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太昊陵

朱元璋(1328—1398年),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大明王朝的開國君主,我國封建社會的著名皇帝。他一生活了71歲,前24年,從小不得溫飽,為人放過牛,幫過工,當過和尚,在流離顛簸中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從軍的16年,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度過戎馬生涯;當皇帝的31年,為朱氏王朝的鞏固起早帶晚,事必躬親,兢兢業業,最後累死在朝堂之上。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春秋時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宋時大加修建,形成規模。元朝廟貌漸毀,元末已蕩然無存,現存建築多為明代建築。朱元璋與太昊陵有何聯繫?筆者經過近幾年的考證,發現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揭開了他與太昊陵的不解之緣。

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祖籍金陵句容(今南京市句容縣)朱家巷。他的祖父朱初一元初為淘金戶,因不勝盤剝,帶著他的兩個兒子朱五一、朱五四離開句容渡江北走,流落在泗州盱眙縣墾荒。大約這荒僻之地可以逃過官府賦役,故而家道漸有起色,兩個兒子也都因此而娶妻成家。只是好景不長,政府的橫徵暴斂很快向他們襲來。朱初一死後,兄弟二人不得不重走父母的老路,帶上妻小流浪,幾經輾轉,逃往鍾離東鄉。老大朱五一生有四個兒子。老二朱五四生有四男二女,小兒朱重八即朱元璋,於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生於鍾離縣東鄉。元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大旱,第二年春天,饑荒又加上瘟疫,把鍾離變成鬼蜮之國,十七日之內,朱元璋的父親、哥哥、侄子、母親接連病逝。四個親人死喪在地,卻沒有衣殮,沒有棺木,沒有一角葬地。他的二哥、三哥老實木訥,又外出做了贅婿。四個親人的靈魂都需要朱元璋這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去安慰。朱元璋草草安葬了父母兄長,只剩下孑然一身。好心的鄰居汪媽媽把他送到了皇覺寺當了和尚(見《洪武御制全書》)。因旱蝗肆虐,和尚們的生計也成了問題。朱元璋進寺的第50天,高彬法師罷粥散僧,讓全體僧人出外雲遊。「雲遊」也叫「遊方」、「化緣」,這是佛家用語。社會上雅稱「叫化」,事實上就是要飯當乞丐。朱元璋一沒念過經,二沒做過佛事,但也身穿和尚服,肩搭大口袋,手持木魚、瓦缽,走向四方了。「眾各為計,雲水飄揚。我何作為,為無所長,依親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侶影相將,突朝煙而急進,暮投古寺以趨蹌,仰穹崖崔嵬而倚碧,聽猿啼夜月而凄涼」(見御制《皇陵碑》)。他先到合肥,再過河南之固始、信陽、汝州、陳州(今淮陽)、鹿邑,最後回到皇覺寺。這一圈歷時三年(1344—1347年)(見《明孝陵志》、《洪武御制全書》)。

朱元璋在陳州雲遊的時間最長,晚上就棲身在太昊陵的破廟內。早晨起身後,要先到伏羲陵前跪拜祈禱人祖保佑,晚上無論回來多晚,也要再到人祖陵前再拜。再飢再餓,也不忘給人祖上柱香:願人祖保佑,讓重八也噹噹皇帝。

元至正七年(1347年)底,朱元璋返回鍾離,依舊棲身皇覺寺,在這裡度過五個年頭。這也是他文化啟蒙的五年。在這裡,他下定決心要多認一些字,多讀一些書,多懂一些道理,準備將來干出一番事業來。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江淮流域爆發了紅巾軍起義。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初一這一天,25歲的朱重八投身紅巾軍元帥郭子興部下當兵了。

初投紅巾軍,「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朱元璋沉著機警,遇事有計謀,在軍伍中很快嶄露頭角。郭子興於是以他為心腹,並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了他。這時,他正式起名元璋,字國瑞。

