦機關都先後搬遷到了重慶。大批的工商企業,高等學府和科研機構,紛紛隨政府內遷重慶,重慶的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各界精英雲集重慶,中國共產黨也在重慶設立重要的辦事機構,形成了全國抗日統一戰線,抗戰文化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文化。

1945年秋,毛澤東親臨重慶與蔣介石進行國共談判,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數年的陪讀歷史,國共兩黨都在這裡留下了諸多歷史遺迹,現在大多數對外開放,供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