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毛主席在北京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拿到這個軍銜的一共10人,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等,事實上,我國優秀的軍事人才遠遠不止十名,比如周恩來,劉少奇,還有鄧小平。那麼為什麼鄧小平沒有參加授銜呢?如果參加會是元帥嗎?又會排在第幾呢?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探討下。
其實偉人在這個評銜工作之前就召開過一次會議,他表示自己不會參選,他的表率讓其他幹部紛紛贊同,緊接著劉少奇也表示自己已經不在部隊了,也不會參加評選,當偉人問到周恩來和鄧小平的時候,兩人不約而同地表示自己也不會參選,鄧公說:自己早就不帶兵了,沒必要評元帥。
1954年9月,鄧公就已經身負要職,在中央軍事委員會擔任委員,他在軍中也有掛名。1955年4月,鄧公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這就表明他已經開始政治工作了,這也是他說自己早就不帶兵了的原因。事實上,當時元帥評選時候,定了12個人,後來偉人和鄧公放棄參選之後,就剩下了開國的十大元帥。雖然沒有評選元帥,但是偉人還是特意安排鄧公進入軍事委員會,這就可以看出偉人對他的重視。
其實如果鄧小平參選的話,毫無疑問的一定會是元帥,評定元帥需要四個必需的條件,鄧公完全符合。
元帥頭銜評定是十分嚴格的,其中第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擁有創建人民軍隊的經驗,還有在革命其實擔任過團長以上領導。這些鄧小平都是滿足的,在1925年12月就滿足了,當時他和張雲逸等人一起領導了百色起義,並且一起建立中國工農兵第七軍,建立起了革命根據地。1930年,鄧小平在龍州起義中,擔任紅七軍和紅八軍的政委和委員會書記這些重要職務。
其中,第二條件就是在抗戰期間,曾經擔任過八路軍或者新四軍的指揮員。1938年1月,要知道129師當時是八路軍的三大師之一。1945年8月,129師被改成了晉冀魯豫軍區,鄧公仍然擔任軍區政委。
第三個條件,那就是必須是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之一。鄧小平是在1945年成為中央委員的。
還有最後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在授銜的時期,處於一個比較高的位置。這個條件就更加無須質疑了,鄧公在國務院擔任過副總理,絕對是高位了。
其實對於選元帥,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這些人選要分布各大軍區,這樣的作用就是為了各個軍區的平衡關係。
這樣看來,鄧公絕對是夠資格評定元帥的,假設鄧公評為元帥之後,可以排名第幾呢?後來,有專家對當時情況預測,和其他十大元帥相比,鄧小平的軍事貢獻雖然不能算是最突出,但是應該也不會太靠後,大概就能排第七的位置,也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觀點。
實際上,在評定元帥軍銜上,資歷和軍功是必須要看的,鄧公在解放戰爭中,表現得十分優秀,後來的建國後的工作,也充分展示了鄧公的政治才能。他在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也是排名第七,所以這個名次對於他再合適不過了。
鄧公的軍事才能十分優秀,但是政治才能更加不能忽視,他的改革開放政策,讓祖國迎來了新的發展。他為了全國人民的生活能夠更加幸福,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不管他處於什麼職位,都應該受到後輩敬愛,雖然沒有評為元帥,但是鄧公高風亮節的態度更是黨員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