不久,朱元璋率領一支隊伍在陳州與元軍展開激戰,由於寡不敵眾,敗下陣來,最後只剩下他孤身一人,追兵又窮追不捨。在走投無路之時,他逃進了太昊陵前一座他曾經棲身的破廟裡,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佑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話音剛落,一隻蜘蛛很快在廟門口織起網來。元兵追到廟前,見蜘蛛網封門,以為裡面肯定沒有進人,便追向別處。

朱元璋得人祖保佑,大難不死。離開陳州前,在人祖陵前拜了又拜。回到家鄉鍾離,豎起大旗,招兵買馬。結果一呼百應,他少年的窮夥伴和鄉鄰徐達周德興、郭興、郭英、顧時、吳良吳禎唐勝宗、費聚、陸申亨等紛紛前來投效,很快募兵700多人。不久,他帶領精選的徐達等24人南去定遠,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的民兵3000多人。接著又收編了橫澗山的義兵2萬多人,隊伍迅速壯大。從此,朱元璋開始了戎馬生涯,南征北戰,表現突出,不久升為鎮撫總管。1356年又升任都元帥,乘勝前進,掃平了東、東南和西南元軍,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力量。1361年朱元璋升為吳國公。在朱元璋北援安豐時,陳友諒率水師60萬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守將朱文正浴血奮戰85天,爭取了時間。1363年,朱元璋率20萬大軍馳救,並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千萬艘戰船,千百噸火藥,鄱陽湖屍積成島,湖水血紅。這是中國歷史上繼赤壁、淝水之戰後第三次大水戰。陳友諒中箭身亡,朱元璋大獲全勝。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立馬氏為皇后,朱標為太子,命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其間平定福建,繼取廣東,攻入元大都,改名為北平府,宣告統治中國98年的元朝滅亡。

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不忘雲遊和兵敗陳州時得人祖護佑之皇恩。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攻取陳州。不久,借出巡汴梁,駐蹕陳州,到伏羲陵前三拜九叩(見民國22年《淮陽縣誌》)。

「洪武平天下之明年(1369年),車駕幸陳,親灑宸翰(帝王所作的文章書法),為文以奠。仍命有司(地方官)歲為常祭,列聖相承(祭祀伏羲的事皇帝代代相傳),遣使代祀,不絕其所以示天下尊崇之意……」(見民國22年《淮陽縣誌》)。

「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朱元璋遣使訪歷代帝王陵寢,命各行省具圖以進,凡七十有九。禮官考其功德昭著者,凡三十有六。……在河南者十,陳(陳州)祀伏羲……(見《明會要》)」。同年朱元璋頒詔修建以上功德昭著者陵廟,太昊陵首列第一。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二十二日,朱元璋第五次幸陳,親制祝文,並遣會同館副使路景賢到太昊陵致祭。祝文曰:「朕生後世,為民於草野之間,當前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暴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三年矣。君生上古,繼天立極,作丞民主,神功聖德,垂裕至今。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年歲極遠。朕觀經典所載,雖切慕於衷,奈秉性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神君,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於陵。聖靈不昧,尚其納焉!尚饗!(見民國22年《淮陽縣誌》、太昊陵朱元璋御祭碑)「皇天」即伏羲,「后土」即女媧。朱元璋認為他之所以能從乞丐到皇帝,就是因為得到了伏羲女媧的保佑。這是朱元璋祭祀帝王的第一篇御制祝文。

(朱元璋御祭碑)

伏羲氏陵墓明代以前並沒有這麼高大,現在的陵制是朱元璋下令整修而成的。民國22年《淮陽縣誌》載:「明李維藩記曰:洪武平天下之明年(1369年),車駕幸陳,親灑宸翰,為文以奠。仍命有司歲為常祭,列聖相承,遣使代祀,不絕其所以示天下尊崇之意,不但如歷代帝王已也,而可如此荒廢耶?乃顧謂參政金公清、僉事翟公鎬暨維藩曰:『斯實吾輩責也。』且御制碑亭規模卑隘,逼近陵冢,非所以崇敬也。於是相地宜,定規制,鳩工授日,度於有司,命通判官范汝敬等董其役,憑基畚築。冢圓而高,象天也。周砌以磚台,方而厚,象地也。冢前遠數丈,築以高台券門,建碑亭於上,聖祖崇重之意又加隆矣……」這段文字表述很清楚:朱元璋當皇帝的第二年又來太昊陵,親作文章書法,以文字形式以祭奠,命地方官每年經常祭祀,皇帝要代代相傳。不僅要告知天下對伏羲的尊崇,其陵廟要比帝王的好,可目前太小,太破舊了,並說:「這是我們的責任啊!」而且正建的御碑亭太小,離陵墓太近,體現不出崇敬之意。於是,同隨從官員選位置,定規制,聚集工匠安排日程,安排地方官,命通判范汝敬管理該項事務,憑現在的基礎修築。陵墓要高大,上圓下方,象徵天圓地方。在陵前數丈遠,築建一高台券門,再在高台上建碑亭,這樣,朱元璋對伏羲的尊敬之意更重了。據此,我們可以說,太昊陵太始門(別名御碑亭)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伏羲陵現在的形制,是由朱元璋改定的。

春秋以前,人死了以後,無論地位高低,只有墓室有區別,上面「不封不樹」,春秋以後,墓上面才封土。帝王稱陵,聖人稱林,諸侯稱冢,士大夫稱墳,老百姓稱墓,並且,墳也是方的。朱元璋自為太昊伏羲氏定了陵制以後,在為自己修建陵墓時,改變過去的陵制,一律由方而圓。為了表達對人祖的尊崇,他的陵墓上下都是圓的,以區別於人祖的陵墓。「中國明代以前的皇陵,已形成了方上、靈台、方垣、上下宮的制度,朱元璋營建孝陵時一反常規,改方墳為圓丘……」(見2000年第一期《長江文化·明孝陵探秘》)。

歷代帝王莫不重視都城的選擇。明初,朱元璋對建都問題頗費考慮,在定鼎南京之前,曾詔以發祥地臨濠(今安徽鳳陽)為中都,並進行了長達六年的營建。然而,在即將完工時,又突然改變初衷而罷建。又準備在長安、洛陽或開封建都,至洪武十一年才下詔定都南京。但到洪武二十四年仍有遷都西北的打算。朱元璋在太昊陵廟避難時曾許下願: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但是,南京明故宮,分三個階段建成,每個階段都有改造或擴建,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並未能完全仿照他的宮殿為伏羲氏再建廟宇,但大體格局是相一致的。南京明故宮雖然清朝咸豐年間毀於兵火,但大量遺存足以證明這一點。南京明故宮南有午朝門,門內30米有玉帶河,過玉帶河不遠為奉天門,過奉天門為奉天殿,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而太昊陵南有午朝門,門內30米有玉帶河,河北面有先天門,正殿為統天殿(午朝門與先天門之間的道儀門為清代所建)。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因此說,太昊陵廟與朱元璋南京明故宮是相似的。

太昊伏羲氏正殿為統天殿,朱元璋定明故宮正殿為奉天殿,其意是奉天的旨意即人祖伏羲的旨意而執政的地方,並自稱是「奉天承運皇帝」。所以後來相沿成為帝王敕命的套語,如「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昊陵自朱元璋修改陵制,重建廟宇後,明代列聖相承,不斷增建和整修,遣使代祀,清代歷任皇帝也代代相傳。據考證,自朱元璋開始,歷代帝王共遣官致祭五十三次:明洪武二次、永樂一次、弘治二次、嘉靖二次、萬曆一次,隆慶一次。清順治一次、康熙十次、雍正三次、乾隆十次、嘉慶五次、道光五次、咸豐兩次、同治一次、光緒六次、宣統一次。

朱元璋一生的經歷,後人在其龍興寺(皇覺寺)畫像左右撰有一聯,生動而真實地作了概括:

繫於沛,生於泗,長於濠,鳳郡昔鍾天子氣;

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

(發表於2004年1月13日《周口日報》2004年第一期《周口論壇》,後被《中華伏羲文化網》等轉載)